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题库|2022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综合提升专练2

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惩戒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首先,历史证明,在教育史上,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是必要的。

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当头棒喝”对人的警醒教育作用曾经得到特别强调。中国乡间私塾先生手中的“戒尺”,在一仰一俯之间,是惩戒,也让学生在“疼痛”中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少年邹韬奋在父亲面前背书,一想不起来就要挨一下打,身旁的母亲还要哭着说“打得好”。

杜威是主张尊重儿童的教育家。但杜威仍然认为“儿童必须接受有关领导能力的教育,也必须接受有关服从的教育。”马克·吐温家里有一条规定:如果孩子犯错误,就必须受到应有的惩戒。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戒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戒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并战胜引诱的能力。”

其次,从文化形态上看,对教育中惩戒现象有文化性的解释。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在中国等东方文化中,教师常被认为“只是执行父母的权力而已”,在这种文化形态中,惩戒产生的负面影响被降低到很低的程度。如果我们心平气和地审视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我们自己的文化特点;对惩戒的教育性的认可可能就会容易得多。

第三,从教育伦理上说,惩戒不一定意味着不尊重,而不惩戒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马卡连柯说:“如果没有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教育。基本原则是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有了这一原则的存在,即使是采取严厉的惩戒措施,对那些可以提出更高要求的学生来说,即使是受处罚,他们也容易理解这一惩戒体现的尊重和教育意义。同样,不惩戒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最主要的理由:如果没有教育性的惩戒以制止某些错误行为,学生在许多事情上将只能通过成本更大的“自然惩戒”去学习。此外如果没有适当的惩戒,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切身利益的教育秩序将难以有效维系。所以,“凡是需要惩戒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戒。在必须惩戒的情况下,惩戒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惩戒比那种无条件放任学生的“人道主义”更加“人道”。

必要的惩戒有利于学生整体、健康地发展,比那种无条件放任学生的抽象的“人道主义”更加“人道”;而且最“现代”的国家如欧美诸国的教育实践也存在不同形式的惩戒。现代教育观意味着对惩戒实施的限制、规定,并未否定惩戒存在的必要性。合理的惩戒应被看作是教师对学生的善意和爱。

(摘编自中国教育智库网)
材料二: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立法方式规范教育惩戒权的行使,明确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师对违规违纪、言行失范的学生进行制止、管束或用特定方式予以纠正。惩戒是为了教育,使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

在征求意见稿中,根据程度轻重,教育惩戒分为三类。一般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轻微的学生,包括点名批评、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增加额外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等;较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较重或者经当场教育惩戒拒不改正的学生,包括德育工作负责人训导、承担校内公共服务、接受专门的校规校纪和行为规则教育、被暂停或者限制游览等集体活动等;严重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严重或者影响恶劣,且必须是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包括停课停学、法治副校长或者法治辅导员训诚、专门人员辅导矫治、给予处分等。秩序是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秩序是良善生活的特征。若缺乏必要的秩序,教育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因此,纪律的强化与秩序的维持是教育惩戒的直接诉求。

当然,我们需要认识到秩序的维持并非教育惩戒的根本目的,仅具有工具性价值,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惩戒的本体性价值。教育惩戒不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压迫与羞辱,而是为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一种良善的纪律与秩序。教育是以学生形成善良的人格为价值追求,惩戒的使用必然是出于善的目的,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指向学生的成长,追求学生的自律与自觉。教育惩戒要体现其教育性,不是简单地给予消极的否定,而应以其人格发展为旨归,引导学生建立善恶、是非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

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教育惩戒时,不能仅仅着眼于维持秩序这一工具性价值,而要时刻思考惩戒的本体性价值,惩戒到底是为了什么?教育惩戒要以正义为内在精神。缺失正义,惩戒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首先,给出惩戒理由且允许学生申辩。作出一个教育惩戒决定后,要明确向被惩戒学生陈述违规行为、具体原因与惩戒依据,使被惩戒的学生认识到惩戒行为出于公共理性,而非教师个人的主观好恶。同时,教育惩戒要允许学生申辩,倾听学生的意见。惩戒不是教师或学校的单方面的行为,学生享有为自己辩护、澄清事实与阐明动机的权利,必要时也需要听取家长的意见。

