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不思议当然离语言文字
我们一再强调,禅是生命学,禅不仅只是思想。
就教门讲:「理则顿悟,乘悟并销」。理的尽头无理可说,理论如果有个结论,那个结论还是理论,还是可以推理,这就像辩证法。
竖起一个道理,必然引起相反意见加入讨论,从中出现另一个道理,即正反合的必然。如此,永远都没有确定的结论,都是暂时的结论。
只有理论到最后,发现那个原本的,原本的是无可增添,原本的无可描绘,无可形容,就是如此,故说理极必反,反就是归结,归结到原本的,原本的只是本来无一物,无理可说,只是「这样」,只是「这个」,才是究竟。
为什么我们没有办法做到理极必反,归无所得?因为我们从演化的过程,已经习惯语言文字来代替所有的事物,包括可以接收到的实物以及抽象的概念理论,所有具体的与抽象的都涵盖在语言文字里面。
在语句文字发明运用之前,人类有相似的思想活动吗?
语言文字概念化以后,离开了语句文字,人类的生活突然陷落在无所适从的恐慌中,因为无「据」可寻。
除了语言文字,脑神经系统的演化,对人类的演化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其实是举足轻重的。
从生物学与认知心理学,大脑皮质的出现是人类脱离众多生物围栏的主要因素,尤其大脑额叶,它一直是我们思想行为的总执行长,它一直不断的演化,看来无有尽期,只要有人类存在。
有趣的是语言能力的演化与大脑额叶的演化,同时而平行,同时出现在人类神经系统的演化谱图上,它们是娈生兄弟,互为支持,尤其将概念演化为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无形中渗透了真实的世界。
我们只要稍微注意一下人类文明史,在二十世纪之前,人类文明相差无几,而且处在农业为主的初级产业型态上,人类的知识,人类的语言的概念化,增加的速度缓慢。到了二十世纪,突然产生了知识的爆发,初期是几何式的增加,现在是数字式的增加。
知识不仅爆发了,像火山爆发了,知识的烟尘布满了整个世界,知识不仅是力量,知识是丛林法则的怪兽。虚拟的世界不断出现,渗透到经济领域、财政、政治领域,也扩大到商业领域,生活领域甚至思想领域,多的让专家目瞪口呆,让庶民无可遵循。
这一大段的说明,证明了一件事,知识、概念与文字的结合,表面上使人类的文明有显著的进步,但是在不断的前进中,也演化出了更复杂的问题:人类永远不满足,永远得不到幸福。
每天,我们追逐着层出不穷的意识,创造出无有疲态的相对意识,编织着意识的网,然后把我们困在意识网里面。
这不是知识或精神问题,而是我们要这样无止境的追求下去吗?是我们停下脚步,坐下来好好审思的时刻。
所以,请你找一段时间,摒除一切!
摒除那堆纷飞的念头!
摒除那些前尘往事的纠葛!
摒除人情世故的牵扯!
摒除对未来的绮思梦想!
摒除对开悟的奢望!
过一大段没有思想、概念、欲望、念头、情绪……的日子,体会那个原本的理极必反的时段,才好参禅!
