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性土传病害!茄果类青枯病,怎么辨别与防治?

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在气温高、土壤潮湿条件下发病严重。近年来茄果类蔬菜青枯病为害逐年加重,已成为茄果类蔬菜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番茄青枯病,在我国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发生严重,每年造成的减产可达50%~100%。

▲图1 番茄青枯病田间为害状

辣椒青枯病,是我国南方尤其是华南地区辣椒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辣椒的栽培种多数属青枯病敏感型,高温高湿的小环境以及土壤酸化导致辣椒青枯病的发生有上升的趋势。

▲图2 辣椒青枯病田间为害状

茄子青枯病,是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茄子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损失达50%~60%。

发病以后啥症状?

受害株苗期症状表现不明显。植株开花以后,病株开始表现症状。叶片颜色变淡,呈萎蔫状,叶片萎蔫先从植株上部开始,随后是下部,最后是中部。

发病初期,叶片中午萎蔫(图3),早、晚恢复正常;反复多次,萎蔫加剧(图4),最后枯死,但植株仍保持绿色(图5)。

▲图3 番茄植株发病初期

▲图4 番茄植株发病中期

▲图5 番茄植株发病后期

发病植株茎中、下部皮层粗糙,常长出不定根、不定芽,维管束变黑褐色(图6),但根部正常。病茎横切后在清水中浸泡,或用手挤压切口,有乳白色粘液溢出(就是病原菌的菌脓)(图7),这是区别青枯病与枯萎病的重要特征。

▲图6 病株维管束变褐色,左边的是健壮株,右边的是病株

▲图7 病茎横切后在水中溢出菌脓

发生特点

青枯病主要为害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生姜等作物。病原菌可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或直接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一般可存活14个月,有的长达6年,成为主要初侵染源,主要借助雨水、灌溉水、农具和农事操作等途径传播,也可随病薯块及带菌肥料传播。病原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伤口侵入,在植株体内的维管束组织中扩展,造成导管堵塞及细胞中毒。整枝摘心会增加植株发病的机率。
病原菌喜高温、高湿、偏酸性环境。当土温20℃时开始活动,发病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为土温25℃左右,土壤pH 6.6。当土壤含水量超过25%时有利于病菌侵入;病原菌发育适宜气温为30~37℃,最高为41℃,最低为10℃。
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茄果类蔬菜青枯病的发病盛期为6~10月,感病的敏感生育期为开花结果期。

什么情况下发病重?

连作田块发病重,轮作田块发病轻;

低畦、平畦发病重,深沟高畦发病轻;

低洼积水的田块发病重,排水良好的田块发病轻;

偏酸性土壤发病重,微碱性土壤发病轻。

此外,通风不良、偏施氮肥、管理粗放易诱发青枯病。久雨、大雨后转晴、久旱后遇暴雨、时雨时晴等天气条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综合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 

1
选择抗病(耐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目前减轻、控制茄果类蔬菜青枯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

2
种子消毒

将种子放入体积为其5~6倍的55℃温水中,连续搅拌10~15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播种或催芽后播种。

3
实行轮作

青枯病是土传病害,实行轮作是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可与甘蓝、大白菜、大葱、大蒜等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避免与茄果类蔬菜连作,有条件的地区最好能和水稻等禾本科作物水旱轮作。

4
嫁接防病

番茄嫁接,可选用BF、LS-89、砧木1号、砧木121、砧木128、托鲁巴姆、野生番茄等作砧木;

茄子嫁接,宜选用托鲁巴姆、CRP(刺茄)、托托斯加、野茄2号、日本赤茄等作砧木。因不同砧木进行嫁接,其抗病、增产效果有显著差异,所以建议先试验筛选丰产高抗砧木,然后再推广应用。

在栽培嫁接苗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嫁接位点的位置,避免接穗直接暴露在含有病原菌的土壤中,否则就失去嫁接抗病砧木的意义。
5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抗病性

改进栽培方式,推广深沟高畦栽培;适当调节播期,避开发病高峰期;搞好苗床消毒,培育无病壮苗;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促进植株稳健生长,提高植株抗病力;加强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注意田间观察,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销毁,并对病穴及周围植株进行灌药处理,防止病菌蔓延;植株整枝后,及时用药防治,并要求地上、地下综合防治;清沟排水,防止田间积水;提倡穴灌、滴灌,忌大水漫灌,以防积水伤根;利用夏季高温空闲时间,深翻,灌水,闷棚。

 改良土壤,防治地下害虫 

病原菌喜酸性土壤,为抑制病原菌生长,结合整地,每亩施石灰50~100千克。病原菌主要是从根部或茎基部的伤口侵入,所以必须做好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防治,以免地下害虫伤根,减少病原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侵入的几率。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可作为解决土传病害的一条有希望的途径。可选用生物农药康地蕾得(0.1亿cfu/克多粘类芽孢杆菌)细粒剂500~600倍液,或青萎散(3000亿cfu/克荧光假单胞菌)粉剂6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液250~300毫升,连用3~4次。

由于该类药剂在田间的防效表现比较缓慢,所以施药时间宜掌握在发病初期,最好在植株未发病时开始用药。病害发生严重时,可适当增加用药量和用药次数。

 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及时施药防治,可用20%龙克菌(噻菌铜)悬浮剂500~600倍液,或77%可杀得(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剂500倍液,或50%DT(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每株灌药液250~300毫升,每隔7~10天灌1次,连续灌3~4次。

小编

发生青枯病以后,您是怎么解决的?欢迎留言

来源:中国蔬菜;作者及单位:姚士桐,海宁市植保土肥技术服务站;郑永利,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