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君侧并不能阻止七国叛乱
时间:2012-02-11 来源:历史春秋网 作者:纪大华 |
孝文帝的政策过于宽松,吴王刘濞日益骄横,到孝景帝时,时为御史大夫的晃错已敏锐地感到国家存在分裂的严重性。他向孝景帝说:“昔高祖初定天下,弟兄们少,诸子弱,因而大封同姓。孽子悼惠王封于齐国有七十余城,庶子元王封于楚有四十余城,兄子刘濞封于吴有五十余城。上述三人分去了国家一半的土地。今吴王借太子被诛之故,诈称病不上朝,按古法当诛,文帝不忍,赐几杖。皇上对他恩德至厚,他应当改过自新,但更加骄纵,私自铸钱,又煮海水为盐,富甲天下,用金钱诱惑天下逃匿罪人,阴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快,祸小;不削,其反迟,祸大。”(《史记·吴王濞列传》)这些推心置腹的话受到孝景帝的重视。景帝借故削楚王的东海郡,削吴王的豫章郡、会稽郡,又削去赵王的东海郡,削胶西王六县。
吴王刘濞联系六王,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阴谋推翻朝廷,建立自已的王朝。他在遗诸侯书中是这样说的:汉朝有奸臣,无功天下,却侵夺诸侯的土地,派法吏弹劾、囚系、审讯、惩治诸侯,专以侮辱诸侯为能事,不用诸侯王的礼仪对待刘氏骨肉同胞,抛开先帝的功臣,进用坏人,惑乱天下,想要危害国家。皇帝体弱多病神志失常,不能明察政情。我想要起兵诛讨他们,我恭敬听从各位指教。(汉有贼臣,无功天下,侵夺诸侯地,使吏劾系讯治,以戮辱之为故,不以诸侯人君礼仪刘氏骨肉,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举兵诛之,谨闻教。)(《史记·吴王刘濞列传》)也就是说,他的举兵是为了清除皇帝身边的奸臣,而永葆刘氏江山。
汉景帝得知吴楚起兵,立即调兵遣将,太尉条侯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大将军窦婴屯荥阳,监齐、赵兵。
就在大部队出发,而尚有窦婴兵未发之时,吴故相袁盎求见景帝。袁盎故意将晃错支开,向景帝献策:“吴楚的诸侯国相都有信来,说'高祖皇帝的子弟都有封地,今乱臣贼子晃错却擅自侵夺诸侯的土地,因而起兵,实际上是要向西入京诛灭晃错,恢复原来的土地就罢休。’我今天刚刚想出一条计策,独斩晃错,然后派人去七国赦免他们的反叛之罪,恢复他们的原有土地,那么这一场血刃之战就可以避免。”(《史记·吴王刘濞列传》)景帝竟采纳了这一计策,十多天后,“错衣朝衣斩于东市”,也就是晃错穿着上朝的服装被斩于东市。
这里应补充说明的是,袁盎的献计是公报私仇。袁为吴相,受吴王财物,晃错欲办其罪,只是因吴王反叛之事拖下来了。景帝是被吴王叛乱的气势吓破了胆,因而采纳了这一计策。
那么在战场上是否因为杀了晃错,叛乱者就放下屠刀呢?吴王没有丝毫退缩,渡过淮河,与楚王直向西进军,开始时锐气极盛。梁孝王派六个将军带兵攻打吴王,都不能获胜。梁王不得已多次派使者向条侯周亚夫(太尉)报告情况并求援,条侯不答允。皇帝派人让条侯救援梁国,条侯还是坚持自己制定的计策不肯出兵。此时的周亚夫正于荥阳会总各部队,大军坚守营垒不出击叛军,而派出弓高侯等率轻骑兵断绝吴楚兵的粮道。吴兵缺粮,饥饿,多次挑战,周亚夫坚守营垒,始终不出击。……吴兵饥饿之极,不得不向后退兵。这时,太尉出精兵追击敌军,将敌人打得大败。吴王刘濞抛弃了他的大军,只带领几千人逃走,至江南镇江。……一个多月后,越人斩吴王头来报知太尉。前后大军与叛军相攻守仅三个月时间,吴楚之乱即被平息。(“太尉既会兵荥阳,……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之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而举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史记·吴王刘濞列传》)
在其他战场,叛军楚王戊兵败,自杀。叛军胶西、胶东、菑川三王死死地包围齐临菑,三月不能下。汉朝廷兵至,才各引兵归。即使已罢兵的胶西王太子德还想战一场,他对其父说:“汉兵远,臣观之已罢,可袭,愿收大王余兵击之,击之不胜,乃逃入海,未晚也。”胶西王说:“吾士卒皆已坏,不可发用。”太子不听。最终,战败。胶西王、太后、太子皆自杀。胶东、菑川、济南王皆死,国除,归于汉。(《史记·吴王刘濞列传》)
可以说,没有因为杀了晃错,叛乱者的恶行有半点收敛,几乎每一个诸侯王都是一直战到最后而死的。史实就是如此的残酷,“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它就不倒”。
司马迁在总结七国之乱这一史实时说:“为国远虑,祸反近身。”(《史记·吴王刘濞列传》
)为什么为国家长远利益考虑的晃错,反成了牺牲品?晃错的父亲也曾告诫过儿子:“刘氏安矣,而晃氏危矣。”(《史记·袁盎晃错列传》)不过10天,吴楚七国果反,以诛晃错为名。“清君侧”,表面上清除的是君主左右的大臣,而实际上矛盾指向的是君主。无独有偶,明朝的靖难之役,燕王朱棣也是打着的清君侧的旗号,最终还是清到君主头上,建文帝死了,朱棣夺权,是为明成祖。清君侧的实质是因为国家利益损害了诸侯王的私利,归根到底是一场私权与公权的斗争。当私权获胜就会重新建立公权,从而二次洗牌,调整公私利益分成。当公权获胜,也会二次洗牌,调整公私利益分成。只是那些作为牺牲品的人,就算不上什么东西了。
“清君侧”这一专用词语带着革新者的鲜血永留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