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准备一场刚刚好的讲座(1)
我做过十几年的班主任,在各种教师培训活动中也做过二百余场主题讲座,现在负责我们区的师训工作。如此,我就身兼过被培训者、培训者和培训管理者三重身份,对教师培训这个问题有过一些思考。下面,我分享一下《做有故事的教育》这个主题讲座的设计过程,并以此为例谈一点关于班主任培训的理解和感悟。
01 我做过的那些主题讲座
去年,我接到了一个国家级培训班主任项目的培训任务,为一个骨干班主任的高级研修班做三个小时的讲座。接受任务后,我开始从经常讲的主题中去筛选,希望能够找到一个与本次培训相契合的成熟讲座。这样的话,不仅能够省时省力,也会因为所讲授的内容熟悉而更能确保培训效果。大概,这是所有培训者在接到任务后的第一反应,也是惯常的做法。
经过梳理,我发现自己曾经做过的与班主任工作相关的讲座大概有三类:一是典型经验传授类,诸如怎样做好班级管理,怎样撰写班级叙事,等等,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都侧重于经验与方法的直接传递和示范,属于典型的就技术而技术;二是实践艺术展示类,诸如叙事型主题班会的设计策略,问题学生的艺术化教育,等等,关注在班级管理某一领域或元素上的策略梳理或特色提炼,相比经验的直接传递更多了些体系上的建构,兼有了部分理论上的探索,属于基本理论与实践策略的“三七”融合(三分理论,七分实践);三是基本理论解释类,诸如叙事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策略,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基本原理,班级文化的重建与再构,等等,开始专注于个人德育理念的建构与确认,讲座的内容结构逐渐倾向于“七三”融合(七分理论,三分实践)。这三个类别,在当时都获得了被培训者的认可,并且评价也比较高,但现在看起来似乎都欠缺了一些“灵气”,少了一些更能打动人的原素。
在仔细想之后我忽然明白,这三类讲座恰恰也是自己成长的三个过程。
典型经验传授类的讲座,大都是在2005年以后开始设计。当时,我在班级管理的岗位上已经耕耘了近十年,积攒了比较丰富的班级管理和班主任成长经验。特别是在班级教育叙事写作方面,我不仅坚持的持久,每天一篇的写作量也着实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再加上几乎每周一篇文章发表的“奇迹”,在叙事写作领域渐渐积攒了不少的经验和成绩。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接受邀请开展的主题讲座,主要是以教育叙事写作为主,内容侧重于写作的技术和方法,融入部分关于写作的意义和价值——当然都是自身实践而来的感悟。偶尔,也会有学校邀请去讲关于班级管理的经验,所涉及的内容也都是具体的实操性实践。这种把实践策略直接从教室搬到会议室的讲座,虽然不是很高大上,但因为接地气、距离一线教师近等原因,颇受青年教师的喜欢和追捧。
实践艺术展示类的讲座,开始于2010年以后,源于一项省规划课题的研究。那时候,我申请了省规划课题《故事型主题班会课的开发策略研究》,开始潜心研究故事元素与主题班会课的融合机制。顺理成章,那个时期的讲座主题也就从叙事写作转向了故事型主题班会的开发,并逐渐向家长会、晨会、国旗下讲话等德育阵地拓展。慢慢地,我的讲座主题开始集中指向“利用故事改造班级德育”,相继开发整合出与“故事德育”有关的系列讲座,并成为那一期时期的核心主题。特别是在主持学校德育工作以后,故事与德育的研究日渐成为我的主攻课题,同时成功申请了第二项省规划课题《中小学“叙事德育”的模式研究》。由此,“叙事德育”逐渐成为我的主要实践领域,并围绕这一理念持续进行了系统实践,获得了大量特色经验和品牌价值。后来,我把这一时期的主题讲座进行了整合与提升,梳理出了“利用故事改造班级德育”的六大路径,逐渐成为那一时期的核心讲座内容。
基本理论解释类的讲座,大概始于2016年后,始于我的第三项省规划课题《叙事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策略研究》。此时,我已经专职做教育研究达五年之久,基本具备了开展基础教育研究的理论水平和科研素养。随着个人在故事研究领域的逐渐深入,我的讲座主题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涉及理论和理念,内容上也更加倾向于理念的系统解读和实践的高位概括,话语方式与逻辑表达也开始有了转向。当然,这一时期讲座所面向的群体,也开始集中在骨干教师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群体。所以,从总体上来说,讲座内容与讲座受众的契合度相对还是比较高,可以为大多数被培训者所接受。但,实事求是地讲,与一线教师更愿意听“接地气”讲座的需求相比,这种并不是很接地气的讲座受欢迎度已经大为下降。似乎,我的讲座与一线教师之间开始有了距离。
02我是如何设计这场讲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