禅如果是思想,就可以从历史的演进找出关连。禅既然不是思想,只好从没有思想之前着手。这是禅的风格。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教界是怎样否定禅的。
教界中反对禅的有两派:一派是传统的原始佛教,一派是假禅道。
传统佛教遵循戒定慧三无漏学,必须习戒而生定,因定而生慧。这里的慧是般若慧,或称为无漏学,就是经典。他们讲禅定,以禅定力来觉察身心的微妙变化,从而印证经典,如期所愿的研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究竟寂灭」三法印。
禅定这里是工具,不是主要旨趣,禅定是用来培养心志的集中,加强观察思维的能力,目的在体会三法印。若有体会,就付诸实行,故说是渐行渐证,渐证而渐行,坚定的信心,即是般若慧的养成。
换句话,这是由正确的知见,引导正确的行为;知见的根本是经典,例如五停观、四念处等等,他们很少涉及大乘经论,因为大乘经论并非原始佛教的集结。
因此,他们当然反对「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宗,根本否认「不历僧祇获法身」的可能。
中国禅宗史德山宣鉴和尚向龙潭崇信禅师请教的公案,就是很好的例子。
教与禅的辩论从来没有停歇过。
在北宋仁宗朝,一样有一场禅与教的辩论。那是宋徽宗举办的,地点在太尉陈良弼的府邸,名义上是办斋僧会,参加的僧众有千人。继成禅师、圆悟禅师及法真法师、慈受法师都参加了这场盛会。
由善于华严宗的大师(善华严)发问:「吾佛设教,从小乘至圆顿教,都在扫除空有,以证真常,万德庄严,才能成佛。但是,禅宗常说:一喝能转凡成圣,与诸经论师的看法不同。请问:一喝能入吾宗五教,才是正说,若不能圆满解答,就是邪说。」
这个问题具有挑战性的。佛教从小乘而始别终教到至圆至顿,各种经典供人学习,循序渐进。现在禅宗大张旗鼓,不立文字,却可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棒喝交驰,轰动丛林。请问一喝之下,果能至圆至顿吗?
禅师公推继成法师回应。
继成答:「您的问答,不劳圆悟、慈受、法真三大禅师动口,由后辈继成来回答承教。」
停了一下,继成叫一声:「善法师!」善华严即以回答:「诺。」
继成说:「您总以为小乘教讲有义,大乘始教讲空义,一乘终教者着力于不有不空义,大乘顿教即有即空,圆教者乃不有而有,不空而空。是不是?我只一喝,不但可以诠尽五教,甚至一般的工巧技艺,诸子百家,都可以圆满达意。您信不信?」
继成乃大喝一声,随说:「您听见这一喝声吗?」善法师点头,师乃答:「既然听得这一喝,是有义,不是小乘教吗?」
停一下又问:「现在您听得吗?」善法师答:「不闻。」继成乃申论:「您既然听不到声音,那么刚才那一喝,已经入于无,这不是始教讲空吗?」
继成禅师双目注视着善法师说:「我初喝一声,您即答有,声音消失了,您答无。说无以证原本有;本来说有,而今实无,这不是不有不无吗?那不是始教。」
「我初一喝,说有非是有,因无故反证有!无一喝的时候,无非是无,因有故呈现了无,这样即有即无,不是顿教之义吗?」
「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有无不及,情解俱忘。道有之时,忏尘不立,道无之时,横扫虚空,即此一喝,入百千亿喝,百千亿喝入此一喝,是故能入圆教。」
听到这里,大家佩服,善法师起身礼拜。
继成又说:「话犹未尽,请我聒扰。非唯一喝是这样,甚至于一语一默,一动一静,从古至今,十方虚空,万象森罗,六趣四生,三世诸佛,一切贤圣,八万四千法门,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契理契机,与天地万物一体,谓之法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四时八节,阴阳一致,谓之法性。是故《华严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有相无相,一声一色,全在一尘,中含四义,事理无边,周遍无余,参而不杂,混而不一,于此一喝中,皆悉具足,犹是建化门庭,随机方便,谓之小歇场。未至宝所,殊不知吾 祖师门下,以心传心,以法印法,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有千圣不传底向上一路在。」
善法师执礼虔诚再问:「如何是向上一路?」
师答:「你应向下会取。」(意即见性为起点)
善法师再问:「如何是宝所?」
「非汝境界。」
「望禅师慈悲。」
师曰:「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
华严宗善讲一真法门,由十玄而论起,重重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赞为观止。笔者初学佛法,不知轻重,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虽知妄心不可安,始终找不到真心,尝当讲席论法,至此汗颜心虚。后得吾 师《安祥之美》,顿然明白。
教内如何如何,这场辩论成了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