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第29章》孔子因何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7·29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做到仁,仁就来了。”
孔子认为,仁道出于人心,因此,只要求之于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得到。“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为仁全靠自己,无须外力;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孔子还说过:“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所有这些,都是强调人们进行道德修养的自觉能动性。一方面指出,道德修养必须依靠自觉,不能依靠外力;另一方面也指出,只要自觉努力,人人都可以成为道德高尚的仁人。正是从这一思想基础出发,孔子提出了关于自省的修养方法。
既然仁离我们不远,为什么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呢?说仁离我们不远,是强调为仁的自觉能动性,你首先必须有为仁的主观愿望,并且努力去做,才有可能成为仁人。这是前提条件。孔子不轻易以仁许人,是因为要把仁内化而成为自己的品德,并在世间推行仁道,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长期的、艰苦的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读《论语》可知,孔子多次强调仁之易求,又多次指出仁之难达。毛泽东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里的“不难”,是说“仁之易求”;这里的“难”,是说“仁之难达”。这个易与不易、难与不难的辩证法,值得仔细体味和探究。
附:
【原文】
7·29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离我们很远吗?我想做到仁,仁就来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