其次,要一视同仁,惩戒不是“差生”的“专利”。惩戒是所有犯错学生必然要承受的结果,没有学生(特别是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享有免于惩戒的特权。”教师不能因主观好恶或个人利益有意夸大或无视部分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这种主观的偏私不仅会使教师丧失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犯错学生及时改正过错、实现成长的机会。

再次,完善教育惩戒中的权利救济。在推动教育惩戒依法实施的同时,通过完善的救济机制使教师与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是正义的重要体现。教师享有惩戒权,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但教师不能侵害学生的合法权益。一方面,面对现实中存在的由于教师滥用惩戒,导致学生权益受损的情况,应建立相应的救济机制,学生及其监护人可以通过学校内部的投诉,也可以寻求进一步的行政救济与司法教济,来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权利的救济不限于学生,也要针对教师建立相应的权利教济机制,以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和职业尊严不受侵犯,确保教师行使惩戒权。

(摘编自胡金木《教育惩戒的学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教育惩戒被教育学家们认为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即使站在教育伦理的角度看,教育惩戒也是必要的。

B.教育惩戒只是工具和手段,教育惩戒要体现其教育性,让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引导学生建立善恶、是非观念,形成健全人格。

C.《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对违规违纪情节较重的学生,可采用增加班级或校内公共服务等惩戒手段。

D.教育惩戒中的权利教济,包括学生和教师双方,既要保障学生的权益,也要维护教师的权益和尊严,这是教育惩戒正义性的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等东方文化形态中,教师常被认为“只是执行父母的权力而已”,这有助于我们对武惩戒的教育性的认可。

B.教师的所有惩戒都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整体、健康地发展,现代教育观并没有否定教育惩戒存在的必要性。

C.惩戒的使用应该出于善的目的,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指向学生的成长;教育惩戒不是简单地给予消极的否定。

D.两则材料在内容上各有侧重:材料一强调教育惩戒的必要性,材料二强调教育惩戒的本体性价值及遵循的原则。

3.张老师任教于某高中,担任班主任。下列选项中,张老师运用教育惩戒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学生王某上学迟到,张老师觉得他一向学习不认真,没有询问原因,就严厉批评了他。

B.自习课上,学生李某和江某说笑,因李某成绩较好,张老师只找了江某谈话,批评江某。

C.张老师安排学生成某参加演讲比赛,成某不愿意,张老师不听解释,让成某停课一天。

D.学生蒋某上课玩手机,严重违纪,张老师请其家长来校协商,德育处给予蒋某记过处分。

4.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用一句话给“教育惩戒”下定义。(4分)

5.材料一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辛弃疾的黄沙古道

倘若提及黄沙岭,想必鲜有人知。但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近乎家喻户晓。这条从南宋走来的古道,因了辛弃疾的这首词而得名,成为江南一个美丽的注脚。黄沙古道是古时从上饶通往铅山石塘的必经之路。辛弃疾四十三岁那年,被谏官弹劾,惹得龙颜大怒,罢官,携家在信州上饶定居。

辛弃疾被迫离开战场,由一个抗金英雄改行当专业词人。这期间,辛弃疾常往返于上饶和铅山,写下有关上饶的词,多达两百首。可见,上饶是个多么有气场的地方。一个文人的气养足了,胸襟开阔豁达,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沿着上饶黄沙村出来,徒步数里,人烟逐渐稀少。山涧如一把天工神斧,凭空将黄沙岭斫为两半。山岬摆着形状不一的造型踅进山的皱褶里,给山平添了几分森严。流水潺湲,泠泠作响,让人想起古琴的声音,但绝不是古筝。古筝俗了些,是高朋满座用以表演助兴的热闹。古琴则不然,是独坐幽篁轻拨琴弦,弹奏一曲寻觅知音的绝响。

