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师自我培训策略
基础课程改革不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更是我国基础教育迎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世纪挑战的重大举措。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则成为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关键,新课程呼唤创新型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只有具有创造精神的创造型教师,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造精神的创造型人才。教师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这一要求,必须不断地学习提高,鉴于我国学校教育现状,教师自我培训是一种最为有效且灵活的方式。本文就此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拥有创新观念
何谓创新教育?阎立钦教授认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问题”。“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它指的是“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奠基教育。学生们有没有创新精神,在于教师自身有没有创新精神,教师们培养人的观念不变,学生的学习仍会处于应试教育的禁锢下而难以自由地进行。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摈弃应试教育中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因素,真正确定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改革教材、教法和考试方式。尤其是要进行探索性教学,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说到底是学会思维。学会思维的前提条件是敢想、敢说、敢为,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敢于挑战权威,质疑权威,甚至否定权威。对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展开自由联想,尤其鼓励新奇、独特、与众不同的想法,允许学生说错做错,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允许学生保留意见,提倡学生向教师“发难”,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此外,人格的丰富多彩、智力以及创造水平与类型的差异,决定了我们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中小学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差异,要避免用单一的学业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和管理学生。有了这种宽松、和谐的教学及评价环境,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取心、探索性、坚韧性等创新品质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更新知识结构
知识是创新的前提,离开必要的知识,不知道别人已经知道了什么,就根本谈不上创新。大凡有非凡创新能力的人,都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因为创新不能凭空瞎想,知之甚少是无法创新的,唯有知之甚多,才能为创新提供原材料,才能启迪人的创新灵感。一个人的知识能否有助于他的创造性的发挥,关键看他知识的质的组织状况即是否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P.Ausubel)认为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同化原有知识、概念而形成新观点、新概念。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中,知识越丰富,产生新设想、新观念的可能性也越大。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具备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巩固性这三个特征。可利用性是指面临新的问题时,个体头脑中是否具有可以用来解决新问题的适当观念,个体原有知识概括性越高,包容性范围越广,越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可辨别性是指面临新的问题时,个体头脑中原有知识与新的问题之间异同是否能清晰分辨,可分辨程度越高,则越有助于问题解决。巩固性是指个体原有知识结构的巩固程度,原有知识巩固程度越高,越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按照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观点就是贮存于不同个体长期记忆系统中的陈述性知识、智慧技能和策略性知识的实质性内容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协调关系上的差异,导致他们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差异。
知识是创新活动的源泉。教师的知识如同源头活水,需要不断更新。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变成“活水”,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创造“清泉”流淌,这正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培训部的名言:“知识像鲜奶,纸盒上就印着有效日期”。教师卓有成效地进行教学,需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完善的知识结构。基础教育课改之后,有些旧教材中原有的文化知识已经相对陈旧,要想适应当代社会知识不断更新的状况和国际交往迅速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首先学会筛选和获得信息,抛弃没有必要的内存,不断接纳和吸收新概念、新知识,建构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知识结构,充实教学储备。
三、发展创新思维
创造性活动从思维的角度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是两种最主要的思维形式。前者是一种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去追求多样性的思维,强调的是数量和多样性,体现的是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后者是一种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强调的是质量和准确性,体现的是思维的方向性和稳定性。其中,发散性思维是直接决定个体创造性大小的一种思维形式。
新课程改革中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其实对固守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而言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和养成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不使自己的思维局限于逻辑思维的单一模式上。体现到教学过程中,就是要有意识、有步骤地扩大思路,通过开放式提问,激发学生思维朝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扩散,做到一题多解,一事多议,诸事多想,从而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四、构建创造性人格
许多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某些人格特征之间存在高度相关。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Terman)对有创造才能的人的研究表明,坚持性、自信心、克服自卑感等人格品质,在他们取得成功中有重要作用。吉尔福特将富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概括为八个方面:(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运动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直觉;(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的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中。综合国内外关于教师创造性人格的研究资料,考虑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性,认为教师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应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富有探索、冒险精神。指不满足现状,善于钻研,对于已有的认识和现成的结论,不轻易满足,不受传统文化的约束,勇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权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不懈追求,敢作敢为的精神,它是人们创新的重要动力和心理保障。如果不具有勇于挑战权威、传统与定论的勇气,不具有敢于冒险的胆识和品格是不可能创新的。作为教师要培养高素质高创造力的人才,自己首先要具有挑战性、冒险性的精神及其个性品质。
2.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只有和蔼可亲、耐心细致,才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造性"心理安全基地",使创新教育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3.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表现为具有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对知识的不倦渴求,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可以说,理智的好奇心,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典型特征。
4.独立自主、自信果断。充满自信,不迷信定式,不屈从于权威,具有自己的意志和自主行动的倾向。实践表明:独立性强的教师抱负水准高,适应能力强,有革新、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强。
5.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人们从事任何一项创造性活动,要想获得成功,取得有价值的成果,都需要有执着的勇气,坚韧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和锲而不舍、不屈不挠的精神。
6.具有献身精神。乐于从事教育这个辛辛苦苦、默默无闻而又伟大的事业,即使自己的岗位条件艰苦、文明程度落后,也甘心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创新人格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和高度发展,是创新型人才表现出的整体的精神风貌。教师具有了创造性人格,能更懂得去爱护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全面地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教育是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教师要善于在教育过程中独立思考,善于在教育实践中自我培训,不断适应教育形势对教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