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选择》| 张凯解读
关于作者
史蒂芬·柯维,著名的管理学大师,被《时代周刊》列为美国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25人之一,《经济学人》杂志称他是“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他是柯维领导中心的创始人,也是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联合主席。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销量过亿册,并被翻译成32种语言。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柯维在接近80岁的时候写的,是他最后一本书,也是他认为最好的一本。书中提出了一种被称为第三选择的思维方式,什么是第三选择呢?就是在面对两难选择时,既不是听你的,也不是听我的,而是双方通过协同来创造出全新的第三选择,以达到共赢的目的。第三选择的主题思想,其实来自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创造性合作原则,柯维认为这条原则非常重要,非常具有启发性,因此把它单独拿出来写成了这本书。
核心内容
一、为什么说具备第三选择的意识很重要?
二、如何塑造第三选择的意识?
三、怎样实现第三选择?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一期要说的这本书叫做《第3选择》,是美国著名作家史蒂芬·柯维的重要作品之一。柯维是20世纪国际知名的管理学大师,被《时代周刊》列为美国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25人之一,《经济学人》杂志称他是“最具前瞻性的管理思想家”。这本书是柯维在接近80岁的时候写的,是他最后一本书,也是他认为最好的一本。书中提出了一种被称为第三选择的思维方式,什么是第三选择呢?就是在面对两难选择时,既不是听你的,也不是听我的,而是双方通过协同来创造出全新的第三选择,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老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种看似二者必须选其一的难题,要么听你的,要么听我的,要不然就没办法合作。但是本书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面对这类看似二选一的冲突时,既不是听你的,也不是听我的,而是超越我们的方法,通过协作和努力,设法找到一种更高明、更好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双方都更有利。通俗点说,就是我们要追求共赢。作者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为第三选择。了解如何有效地运用第三选择,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诸多难题。
柯维写过很多影响力巨大的书,比如他的另外一本超级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成功人士的必读书。本期解读的这本书中的主题思想,其实是来自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的一条原则,也就是创造性合作。作者认为,那本书并没有把这个重要的原则说透,于是单独拿出来写成了这本书。柯维把这条原则称为最具启发性、最具影响力、最激动人心的原则。《第3选择》这本书出版后获得了诸多好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本书的内容。
本书的结构简单明了,前两章介绍了第三选择的概念,后面的章节分别对应了具体的应用场景来举例说明,比如在职场、家庭、校园、社会中有哪些具体的应用。下面我就分三个部分为你讲述本书中的精髓:
第一部分,为什么说具备第三选择的意识很重要;
第二部分,如何塑造第三选择的意识;
第三部分,怎样实现第三选择。
先说第一部分,为什么说具备第三选择的意识很重要?
前面我们提到过,柯维提出的第三选择的核心意思是,大多数冲突都是两方面的,第一选择是我的方法,第二选择是你的方法,而第三选择则是我们的方法,是一种视角更好的、追求共赢的方法。乍一听这个理论你可能有点迷惑,这不是人人都懂的道理嘛,追求合作是很多人都明白并且一直在贯彻的态度,那为什么柯维要写出一本几十万字的书来强调这么简单的道理呢?是因为第三选择这个思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大多数人在寻求共赢方面做得并不好,因为我们会依照自己的思维定势去思考和行动,而要摆脱自己狭隘的认知模式的限制,容纳和倾听对方的意见,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它涉及到个人思维方式的改变,涉及到对自我心理防御机制的打碎和重建,还涉及到双方愿不愿意共同解决问题。比如,我的团队是好的,你的团队是坏的,我的团队是正义而且正确的,你的团队是错误且不正义的,我的家庭、我的公司、我的孩子在我脑海中的形象都是不容对方否定和质疑的,否定我的认同那就是在攻击我,你攻击我,那我必须回击你,这一切似乎都很理所当然。但是仔细想一想这个问题,是不是正是由于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才有了各种各样的冲突和对抗,比如自由派和保守派,员工和管理层,孩子和家长,买家和卖家,到处都充斥着这种二元对立的思想。
举例来说,假如现在有一块地,上面是郁郁葱葱的植被,怎么利用呢?一位环保主义者会觉得,哎呀,这块地就应该保护起来呀,不能随意破坏。你看,保护自然生态,立场是没错吧?可是一位开发商看见这片地就会觉得,这么好的地方就应该把树木都砍掉盖楼呀,那能给社会创造价值,还能创造经济效益。你看,立场也没错。双方都是依照自己脑海中的认知地图做选择的,都有道理。要是按照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要么保护,不开发,要么就推平,把它彻底改造成高楼大厦,如果把这两位放在一张桌子上辩论,很可能就会吵起来。这是一个典型的发生冲突的场景。
可是这时候如果有人提出来,是不是有我们能找到第三选择,找到一种更好的、对双方都有益的方法呢?如果双方都有这个意识,那这个问题其实就很容易解决了,比如能不能既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还能提供商业价值呢?这么一想,也是有解决方案的,比如把这块地改造成具有原始自然风貌的绿色小区,商业价值也提高了。你看,只要双方愿意去朝这个共同的方向努力,更好的方法就一定能够被创造出来。
柯维已经将这个方法教给了成千上万的人,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比如处理工作中和老板之间的冲突,比如解决婚姻中看似不可调和的分歧,比如处理孩子与学校之间的纠纷,比如解决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不交流的问题等,这个方法无论在会议室还是厨房都同样适用,就像万能药一样,可以帮助人们化解冲突,解决问题。简单来说,具有寻找第三选择的意识很重要。
总结一下,这一小节我们说了为什么寻找第三选择的意识很重要。在面对两难问题时,通常我们会陷入要么听你的、要么听我的境地,如果我们具备第三选择意识,就能跳出这个原来的思维定势,找到全新的选项,这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上面我们说了第三选择的重要性,下面我们说第二部分,如何塑造第三选择的意识?
