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
在《古诗十九首》之后,我国诗坛上掀起了第一次文人诗歌的高潮,这就是著名的“建安诗歌”。
“建安”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公元196—220年),这时期的文学称“建安文学”。著名诗人“三曹”,即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曹植。曹操(公元155—220年)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在戎马倥偬中写了许多诗歌,全是乐府歌辞。他继承了汉乐府民歌“感事而发”的精神,用乐府古题自创新调,利用旧形式表现新内容,真实地反映军阀混战造成的社会离乱和人民颠沛流离的残酷现实。无论是叙事述怀,还是状物抒情,他都表现出一位政治家的博大胸襟和深刻眼光,这是曹操诗歌的显著特点。《蒿里行》等诗篇被后人赞为“汉末实录,真史诗也”(钟惺《古诗归》)。其中“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等诗句,展现了汉末中原军阀混战、动乱悲惨的时代画面。《短歌行》等诗篇,抒写自我的胸怀抱负,表达了广求人才、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龟虽寿》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观沧海》云:“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其包举宇内、囊括四方的宏伟壮志和横溢的豪情融合在大海的壮阔图景中。总之,曹操的诗基本上脱胎于汉乐府,但颇具独创性: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形式比较自由,坦露出这位盖世英雄兼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形成一种“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的独特风格(敖陶孙《诗评》)。
曹丕(公元187—226年),是曹操次子。他的诗歌描写男女爱情和离愁别恨较有特色。例如《燕歌行》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写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曲折细腻,语言清丽,很能代表曹丕诗歌的艺术特色。这首诗句句押韵,一韵到底,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对后世七言诗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曹植(公元192—232年)是曹丕之弟。他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今存诗歌80多首。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歌以《箜篌引》、《白马篇》、《名都篇》为代表,内容多是他的安逸生活,吐露他的志趣和抱负,也有少数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例如《泰山梁甫吟》描写了滨海地区人民的悲惨生活。后期诗歌以《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为代表,内容多是反映曹丕父子对他的迫害,抒发个人的愤懑不平,暴露封建统治阶级的倾轧。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很高。他是第一个大量写作五言诗的人,由于其诗歌的艺术力量,大大吸引了后来的诗人,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他又是第一个使乐府诗文人化的作家。他的诗歌脱胎于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使以叙事为主的乐府转为以抒情为主;他以华美的辞藻,改变了乐府诗古朴的语言风格;他在写作技巧方面也很讲究,善用比喻,多为通篇作比,又注意对偶、炼字以及声色的配合,如“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参差。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公宴诗》)他的诗还多用警句开头,调高气足,笼罩全篇,被后人赞赏不绝。曹植能够在华丽辞藻和精致句式的同时,保持着雄健笔力和浑厚气象,从而形成“骨气奇高,辞采华茂”(钟嵘《诗品》)的风格,既有别于曹操的古直沉雄,也迥异于曹丕的柔丽婉转。
建安诗人除曹氏父子外,最著名的是被称为“建安七子”的孔融、王粲、刘桢、阮瑀、徐干陈琳、应瑒。其中王粲(公元177—217年)成就最高。他现存诗20多首,《七哀诗》流传最广。这组诗一共3首,第一首描写董卓部将作乱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诗歌在“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凄凉悲惨背景下,突出了“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典型事件,形象地概括了广大人民的不幸遭遇,成为反映离乱的名篇。
同七子并称的有著名的女诗人蔡琰(生卒年不详),字文姬,是东汉著名学者蔡邕的女儿。在汉末动乱之中,她曾经被掳到南匈奴12年,后被曹操赎回。她写的《悲愤诗》是一首自传体的长篇诗歌。诗歌从她被掳写起,揭露了乱兵残杀百姓的罪行,描绘了“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嚎且吠”的凄惨场面,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建安诗歌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离乱和人民的疾苦,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要求和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真实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在艺术上,意境宏大,笔调明朗,抒情真率,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因此被后人誉为“建安风骨”。从此,建安风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进步的传统,被后人作为反对绮靡文风的旗帜。
“建安诗歌”之后,有所谓“正始诗歌”。“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公元240—249年)。但正始诗歌并不限于这10年,而是指曹魏后期20多年间的诗歌创作。这个时期曹魏统治势力日趋削弱,代表豪门士族势力的司马懿父子为了篡夺政权,残酷屠杀曹魏宗室和进步人士,造成黑暗、恐怖的政治局面。在这种强权政治的高压下,诗人们大多接受了老庄的处世哲学,把心中的抑郁和愤慨寄托在饮酒作诗或玄学清谈之中,对黑暗现实采取了消极反抗的态度。诗歌创作的内容也多抒发忧生惧祸、高蹈遗世之情,现实性有所减弱。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有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他们时常结伴游于竹林之中,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不过,他们的政治态度并不一致。真正代表正始诗歌的是阮籍(公元210—263年)和嵇康(公元223—262年或224—263年)。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82首;嵇康的代表作是《赠兄秀才入军》18首和《幽愤诗》。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诗歌虽不如建安诗歌那样富有强烈的现实性,但它的主要倾向还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反抗,基本上继承了建安诗歌的优良传统,在艺术表现方面,多采用比兴、象征手法。风格清俊幽深,言近旨远,归趣难求。这种诗风对于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形成了一种追求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的传统。特别是阮籍大量创作五言诗,开创了“咏怀”这种随意所至、不拘一事一题的独特抒情方式,对后来陶渊明的《饮酒》、庾信的《拟咏怀》、陈子昂和张九龄的《感遇》、李白的《古风》等托喻寄兴的咏怀组诗,都有明显的影响。(摘自陶文鹏著《诗歌史话》)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