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达人谈艺》连载 38

至今犹忆幼时尝闻一大学理科教师断然谓:画儿不如照片。斯诚为彼之心声矣。其后则于《黄宾虹画语录》中得见此义:所谓山川如画,正是山川不如画。——同为学人,识见之异乃至于是!世间事物差异之大,莫过于人之观念差异。吾侪为画,料断难入自然信徒若彼理科教师之法眼。而转又思之:其艺便不稍为学养浅次或有异者着想一二?看来凡为艺,的确首先犹得预立鉴赏对象,换言之,即如先前一度时髦之语:解决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呵呵。而此实又极易导致四平八稳、了无圭角之画产生。究竟当作何处置此等问题,倒真是为艺者永恒困惑之两难事。对此恐亦只当存此抉择罢:一是悉心把握其度;二,却恰如旧时《增广》所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读小说时即有此感觉:所谓经典名著与一般存世者相较,其区别主要不在于写了什么,而确在于究竟是怎样在写。因小说家所面对者,无非皆是五光十色之社会人生与贤愚混杂、善恶交织之人性,所异者,关键是其描述表现之切入点及所触深广程度,连同作者本身独一无二之语言驾驭。自然,说到底一切仍归于其心了。此“核心处理器”之功效,委实非任何外力稍可取代的。写作之艺如此,画艺又何尝非是。简言之:好画与孬画之别,同样不在于都画了什么,而只能在于到底是怎样在画。因画家亦不论其水准,所面对者皆是同一形色世界,且其自身也都是以基本相同的绘画材料在运行大致类似的操作程序,所异者,依旧是其心感悟不同,由此带来具体表现手法千差万别而已。言至此,敬告一切或写或画甚或操执别艺者:还是只好在己艺之“要害”处,多多用些心思。

吾国绘画所尚墨色,究其实,不过即通篇色彩构成关系于“彩性”外之黑、白、灰而已。而在实际操作中,其具体所示意义,则大可精究。譬如山水画,物之凹黑凸白,是为会意阴阳明暗;幅间下深上浅,象征近浓远淡;信意变换处置重轻或反作凸浓凹淡,亦可示以虚实主次;远山深黑而近物淡白,则又会意山笼于云影之内而诸物处于阳光照耀之下;同一坡石或显浓或枯淡,犹如既隐然分以润燥;山之上浓下淡与水之近实远虚,却又表示山之低脚与水之遥处,确乎已在虚无缥渺之间……以上所言各法,倘若单独运用,尚属基本法度范畴;而至关紧要者,是将其融会贯通随意变幻,却既不失自然之理、亦符合画面之主观构成关系。执翰驱墨之士,宁不当潜心着意于此焉。

画者忌讳照片,基本已成定势。以吾意,于已成之画而言,忌之可;于观览取材之际,谋篇落幅之前及细节推敲之时,则何尝不可酌而用之。尤其是山水画取景,实地游玩时每常遇烟岚明灭流动,地物驳杂以呈,一时间又哪得有工夫记之备细,所以端的是或不妨暂且借助影像拍摄以供日后作画参考。要者自是一己主见。宾虹尝谓:“看照片也是师法造化的一种办法……好的摄影也能传山水之神,从自然中宛然见到笔墨。”此真达者之见也。

今之画者及评家,总把“中国画之超越”几字叫得价天响。表面看来,此“进步性”可谓足矣。然吾则不觉每常静思其存在之基本合理性。——今之中国画,究竟还需“超越”什么?难道说,至今吾国画坛,犹类若尚在所谓“四王”时代,或者说仍是所谓“家家一峰、户户大痴”?纵观整个中国画史,实际上早已在上个世纪(甚至是在其前半期),便已渐渐完成了画种本身由传统至现代的根本转换,正如西方绘画之此种转换,也早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便已完成了一样。更将其比诸社会革命。此恰似辛亥革命已然将帝制推翻,纵使其自身仍或有种种不足,但皇帝老儿却是永远地没有了,即使偶有复辟之说,终归已无法再永久立住脚根,毕竟只为历史添些笑料而已。相信这比喻已可供有识之士细思。吾意绝非事物从此便不再发展;但此种发展,确乎已不应再是“革命性之暴力行为”,而只当是在一种既已形成之大气候下的蓬勃旺盛、自由自在的健康成长。又,如此无拘无束情形下生发之品类自当为“多元式”的;而且,亦只有渐次形成壮大之人心本身的鉴赏选择,即俗语所谓“艺术眼光”,方可成为其整体局面的某种自然调节机制,——或毋宁说是各品类生存权之主宰。此论到底如何,敬请有心之人假以时日还用事实验之。

