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森||宁武的杀戮记忆之九 追寻屠杀现场
几乎所有的证词,都把日军当年施暴的场地指向了文昌庙和文庙空地,摄制组决定当日下午前往拍摄。
但是,文昌庙和文庙的确切地址究竟在什么位置?却成了一大谜团。原来,宁武县城作为清代宁武府、县两级官衙驻地,城内庙宇直到抗战前曾多达300余座。但在抗战爆发,日军侵占县城后,加修同蒲铁路用木、构筑碉堡工事拆毁、炮火澜炸,几乎全部被毁,文昌庙和文庙亦不复存在,甚至连遗迹也难寻到。现在存在的原址,几乎满眼是一堆堆的破砖烂瓦,哪里还有寺庙的踪迹!
若无老者导引,此行断难有果。而以上所走访到的老者,全都老迈体弱,疾病缠身,无一人可上街爬山。
果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位名叫苏虎生的老人也是闻悉此次采摄活动后,自动前来的。他听说要寻找当年日军杀害中国煤矿警的现场,便自报奋勇乐意带路。摄制组全体人员均为之振奋。
苏虎生老人时年70岁,祖居宁武县城,街道老共产党员。一辈子从事泥瓦匠生意,年纪虽高,身体却相当硬朗。他的出现,为采摄活动增色不少。
在前去寻找屠杀现场的途中,苏虎生老人讲述了他的见闻:
“被杀的煤矿警大概是53人。是从榆树坪炮台上抓回来,关在城内的宪兵队。最初逼他们做泥工活,临杀害的前一天,日军押他们到城北墙根下,在文昌寺外面挖了长方形的大土坑。杀人那天,日军押着这些人从鼓楼洞北口子上到文昌寺。先关在寺里一个窑洞内,然后按姓名叫出来,跪在土坑边上,一个一个地用洋刀砍,用刺刀刺。人被砍了头,身子不倒,日军就用脚把尸首踢到坑里。大部份当场就死了。日军事先抓了一个到万华泉挑水的居民,逼他挑水到杀场,砍一个人,到水桶里洗一次刀。我和刘映庚(已故)、刘继(已故)爬在寺庙破墙上偷看,亲眼见杀了七八个人后,被日军发现。日军朝我们爬着的墙头打了两枪,墙上被炸起了火花。我们不敢再看,跑回了家。第二天,我们又去看,有一人被砍断后颈,前颈还连着皮,气管没断。他向人们讨水喝,乞求人们用锹把他砍死。人们不忍,日军士兵上来用枪把他打死了。被杀害的人中,有辛四娃的妻弟,姓任,有北关路毛圪蛋的儿子。城内人任炳义是事先逃出来的一个。”
他的陈述印证了不少相关细节,又指出几位被害者的姓名。最为重要的,是他指出了日军押解煤矿警前往屠场的具体路径——鼓楼洞北口子。
鼓楼是宁武县城标志性建筑,创建于明成化二年,历经战争洗礼,至今保存完好。宁武鼓楼建筑特色,在于其基座是“十字穿心”洞结构,即基座向东西南北四向敞口可通。这一结构,在现存鼓楼建筑中,尚属罕见。而其北洞口外的通道,别无支岔,是唯一可通达北城墙根的路径。故而,其准确性理当无疑。进一步的考察证明,苏虎生的记忆是正确的。
在前往文昌寺和文庙途中,路经一处瓦砾废墟,苏虎生老人停止脚步,久久徘徊。大家都觉奇怪,便问他发现了什么?
苏虎生叹了口气说:“唉,当年日本兵所做的,真不是人做的事呀!”接着,他讲述了一件日军极为残忍的施暴行径:
当年,驻宁武县城的日军为了寻欢作乐,在县城内设有几处妓院,专为日军官兵服务。其中的妓女,多是朝鲜人和东北人,也有当地女子。但日军并不以此为满足,驻宁武日军大队长清水,长期占有一个叫二女子的宁武妇女,与其姘居。二女子虽是娼妇,但在当地人中的口碑却不错。这是因为,她利用自己与清水的关系,常常为乡亲们说情。凡有乡亲们受日本人欺负,难以解脱,去求她时,她总能利用自己与清水的特殊关系,从中缓解。清水对此亦均认可。
清水的副手,宁武老乡传说叫毛利。清水在职时,他亦有意染指二女子,但被清水察觉,不仅当面给他难堪,且在军中每每给他穿小鞋。毛利对清水早已怀恨在心,只是碍于日本严酷的军法,忍气吞声。后来,清水调离宁武,毛利升为大队长。毛利终于等来了报仇的时机,但清水高升,且已远调,毛利耐何清水不得。于是,他便把一肚子的恶水,尽数向清水的情妇二女子泼来。
毛利先是强占二女子,不久玩腻了,魔鬼嘴脸便暴露无遗。
有一天,就在苏虎生老人现在驻足的地方——火神庙前,毛利命士兵摆放一张长条凳,随即让士兵把二女子带来,强按在长桌上,衣服剥得精光,赤身裸体捆绑在长桌上,指挥在场的二三十个日本兽兵实施轮奸。二女子痛苦地挣扎,悲哀地嚎哭,兽兵们依旧施暴,毛利却站在一边疯狂狞笑不止。
兽兵施暴之后,二女子已经人事不省,奄奄一息。此时,毛利居然命士兵们找来一截椽头,硬从二女子的阴部塞钉进去。二女子在惨叫声中死去,鲜血顺着庙前走道流下坡底。毛利带着兽兵们扬长而去。
二女子的尸体在长条凳上搁了好几天,日军根本不去理会,乡亲们慑于日军淫威,也无人敢去收尸。十多天以后,那尸体已经腐烂、臭不可闻。人们估计日本人不会前来,有人这才壮胆将尸体秘密埋葬。
苏虎生的讲述令每一个在场的人发指,奥村等默默地哀悼着……
离开火神庙,东行约二三百米处,苏虎生老人指着面前一片洼地说:“就是这里了。这里就是日本人当年杀害煤矿警的地方!”
作者简介
王树森:山西省宁武关人,1946年生。中国作协、山西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历任小学和中师语文、音乐教师、文工团编导兼演奏员、宣传文化干事、县委办副主任、党史县志办主任主编、文联主席等。从事文艺工作50多年,创作出版各类作品600余篇(部),总约1千万字。成书著作有《兵变》《隋杨泪》《阎锡山这个人》《山西王阎锡山》《冈村宁茨受审记》《血溅中山陵》《履踪瞻絮》《忻州历史文化丛书·方舆概略》,及地区文工团专著《忻闻诗画》等30余部。作品体裁涉及长、中、短篇小说以及散文、传记、报告文学、戏曲、纪实等多种领域;分别发表或出版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八一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香港天马图书公司,及国内相关文学艺术刊物。
特别申明:本平台作品以原创为主,转载为辅,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作者提供的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如文章、图片涉及侵权问题,自告知之日删除。
史政发展 塞外文化 红色文化 乡土文化
名人民俗 文物非遗 传说轶事 往事琐忆
投稿信箱:scgsjzb@163.com
主编微信:sczb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