读辛弃疾与陈亮,或与朱熹,或与陆游等人的唱和诗词,总觉得辛弃疾是值得朋友推心置腹的。可以与他一起对雪煮酒,一起泛舟九曲,一起穿行松林,谈谈“富贵千钧如发”,谈谈“玉女峰前一棹歌”,谈谈铁马金戈梦——旁逸斜出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这样真诚的辛弃疾,真是可爱至极。

路愈加崎岖,进入山石古道,山涧全被寒芒和灌木丛覆盖。野草贴着地面向路中央蔓延,仿佛是占山为王的土匪,横冲直撞,霸道地挡住我们的去路。我们小心避开,脚踝依然被剐出许多道血痕。山里露水重,轻轻蹭一下,裤脚便被露珠沾湿,走起路来格外笨重。艰辛和疼痛,在很多时候,一直像人生设置中的隐喻,喻示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踏向远方的路上,总是充满曲折坎坷。

山上树木极多,一棵挨着一棵,整个树透着静气,迥异于城里的树木。每一棵树都沉得住气,不懂得谄媚天地,也不懂得取悦他人,淡定地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久居城市,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常常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历经沧桑的草木,都有一股倔强劲,即使被忽视,被践踏,也会拼全力绽放人生。它们是一个个智者,指点我们的迷津。

起用、晋升、贬职、隐居,起起落落,贯穿辛弃疾的一生。辛弃疾和苏东坡一样,共同演绎宋朝的悲怆。两人虽身处逆境,却总有一股浩然正气,促使他们不断地探索人生的真谛,从而让自己“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林语堂《苏东坡传》中写道:“从他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悦,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辛弃疾何尝不是如此。两人都是豪放派的词人,在词中有交集,却又有着本质的不同。苏东坡在参佛悟道之中,秉性更趋于温润敦厚。他尽情享受人生,过着随遇而安的快乐生活。

辛弃疾毕竟是以武起事,是真正的勇士,敢于为屈辱的南宋发出慷慨的怆痛呼喊,有一股平常人不可企及的燕赵侠士之气。辛弃疾的心里住着千军万马,随时脱缰策马奔腾,气吞山河。他的灵魂在忧国忧民中苦苦地挣扎,有壮志难酬的长叹之意。

古道蜿蜒,犹如龙脊。越往上走,草越茂密,没人膝盖,无处下脚。行至半山腰,见有一座凉亭,专供行人歇脚。石块垒就,墙体的石灰剥落,漫漶着黄色的水渍,东一块,西一块,让行人窥探到时间的方向。数百年来,古道朝迎暮送了多少纷沓而至的身影?漫漫长路,一座凉亭,抚慰了多少旅途中孤独落寞的心?

南宋的某个夏天。当夜幕降临,各种属于白昼的声音都在黑暗中消失。踢踏踢踏,远处传来马蹄声,敲破夜色的沉寂。一轮明月悬挂在空中,很低很低,几近挨着黄沙岭。虫鸣次第响起,月光洒下缕缕清辉。良驹甩了甩长长的鬃毛,嘶鸣数声。辛弃疾站在山岗上,轻抚马背,高大的身影被月色浸染成一座圣洁的雕像。

辛弃疾沿着司南的指向,由北至南,从故乡到异乡,不论是在朝堂,还是在乡野,自始至终都在经营一个精神国度,让后人在接受宋词文化浸润的同时,也沿着孤独者的光芒前行。我想铅山人是懂得这个怀有赤子之心的爱国词人的,他们在为辛弃疾建立雕像时,让他永远面朝北方。

山道幽静,落满阴凉,陡坡下去,七星桥横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之上。一棵古老的枫杨默默守在桥边,像是在等待故人。桥的四周,长长的藤蔓缠着一个个充满古意的诗句。回想一路的景致,意兴盎然,不由得脱口吟道: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取材于王俊同名散文,有删节)