…………………………

本人此谈艺之帖在网络连载以来,颇受大众之关注与赞扬,至编辑此文时为止,其点击率最高的帖子已显示为——

(0)

相关推荐

  • 「艺术中国」——金石开、金众绘画作品鉴赏

    金石开(1924一2007)河南省老一辈书画家,离休干部,中共党员. 金众:生于1964年,河南省民族书画院副院长,系金石开先生第八子,独继家学,曾亲聆著名画家陈天然.徐家昌.何水法.吴静初.罗剑华等 ...

  • 他为百代宗师,其山水一点不逊色于花鸟画,众人喜好让他打脸!

    都说吴昌硕先生花鸟画出色可是好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山水画也不赖,只不过看起来比较冷淡,仅水墨,老百姓甚至商人们不喜欢,看起来不喜庆,我们都知道花鸟画设有漂亮的颜色,很亮眼,所以深得人们喜欢. 虽然他被称为 ...

  • 《达人谈艺》连载 64

    江南达者 童山雷·此组文字得自本世纪十年代之后·艺者"在野",且茕独一人,全不介入艺界那等说不清道不明之瓜葛中,却也是好.吾既处此孤寂凄清之境久矣.索索寞寞把玩手中之艺,虽无他人相 ...

  • 《 达人谈艺》连载 22

    艺术于人而言或无标准,于我言之,其若圣诫长置于彼.固然,此亦为数十年间逐渐形成且定型者.既成且定,已无违悖之理,--虽非全然"固步自封".断不吸取外部些须营养.思之,艺者似必须有此 ...

  • 《 达人谈艺》连载 23

    非写实途径绘画中,所谓"美丑"之标准认定,亦值得探究.国画山水.花鸟中大量以表面符合自然美以邀宠于世俗之作可谓不胜枚举,此暂不论.单看其人物画,所展示之妍媸感,亦发人深思.如仕女, ...

  • 《 达人谈艺》连载 24

    若言及诗画异同,话题却广.余今仅以自家闲常间为诗为画点滴体会论之.凡余心有深切.庞杂.隐恻且复形态本身趋于流动变幻之感悟,必令其凝炼为诗:心处浩渺.静澄.闲适境地且复所觉又为形色朗然者,则必诉诸笔墨令 ...

  • 《达人谈艺》连载 25

    吟咏之际,尤其作长篇古风时,"诗心"堪称纵横捭阖.其汹涌"意潮",必猛泛于"神河"两岸:或曰如一莫可名状之异物,频频"闪跳&quo ...

  • 《 达人谈艺》连载 26

    吾每尝谓:起名刻意用冷僻字,是为"无文化"之表现.或曰:众人皆不识之字彼独识而用之,是有文化也,何反为无?殊不知症结恰在于此.盖查翻字典之事,人尽可为,欲在字典内选取一个把&quo ...

  • 《 达人谈艺》连载 27

    名实二字,古来争议多多.以余意,实固为其存在根本,然今信息社会,名须首重.试想,人不知尔名,尔无论为物为人为事,则与不在此世何异?旧言"酒好不怕巷子深",前提却必须是人家知道深巷中 ...

  • 《 达人谈艺》连载 28

    各类作品陈之于前,如何挑选,实关挑选人自身之素质.专业眼光只是一方面,暂休说了.而种种或显或晦之因素极易干扰此等选择过程,亦是不容忽视之事.卢梭谓:"自然生成物皆是好的,到人手中便弄糟了&q ...

  • 《 达人谈艺》连载 29

    今世流行"情商"之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情"字之重,当曷可小觑.吾一向以为,人生必得有情,且当为绝纯至粹之激情.无此情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