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捅破窗纸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暑假即将结束,新学年即将到来。一般情况,老师要早几天开学,对新学期教学任务进行准备,在新学期集体备课时,老师们一定要关注教学的那层薄薄的窗纸,只有当老师善于捅破那层窗纸时,教学的成效才能更好的凸显出来。
暑假之前,专门听了几节寓言课,几位老师都讲了《寒号鸟》这篇课文,我多么希望喜鹊与寒号鸟的对话能变成老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深情的对话,但遗憾的是没能听到。
小学语文课本里的寓言故事较多,其目的就是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立德树人,为什么老师们就偏偏不去捅破教学与育人的那层薄薄的窗纸呢?
教材的窗纸捅破了,学习成效就出来了。
在课改过程中,“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理念非常流行,这个理念最早是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但时至今日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
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两个基本上做到了的语文老师,一位是一名小学老师,她说,她从开始教学起就每单元只教一篇课文,其他课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教二十多年,她教的班语文成绩始终第一。另一位是一名高中教师,他也是每单元只教一篇课文,其他课文学生自主自学,他教的班在全校也是最优秀的。
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好的理念必须落到实处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可现实中,众多老师的做法是,穿新鞋走老路,说的时候很先进,做的时候涛声依旧,对教学内容没有任何筛选增删,面面俱到,几十年一贯制,结果是老师累、学生苦、成绩也是几十年一个样。这个理念的核心并不是在课文加减上,而是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出来,让学生学会学习。
课文的窗纸捅破了,研究能力就出来了。
人教版小语三年级上17课《孔子拜师》,根据上下文能准确得出:孔子和老子的年龄相差40几岁。然而,百度搜索老子的出生年月约前571~前471,而孔子的出生年月为公元前551~前479年,这样算来,两人年龄相差只有20岁,与课文出入较大。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记了三位“老子”:李聃、老莱子、儋,其中,老莱子就两人,楚国、莱国。孔子说聃如龙也;楚国老莱子虽同时代,但两人基本没有交集;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差一百多年,不可能相见。
小学语文课本承载着求真、求实、崇尚科学的重任,因此,要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语文教师备课时是否有必要确定一下孔子到底是见的哪位老子?有多少老师又能提出质疑,认真研究一下教材呢?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会使教师的研究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也能教会学生真正的质疑。
心灵的窗纸捅破了,育人效果就出来了。
《背影》是名家名篇,是朱自清怀着羞愧、伤悲、感恩等复杂的情感写作的,《背影》里有悠长的朱自清的生活史、情感史、思想史,《背影》背后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真实的一面。作者的忏悔是很沉重的,沉重到每思及此,就流下眼泪。
《背影》文内文外意味无穷,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经验世界,让学生的经验与别人的经验联结起来,由此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与作者产生共鸣。打通课文与生活的联络,顺势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和父母之间有没有矛盾,矛盾是怎么解决的,这种矛盾中有没有包含着爱。初中学生大多有些叛逆,与父母发生矛盾几乎是常有的事。学生真实而充满真情的讲述不仅会感动自己,也会感动教室里的师生。眼睛因泪水更加明亮,心灵因泪水更加高尚。很多时候,眼泪来自于亲情,眼泪润泽着心灵,它让师生再一次品味这人间至情,经受精神的洗礼,使生命更加丰盈。
学习语文,字词句篇章、考试多得几分很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喜悦、痛哭和眼泪,当语文教学失去了与作者的共鸣,失去了学生的感同身受,失去了应有的喜悦、愤怒、激动、眼泪,语文就死了,教育就彻头彻尾地失败了。立德树人,要善于捅破心灵的窗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