6.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注脚:指黄沙古道因辛弃疾的作品成了一道江南美景。

B.静气:指黄沙岭上的树木顺应自然生长而保持的本真。

C.迷津:指久居城市的人们因生存压力过大而失去方向。

D.交集:指辛弃疾通过诗词创作而得以与苏轼相识相交。

7.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饶的山水环境给予辛弃疾一种丰盈的内心滋养,这使他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有大量词作传世。

B.第五段写野草,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地刻画了古道野草的茂密,也暗示出行程的艰难。

C.肆意蔓延的野草、历经沧桑的草木以及墙体剥落的凉亭,无不显示出时过境迁、英雄落寞的无奈。

D.作者对辛弃疾倍加推崇,不仅在于他有精彩作品传世,也在于他在命运多舛时仍不动摇爱国之心。

8.文中在写辛弃疾的时候还联想到苏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9.从辛弃疾的黄沙古道走过,作者有哪些感悟和思考?请分条概述。(6分)

现代文阅读3

材料一:

《史记》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空洞的,是由无数个实实在在的个体身上所体现的精神而形成的。《史记》中大量的优秀人物,在支撑民族大厦过程中起了中坚作用,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司马迁第一次把中华民族三千年历史纳入巨大而又有系统性的载体之中。《史记》是纪传体著作,以人为核心反映历史的变化,所以,民族精神的展现主要通过各阶层人物来实现。本纪、世家、列传三体各有侧重,从不同的层面展现帝王、贵族、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三体的开篇——本纪开篇《五帝本纪》、世家第一篇《吴太伯世家》、列传第一篇《伯夷列传》颇有深意,它们具有共同的思想特征,即以“德”“义”立意,已经体现出我们民族“崇尚德义”等价值追求。一些高官厚禄之人没有进入史书,一些下层人物反而入选,目的就是要突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物。《史记》选择人物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物精神的选择过程。

《史记》对于民族精神塑造的又一贡献在于,它真实全面地记载了各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这个融合过程,体现了我们民族兼容并包的精神。《史记》设立专门的民族列传,真实反映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史记》其他篇章中也往往注意民族融合问题。《吴太伯世家》:“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晋世家》记载晋悼公时重用魏绛,“使和戎,戎大亲附”。这些都体现出不同民族之间和平共处的特点。

《史记》为了展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采用了一些独特手法。因为精神不是空洞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行为体现出来,所以司马迁往往在人物传记中放大某些事件。虞舜至孝、勾践卧薪尝胆、商鞅变法强国、蔺相如渑池相会、项羽破釜沉舟、晁错削藩、李广治军、张骞通西域等重大事件,最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史记》也就用浓墨重彩去描写。有时则通过一个小小的细节体现人物的精神品格,如通过廉颇“负荆请罪”表现知错就改,通过公仪休“拒鱼”表现廉政。

当然,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渗透在《史记》中,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司马迁强调从“变”中观察一切,社会在变,人的精神也在变,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正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正是由于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历史观,《史记》才得以成为“史家之绝唱”,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与中华民族精神塑造》)
材料二:

司马迁特别注重表现人物在激烈的生死选择中所表现出的崇高力量。他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面临生死抉择时,如果生命的存在有利于生命价值的实现,就选择生,即使这种生是屈辱的生;如果生命的存在无助于生命价值的实现,就选择死,死亡成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命问题上,司马迁对生命价值的关注远远超过对肉体生命的珍惜。

司马迁刻画了一大批为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而舍生取义的光辉形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挺身而出,英勇赴难。司马迁评论说:“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蔺相如的精神经过司马迁的弘扬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司马迁所弘扬的这类坚持真理与正义、为国献身的志士仁人的可歌可泣的崇高品格,大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深刻的社会影响,如《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的晁错。晁错提出的削藩政策是正确的,是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心怀赤诚之忠的晁错却因此而获罪问斩。当初,晁错与其父的矛盾冲突是谋国还是谋家。面对父亲谋家的苦言相劝,晁错不为所动;当父亲以自杀相迫时,晁错仍不为所动,并不改变自己坚持真理与正义的初衷。这充分体现了晁错忠而忘身、国而忘家的崇高品质。晁错的悲剧强烈地折射出其忠心为国、威武不屈、舍身成仁的崇高精神。