前面我们说了如果具备第三选择的意识,就能找到全新的第三选择,那么我们要如何去塑造第三选择的意识呢?有没有明确又科学的方法来引导人们的思想呢?柯维把它分解为三步,我给你详细介绍一下。
第一步:不用贴标签的方式看待自己和对方。
我们经常会通过贴标签的方式看待自己或是对方,比如身为家长、儿女、职员等等,这是我们用简化思维看待世界的一种方式。很多时候这种简化外部世界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到我们,比如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很多大脑的认知负荷,帮助我们快速理解周围的环境和人。但是这种思维方式在沟通的时候却会阻碍我们,比如我们会用太过简单粗暴的方式去看待自己和对方,以至于我们之间的交流只发生在互相扮演的角色之间,这就没有办法去深入地了解自己和对方。
柯维认为,我们很大程度上是被各自的文化所限定的,我们倾向于和我们所认同的人一样去生活,但是不管外表看起来多么相似,每个个体之间都是不一样的,任何一种标签都没有办法去描述一个完整的人。比如当一个人说他是个环保主义者时,他真实的意思其实是他与某些人对自然环境持相同的观点,但是从个体来看,他当然不止是环保主义者,他还是一个丈夫、儿子、职员等等,每个角色都塑造了这个人的一部分,但是每个人角色都不代表这个人本身。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这种文化或是角色都有局限性时,才能真正地看到自己,看到对方,把自己和对方当作一个具有独特思想、具有创造性的人,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文化的局限性,意识到自己观点的狭隘,意识到自己和对方都不完美,也不是完全正确。能意识到这点,认同、倾听、协作这些沟通中必备的要素才能发挥作用。
举个例子,柯维的儿子从小就受他影响,具有第三选择的意识,因此他也是个不轻易接受现成答案的人。比如他儿子在进入大学时就遇到了困难,想进的那个班名额已经满了,这时候他的儿子跑去问柯维该怎么办。柯维就告诉他,如果你遵循学生的标签,那这个事就真的没办法解决了,因为学生就是得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你必须得妥协;可是你如果看到自己,把自己看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就能找到更好的可能性去解决问题,比如弄清楚他们不再招人的原因,是位置不够,还是名额已满。位置不够,你可以站着听课,名额已满,很可能中途有退学的学生,不管怎样,去和负责人商量出更好的解决方法。最后,柯维的儿子通过有效的协商,成功地进入了自己喜欢的班级。你看,身上的标签都会限制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创造力,当我们跳出这些限制时,就可以找到、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柯维还举了一个工作中常见的问题来说明平等沟通的重要性,就是跟老板谈加薪。有一位年轻人为了一份工作,接受了很低的薪水,几个月后开始不满,想涨工资,就去找大老板。一般情况下,老板会遇到两难的处境:要么给员工加薪,要么不加,员工辞职。但是那位老板却用第三选择思维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他和这位年轻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话题并不是加薪,而是聊年轻人的生活和工作。老板问了年轻人对公司的意见,还有可以改进的方案,最后他发现,这位年轻人的想法都非常好,他的价值确实是被严重低估的。于是老板给他分配了更多的任务,最终这位年轻人成为了大老板的合伙人。年轻人实现了加薪的目标,大老板也获得了一位得力的干将。你看,一次尊重对方的沟通可以让双方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当我们和别人沟通一个想法的时候,不要给他们贴上一个标签,要认识到,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人。
第二步:我找到你。
这一步的思维模式是关于尊重和理解,也就是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点,学会倾听。柯维引用了印第安人“发言权杖”的说法。在古老的印第安传统中,发言权杖是和平交流的象征,只要发言者手中持有发言权杖,任何人都不能打断他,直到发言者认为自己的话已经被听懂和理解为止。可是让人遗憾的是,很多人在这一点上做得并不好,人们习惯性地打断对话,提前判断对方的观点,把给出自以为是的意见当作沟通的主要内容。
