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二十五年七月,61岁的嘉庆照往年一样...

嘉庆二十五年七月,61岁的嘉庆照往年一样赴热河围猎,史载其“身体丰腴,精神强固”,并没有得了什么重病的迹象。
十八日,嘉庆銮驾自圆明园启程。二十四日,到达热河滦阳行宫,圣躬不适。二十五日,嘉庆帝不豫。旻宁(即后来的道光帝)、绵忻两位皇子朝夕侍侧。傍晚,嘉庆皇帝病危。大约晚上八点,嘉庆帝骤然崩逝于避暑山庄寝宫。
 
嘉庆的死因众说纷纭。最离奇的一种说法,是出自宫廷人员的口耳相传以及一些野史,说嘉庆帝是被“雷击而死”,因为当时的确是电闪雷鸣的天气,所以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现代的一些专家估计,是因为嘉庆本身肥胖,导致了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而猝死。除此之外,也有说是中暑而亡的。
《清史稿》则言简意赅,说嘉庆帝“因病而死”。
 
不过此时,最重要的事还有一件,那就是赶快确立嗣君人选,以防不可预知的变乱发生。
此时的两位皇子旻宁和绵忻,扑倒在皇父嘉庆御榻前,哭天抢地,现场一片哀嚎。四位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以及文孚,也是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全都乱作一团。
 
这时候,内务府大臣禧恩突然站出来说道,“皇次子旻宁智勇双全,戡乱有功,可立即君位。”
 
托津和戴均元两位领班军机大臣听了以后默然不语。《清史稿》载,“枢臣托津、戴均元等犹豫”,意思就是也不反对也不同意。但也正是这个“犹豫”,让他们两人的政治生命在两个月
后结束。
 
旻宁、绵忻等还在哭泣,现场情况僵持不下,众王公大臣立即商议,令几位管事太监和一队侍卫,六百里加急前往京城,去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取出大行皇帝的传位密旨,一切等密旨到来再做定夺。
 
商议已定,太监侍卫们便立即启程,第三天就到了紫禁城。管事太监先去皇后(此时已是皇太后,称孝和睿太后)处禀报情况,再领着众侍卫去乾清宫取密旨。
 
不曾想,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竟无密旨!众人大惊,谁都担不起这个责任,就乱糟糟地在乾清宫里又找了好几遍,还是没找到。
这种局面谁也没有想到,众人无法,只好请孝和睿太后定夺。太后强忍着丧夫的悲痛,发布了第一道懿旨,懿旨中讲明了乾清宫的情况,并对嗣君人选做出了指示。太监们带着懿旨奔向热河。
 
热河这边,众人焦躁地等待着,如果不出大的状况,嗣君之位非皇次子旻宁莫属,因为旻宁是实际上的嫡皇子,是嘉庆原配嫡福晋孝淑睿皇后唯一的儿子(孝淑睿皇后福薄,嘉庆二年即病逝),又年长,此时已39岁,并且在七年前平息天理教叛乱时立下大功。
旻宁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他现在只等着皇父密旨到来,便能登基了。
 
可是等来的却并不是皇父的密旨,而是太后的懿旨。旻宁心里嘀咕了,因为孝和睿太后是嘉庆的继室,也生有两个儿子,分别是皇三子绵恺,此时26岁,以及皇四子绵忻,此时16岁。旻宁已然想到,如果太后懿旨中指定她自己的儿子继位,那情况就非常凶险了!
 
想到这里,旻宁不觉汗下,他此时也只能和众人一样,跪听懿旨。懿旨中先是表达了一番哀恸之情,紧接着话锋一转,如下写道:
 
皇次子智亲王旻宁,仁孝聪睿,英武端醇,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
 
听到这里,旻宁一颗扑通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他叩头谢恩,感激不已,他感谢这位继母的成全,在这样关键的时刻,继母没有私心立自己的儿子,而是将大位拱手让与自己,这是何等的恩德。
 
懿旨宣读完毕,在场众人即向旻宁行跪拜大礼,三呼万岁。至此,这场继位风波,就这么有惊无险地过去了。
 
回到京城,操办完嘉庆的丧事已是九月初。初七日,礼部尚书曹振镛突然上奏,弹劾军机大臣托津和戴均元等所草拟的大行皇帝遗诏中,有关皇祖乾隆的出生地发生重大错误。原来乾隆在自己的诗中多次表示,他是出生于京城的雍和宫,但嘉庆曾在给乾隆的祝寿诗中,说乾隆是诞生于承德避暑山庄都福之庭。
 
于是托津、戴均元等便据嘉庆所说的,在遗诏中写出了这样的句子:“高宗纯皇帝(乾隆)以辛卯岁诞生于山庄都福之庭”。
 
道光看了曹振镛的奏折之后,勃然大怒,降旨令托津、戴均元等“明白回奏”,意思就是把话说清楚。两位嘉庆朝的老臣,当然也知道这是新皇帝借题发挥,想要清除自己,但还是心有不甘,于是纷纷回奏道,“这是大行皇帝自己在诗中说的啊!”
 
道光看这两人还不肯走,于是降下重旨:
 
朕敬绎皇考诗内语意,系泛言山庄为都福之庭,并无诞降山庄之句。兹据军机大臣等称《实录》未经恭阅,诿为未读,实属巧辩。着托津、戴均元毋庸在军机处行走!钦此!
 
就这样,这两位嘉庆老臣便很快被道光清除出了权力核心,而弹劾他们的曹振镛则被提拔为领班军机大臣。
 
曹振镛是一个很会揣摩皇帝心思的人,他发现道光是一个特别注重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的人,比如奏折上的错字,跪拜时的礼仪态度等,而对那些军国大事却摇摆不定、拿不定主意,于是他完全不对大事发表意见,只一味阿谀皇上。
一个自大且平庸的皇上,和一群精明且无担当的臣子,便开启了大清衰败的道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