(摘编自池万兴《论<史记〉对中华民族舍生取义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司马迁创作《史记》之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记载中华民族三千年发展历程的著作,从这点来看,《史记》也是史无前例的。

B.《史记》运用了独特手法展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这种独特的手法就是浓墨重彩地描写最能表现人物精神的重大事件。

C.司马迁在《史记》中弘扬了蔺相如挺身而出、勇赴国难的精神,这种精神对我国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

D.面对谋国与谋家的选择,甚至遭受其父以死相逼,晁错依然不改初衷。在这种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晁错的崇高精神得以体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把《五帝本纪》《吴太伯世家》《伯夷列传》分别作为本纪、世家、列传的开篇是精心安排,是为了体现“崇尚德义”等价值观。

B.哪些人可以成为《史记》的传主,哪些人不能成为《史记》的传主,这是由其精神决定的,因为司马迁是根据人们的精神来选择传主的。

C.《史记》设立专门的民族列传,其他篇章中也往往注意民族融合问题,提倡各民族之间应该和平共处,这体现了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

D.司马迁关注生命价值的实现,而不珍惜肉体生命,《史记》塑造了许多为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而舍生取义的形象是这种生命观的体现。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不与世浮沉,怀石自投汨罗江。

B.管仲辅佐齐桓公,竭忠尽智,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一代霸业。

C.樊哙披帷而立,怒斥项羽做法是“亡秦之续”,为沛公刘邦辩护,使项羽无言以对。

D.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尽管到处碰壁,但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4.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史记》是如何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孩子的饭兜 
赵汀生

①在北京城区,许多小学的学生,每天上学除了背上书包,还得带个饭兜:提包样方砖样,形状不一;灰的黑的粉的,颜色各异。说是饭兜,其实是餐具兜,里面并无饭,通常是一个分成若干个格子的饭盒、一个汤碗、一个匙筷盒、一块小桌垫,有的会将水壶也放里边。
②孩子大多由父母或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接送,饭兜自然一概由他们拎着。早上快到校门口时,孩子说到了,把饭兜给我吧。提兜的总是说,不急不急。待走到校门口的家长止步线前,才将饭兜递过去:“你自己拎了啊,兜里有水,可别忘了喝。”而后,微笑着目送孩子走进校门。有的还会走到围墙边,踮起脚尖,透过栅栏的空隙往里看,直到那个背着双肩书包、拎着饭兜的身影消失在视线里。
③下午放学时,校门前早站满了人。一看到自家孩子的班级走出来,忙挤过人群,疾步到孩子面前,倏地将饭兜夺过来:“中午吃什么?好吃不?吃饱没有?……”有个小女孩,上学由父母接送,住在学校附近的爷爷,每天放学时总在校门口候着,不论晴天雨天,不论刮风下雪,不论严寒酷暑,雷打不动,只为一件事——把孙女的饭兜接过来,拿回自己家将餐具清洗干净。次日早上,爷爷又准时守候在校门口,笑眯眯地将饭兜交给孙女,顺便和孙女说上两句话。有人问小女孩,爷爷是为了给你洗餐具还是为了每天能见见你?小女孩笑答,我觉得都有吧。
④清洗饭兜里的餐具,是家长每天必做的功课。用流动水仔细清洗,尔后逐件摊开,北京气候干燥,很快就能晾干,收起时见不到一丁点水珠或湿痕。装餐具时先将饭盒置于兜底,再放上汤碗、匙筷盒,继而放入折叠整齐的小桌垫以及水壶——上午要喝水,中午用餐时先要铺好小桌垫,将饭兜里的东西摆放规整,能方便孩子取用。家长清洗时根据饭盒中的残渣,可以大致推测午餐的菜品,或荤或素,或油腻或清淡,或大米或面食,并以此为参考,按照营养均衡搭配、补齐短板的原则,为孩子做出下一顿饭菜。
⑤都说北京大爷善侃,户外石桌上打牌,公园里遛鸟,三五个凑在一块儿,京腔京调,坦率直白,风趣幽默,聊国家大事、皇城轶事、街坊传闻,也有侃家事的时候。而侃家事的时候又总是离不开饭兜这个话题。
⑥想起改革开放前我在农村中学走读,每天早上出门时将用一片旧布包起来的二三两大米、一小玻璃瓶咸菜、一双竹筷塞进书包。走十几里路到校后先进厨房,小心地将大米倒入小饭钵,置于蒸笼里,然后才进教室自习。走读生们的菜装得并不很密实,菜汁渗进书包布料,于是常有腐败的酸臭味弥漫在教室里。偶有同学带的菜是酒糟腌萝卜或猪油兑酱油,香味阵阵,馋得大家直咽口水。那时书包也是饭兜,家长顾不上装饭菜、餐具的家什有何讲究,他们关心的只是如何省下点大米,保障走读的孩子午餐能吃上米饭而不是地瓜土豆之类,如何争取在孩子带的咸菜里下点菜籽油。
⑦此时的北京,正是人间四月天,在“一树一树的花开”“新鲜初放芽的绿”的丽景中,看着、听着、想着关于孩子饭兜的种种,心中不禁涌动着情感的波澜,“是爱,是暖”,是感恩,是希冀。
                                                       (选文有改动)