举一个书中的例子,一个男人给他妻子起的外号叫做“反驳机”,原因是,无论别人说什么,妻子的第一反应就是反驳。比如,如果女儿说没有人喜欢她,妻子会第一时间反驳说:“胡说,每个人都喜欢你。”这种沟通方式看起来似乎无害,看起来似乎是这位妻子在给女儿提供信心,但是实际上却从一开始就扼杀了沟通,女儿会认为自己的感受是荒谬的,自己是不被理解的,从而进一步拒绝与别人沟通。你看,这个场景是不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而正确的沟通方式是什么样的呢?应该是在这个时候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把发言权杖交到孩子的手中,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表达出真实的想法,这个过程需要耐心,需要时间。比如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让你觉得周围人不喜欢你?如果站在对方的角度来说,有没有其他的解释能改变你的感觉?我们有没有办法改善这种情况?你看,通过倾听和询问,通常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找到你”的意思其实就是说,我可能不赞同你的想法,但是我一定要理解你,而不是单方面地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
第三步:我与你协同。
通过前面的有效沟通,双方应该能做到互相理解对方的想法,这个时候就可以寻求协同了。什么是协同?就是双方站在同一个出发点共同努力,创造出比双方各自想法更好的解决方案来。
与协同相对应的是攻击性的思维方式,比如面对同一个问题,带有攻击性的思维方式是坚持自己的方案,想方设法去论证对方是错的,但是协同的思维方式,就是去邀请对方一起创造比双方都好的方案。柯维用日本的合气道武术来比喻协同的力量。日语里把在协同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武术称为“合气”,它的奥秘就在于利用攻击者的能量去以柔克刚,化解攻击。由此发展出来的武术就是合气道。柯维认为沟通中寻找协同的方式和合气道的精神很相似,都是通过不对抗、整合对方的力量来完成的。通俗点说就是,我不对抗你,我会引导你的力量为自己所用,最后创造出对双方都有好处的结果。所以柯维认为,真正的协同需要的是合气,是创造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全新选项。
柯维举了这么个例子,一位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周围同学的表现让他非常无所适从,很多同学有非常不好的生活习惯,他们酗酒、打架、彻夜地开派对,这位新生没有办法适应。一般的情况是,要么他远离这些同学,和他们划清界限,可是这样以来他明显就会被孤立,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与这些生活习惯不好的同学同流合污,成为他们的一份子。面对这种看似两难的选择,这位同学用第三选择思维想出了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他找到几位已经厌烦这种生活的同学组成了一个学生组织,专门引导其他同学恢复正常的大学生活。因为这个组织里有很多同学以前也堕落过,所以他们深知这种生活的危害,由他们给刚入学的同学讲授经验往往就效果特别好,这其实也是一种被称为“同伴教育”的行为,这种方式比教授和老师自上而下地讲大道理效果要好得多。最后,这个组织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帮助很多迷茫的大学生找到了自己的生活重心。那位学生最后也成为了知名大学的院长。你看,这就是协同的力量,我既不对抗你,也不妥协,而是运用对方的力量来实现更好的效果。
总结一下,这一部分我们说了塑造第三选择意识的三个步骤。首先是不用贴标签的方式看待自己和对方,要认识到文化和角色对一个人的限制作用;其次是我找到你,通过倾听来重复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最后是我与你协同,通过共同努力找到全新的第三选择。
下面我们进入第三部分,怎样实现第三选择?
