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收藏•文苑】许风康:临池随感
作者:许风康
图:许风康作品
临池随感
近几年临池日深,案头少名帖、重贴,倒是对一些书家的信札兴趣颇浓。先后临习了黄宾虹、赵之谦、弘一法师的信札,也认真拜读了大翻译家傅雷的书信手稿。
信札本非专门示人之书法作品,书写的目的大多是叙事,为内容服务,也只给特定的人看,言尽则书毕,因此不必考虑浓淡、枯润、刚柔、虚实等所谓书法作品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书信的书迹代表了书家最真实的一面,或许也是最生动的一面。这就如最好的演讲就是把你所熟知的、对个人有触动的事迹娓娓道来一般。
我们对晚学传授创作经验时,往往把一件简单的作品复杂化。王羲之可能会惊叹后人怎么为他总结出这么多技法来,而这其中的大部分很可能连书圣本人都没有想到过。今人写字往往过于注重技法的运用,并且目的性太强,完成一件作品便恨不得将十八般武艺都用尽,为了创作而创作最终难免反被创作所累。难怪当今书坛格调清新、气息畅达之书作鲜见。
黄宾虹、赵之谦和弘一法师的书札均极具个性。黄宾虹书札少平直之笔,因势结字,信手导出,得自然之趣,乃典型的画家字。赵之谦书札字形方整,用笔沉着,点画精到,不愧为以碑入行的高手。弘一法师的书札则有多种面目,我更欣赏其信手之作,情性与法度交辉。虽无其代表作所缔造的“清凉世界”境界,但因少程式与“定法”而显得生动、典雅,同时也能体会到其超拔尘俗的个性。观三人书信,用笔并不复杂,用墨也不很讲究,但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应了弘一法师在书信中表露的意思:不求数量,随意而作,乃有好文、好画、好书。
临池之际,拜读书信内容,了解笔者的际遇及思想能更好的理解其作品。赵之谦官场并不得意,因而有“弟之谋捐官,乃体面乞丐耳”及“卑躬屈节之技,学十年不得一分”之说。可见其刚直的一面,不愧为碑派的代表性书家。其书偶也有“穷也穷煞,骂也被人骂煞”等俗语,让人读来不禁莞尔。弘一法师的书信谈日常生活,也谈艺术。而对于书法作品的欣赏,他有一段话,大意是让人以欣赏一幅整体的画的方式去看他的书法,以更好的把握大章法,做到计白当黑、疏密有致。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傅雷的书信。傅雷严谨的作风同样体现在他的书法中。其书中规中矩,干净雅逸,鲜有纵情之举,更无上述三位书画家之恣肆、淋漓。让我深受感动又唏嘘不已的是他的遗书。一个行将主动结束生命旅程的人,在“派克笔”早已风行的年代选择毛笔留下遗言,这对傅雷来说可能是一种极庄重的形式。带给人震撼的是傅雷通过墨迹流露出的那份从容,仿佛是去往另一城市或乡村小住前向亲友交代几件琐事。书写过程从头到尾没有一丝凌乱,更没有一丝惊慌,可谓笔笔工整,字字端庄。透过他的墨迹,人们仿佛可以联想到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傅雷在书写时安详的面容,这等气概,俨然是另一个谭嗣同。
由此可见,书家的书迹,尤其是信札,能让我们看到他们的心迹,而揣摩和参透他们的心迹又能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他们的艺术和人生。如果说字乃心画,信札一定更具说服力。
(此文2010年刊于《书法导报》)
▼
许风康,江苏苏州人。从事书法、中国画研究创作三十余年。作品劲健沉雄、凝练端庄,不事雕饰而格调高雅。曾参加第七、第八届全国书法展;第七、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第一、第二届全国扇面书法展和第二届全国行书展、第三届全国楹联展等国家级书法展览。还参加江苏书法五十年大展和江苏书法晋京展等大型书法展。中国书法杂志、中国书法通讯和书法世界,美术报、书法导报、书法报等均作过专题报道或发表过作品和书论文章。作品还展出于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欧美多国。被国内多家美术馆、画廊和专业机构收藏。曾担任江苏省吴县市书协主席,苏州市相城区书协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友声书社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