6.选文主要写了北京城区家长送饭兜、接饭兜、清洗饭兜、聊饭兜等有关内容。第⑥段回忆了改革开放前有关农村书包的故事,是否多余?请说明理由。(2分)

7.选文第③段结尾写到“小女孩笑答,我觉得都有吧”,请结合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补写此时小女孩的心理活动。(2分)

8.请揣摩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下午放学时,校门前早站满了人。一看到自家孩子的班级走出来,忙挤过人群,疾步到孩子面前,倏地将饭兜夺过来:“中午吃什么?好吃不?吃饱没有?……”

9.阅读选文第⑦段描写景物的划线句子,说说这句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与解析
现代文阅读1

1.C(张冠李戴,“对违规违纪情节较重的学生,可采用增加班级或校内公共服务等惩戒手段”错误,根据原文“一般教育惩戒适用于违规违纪情节轻微的学生,包括点名批评、做口头或者书面检讨、增加额外教学或者班级公益服务任务等”,可知“班级公益服务”属于“一般教育惩戒”,不属于“违规违纪较重”的惩戒手段)

2.B(不合文意,“教师的所有惩戒都是必要的,这有利于学生整体、健康地发展”错误,教师的某些惩戒有可能超出了合理、必要的范畴)

3.D(A项,张老师的惩戒带有个人的主观好恶。B项,张老师的惩戒没有做到一视同仁。C项,张老师的惩戒轻重失当,并且没有倾听学生的解释)

4.教育惩戒是指教师在教自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基于教育的需要,对违规违纪、言行失范的学生进行制止、管束或用特定方式予以纠正,使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的履行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教育惩戒是……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1分)基于教育的需要,(1分)对违规违纪、言行失范的学生进行制止、管束或者用特定方式予以纠正,(1分)使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1分)]

5.①举例论证。(1分)第三、四段列举少年邹韬奋背书挨打和马克·吐温的家规,论证了“在教育史上,惩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是必要的”观点。(2分)②引用论证。(1分)如第六段引用马卡连柯的话论证了“从教育伦理上说,惩戒不一定意味着不尊重”的观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2

6.(3分)D

7.(3分)C

8.(6分)参考答案要点:

①辛弃疾和苏轼都胸襟坦荡仕途坎坷,创作风格相近。②有别于苏词坦然超俗、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辛弃疾更多一些沉郁悲壮的家国情怀。③写苏轼可以更好地突出辛弃疾的爱国之心,表达作者对他的钦佩之情。评分参考:三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9.(6分)参考答案要点:①自然山水可以滋养文人的内心,使他们获得创作的灵感;②做人应该真诚坦荡,这样才能收获友谊;③人生之路总是曲折坎坷,但我们要拼尽全力绽放人生;④人生应该顺应本心,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评分参考:每个要点2分,答对三个要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3