前面说了很多第三选择意识的重要性和好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看似两难的问题还是能找到比原来更好的选项,接下来我们就说说该怎样实现第三选择。具体有三个步骤,分别是询问、界定成功的标准以及创造第三选择。
第一步:询问。
创造第三选择的第一步是询问,就是确定对方是否有意愿想要共同达成更好的选择。这通常是从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开始,比如询问对方:“你是否愿意和我一起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一步看似简单,实际上很重要,因为要对方放弃自己的判断和选项,一起朝一个未知的方向出发,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勇气。特别是在双方的信任度比较低的情况下,让对方说出愿意就是一件很勉强的事情。但是不管对方是真心地还是应付地答应你的建议,这都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这意味着你们双方已经不是冲突的关系,而是站在战线的同一侧,共同为一个未知的选项作出努力。
下面我们来模拟一下这个简单的对话方式。在双方意见相左时,你可以先发问,“你愿意和我一起寻找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吗?”对方如果具有谈判的意愿,一般都会说愿意,但是对方很可能会说,“我想要找到更好的方案,但是我的方案也很好,我是不会妥协的。”你看,对方依然在抗拒,这时候你可以这么说,“我不是要你妥协,我只是想询问你是否愿意和我共同创造一种比你我的方案更好的东西,现在它并不存在,我们需要共同去找到它。”到这一步,对方很可能就会卸下心理上的防御,从传统的谈判对立状态转向为协作的状态。
第二步:界定成功的标准。
这一步强调的是把双方的标准和诉求都列出来,然后商量一个大家觉得能够判断最好的方案的标准。这一步也至关重要,有了客观的标准,才能判断最后找到的选项是否能让双方都满意。比如很多家庭矛盾的关键点就是没有客观的标准,一个妻子总觉得丈夫陪家人和孩子的时间不够,而丈夫却觉得自己已经花了很多时间来和家人们在一起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双方都是对的 ,可能丈夫是和家人在一起,但是几乎没有有效沟通,所以他的家人们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这时候如果能制定出一个标准,就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丈夫和妻子做个协商,每周必须和家人在一起至少20个小时,这期间丈夫要和家人充分互动,不要分心去处理工作等,有了客观的标准,这个矛盾自然可以化解。
第三步:创造第三选择。
所谓的创造,柯维认为就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要相信面对难题永远有更好的选项。这个过程有点像头脑风暴,首先通过各种手段创造出更多的选项,然后从中选出所有人都认可的那一个。
关于这个过程,柯维引用了“魔幻剧场”这个概念。什么是魔幻剧场呢?这是赫尔曼·黑塞的小说《荒原狼》里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一个有着无数可能性的世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没有约束、能允许任何思想存在的第三空间。如果我们需要探讨全新的方案,那就可以把人们引入到这个新空间中,进行脑力激荡的游戏。这个魔幻剧场的概念和头脑风暴有什么区别呢?柯维认为它比头脑风暴更加疯狂,相比之下,头脑风暴的过程相对比较保守。在魔幻剧场的这个游戏设定下,所有的想法是“只对疯子开放”,想法越离奇,最后收到的效果越好。比如可以和需要协商的人约定,现在我们可以做一个名叫魔幻剧场的游戏,做这个游戏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认为最疯狂的想法,同时其他人不要下结论,把所有人的想法画在白板上,可视化地呈现,最后结束时你会收到一个满是奇怪点子的白板,然后通过协商确定一个大家都觉得最好的解决方案。
遇到难题的时候,你就可以把相关人士聚在一起来玩这个魔幻剧场的游戏。既然是游戏,那就得有游戏规则,魔幻剧场的游戏规则是什么呢?有下面几条:首先要让参与人的都明白这是个游戏,大家只是在做一个思想实验,这样能让大家都畅所欲言;其次就是不要轻易地去下结论否定别人的想法,无论这个观点多么荒谬和不靠谱,都用接受和鼓励的态度去对待它们;再次,用各种能促进创意的工具,比如思维导图,比如在白板上画出想法的原型等,保证大家的想法都能得到重视和展现;最后,设置一个时间限制,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贡献自己的想法。如果你遇到了难题,也可以试着用这个方法来收集创意点子。
总结一下,这一小节我们说了实现第三选择的三个步骤。首先是询问,就是确定对方是否有意愿想要共同达成更好的选择;其次是界定成功的标准,把双方的标准和诉求都列出来,然后商量一个判断成功方案的标准;最后是创造第三选择,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发现新的解决方案。
这本书就讲到这里,为你整体总结一下,我们分三个部分讲述了书中的精髓:
第一部分我们说了寻找第三选择的意识很重要。在面对两难问题时,通常我们会陷入要么听你的、要么听我的的境地,如果我们具备第三选择意识,就能跳出这个原来的思维定势,找到全新的选项,这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我们说了塑造第三选择意识的三个步骤。首先是不用贴标签的方式看待自己和对方,要把对方看作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人,要认识到文化和角色对一个人的限制作用;其次是我找到你,通过倾听来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不要轻易地打断沟通,要充分地去理解对方;最后是我与你协同,通过共同努力找到全新的第三选择。
第三部分我们说了实现第三选择的三个步骤。首先是询问,确定对方是否有意愿想要共同达成更好的选择,如果对方愿意,那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其次是界定成功的标准,把双方的标准和诉求都列出来,然后商量一个判断最好方案的标准,有了标准才有共同的目标,才能有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最后是创造第三选择,通过集思广益的方式发现新的解决方案,方法可以各种各样,最终就是要找到尽可能多的奇思妙想,也就是说,这时候已经成功地创造出了第三选项。
撰稿:张凯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