1. B

2. D

3. A

4. ①举例论证。材料一举了晋悼公重用魏绛、廉颇“负荆请罪”等事例,材料二举了蔺相如、晁错等事例。②引用论证。材料一引用了《吴太伯世家》中的内容,材料二引用了司马迁对蔺相如的评价。

5. ①塑造了大量的优秀人物,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如崇尚德义等。②真实全面地记载了各民族逐渐融合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兼容并包的精神。③采用了一些独特手法,展现人物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④融入了司马迁独特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民族精神提供了载体。

现代文阅读4

6、不多余;虽然在不同时代、不同物质条件下有关饭兜的故事各不相同,但家长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关爱之情是永恒不变的;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旨。

7、示例:我的爷爷真好!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都来为我接送饭兜,实际上是为了每天能看到我,我好幸福啊!

8、这一系列加点的动词(或“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家长关心孩子午餐是否吃好的迫切心情,体现了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情感真挚。

9、这句简洁的景物描写充满画意,既表现了北京春天丽景的美好,寄托了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希冀,又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0)

相关推荐

  • “严是爱 宽是害”

    教育惩戒应当以师爱原则为前提,以"法"为依据,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界限,要与对学生的心理引导相配合.用好教育惩戒这把双刃剑,可以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效.更高效. "子不 ...

  • 教育惩戒“同过同罚”?别闹了,当学校是法院啊?

    教育惩戒"同过同罚"?别闹了,当学校是法院啊? 文/虹野 <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一出台,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有趣的是不管是学校.家长 ...

  • 惩戒应与爱心和包容同行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教师的教育惩戒权将合法化.教师的惩戒权来了,究竟该怎么用?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首先,惩戒权不可乱用.惩戒是针对问题与过 ...

  • 正确发挥教育惩戒的育人功能

    陈武林 日前,教育部在前期广泛调研.公开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颁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系统规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细则等,旨在把教育 ...

  • 教师“揍”学生时,心中是否有爱,是区分惩戒和体罚的分水岭

    [家教智慧 第930期] 同事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的儿子上三年级,这天回家后,孩子闷闷不乐.同事于是问他:"是不是在校挨教师批评了?"见孩子仍是默不作声,同事于是开玩笑般地说:&q ...

  • 胡盼:老师,你想要什么样的学生

    最近,<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的颁布让很多老师又不镇定了,好似以往没有(不能)惩戒的日子过得是那么煎熬.对于惩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也都有不同的意见,作为老师,肯定想要有惩戒这种 ...

  • 学霸题库|2022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综合提升专练1

    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太史令司马迁向汉武帝上书,建议修订一部新的历法,叫作<太初历>.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令他组织学者制订<太初历>.司马 ...

  • 学霸题库|2022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练:公共健康系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公共健康,简单地说就是通过集体干预来改善和保护民众健康.通常情况下,干预都有政府的支持.公共健康干预以集体利益为目标,引起了关注个人自由的权利话语的不满和挑战. 公共健 ...

  • 学霸题库| 2022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练:中国散文系列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

  • 学霸题库|2022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名家专练:冯骥才系列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 ...

  • 学霸题库|2022一轮复习小说文本阅读红柯专练

    麦子 红柯 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们搬不搬走?他们都说要住下去.当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 ...

  • 学霸题库|2022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杜甫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 学霸题库|2022一轮复习古诗歌阅读:岑参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武威①春暮闻宇文判官②西使还已到晋昌 (唐)岑参 岸雨③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 ...

  • 2022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练:中国制造系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制造业产品复杂程度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世界工业化趋势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服务型制造发展迅速.所谓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企业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不断增加服务 ...

  • 2022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练:阿来系列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12-14题. 攀 登 者 阿 来 一九六〇年五月. 凌晨四点.狂风稍息,光线昏暗. 三个人沿着山脊向上摸索前行.暗淡的星光照出隐隐约约的山峰坡面. 王五洲说:"再坚持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