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忍一时并不会风平浪静,退一步只会越想越亏!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哀皇帝 建平元年 前6年
中山王箕子,幼有眚病,祖母冯太后自养视,数祷祠解。上遣中郎谒者张由将医治之。
由素有狂易病,病发,怒去,西归长安。尚书簿责由擅去状,由恐,因诬言中山太后祝诅上及傅太后。
傅太后与冯太后并事元帝,追怨之,因是遣御史丁玄案验;数十日,无所得。更使中谒者令史立治之;
立受傅太后指,冀得封侯,治冯太后女弟习及弟妇君之,死者数十人,诬奏云:“祝诅,谋杀上,立中山王。”
责问冯太后,无服辞。立曰:“熊之上殿何其勇,今何怯也!”
太后还谓左右:“此乃中语,前世事,吏何用知之?欲陷我效也!”乃饮药自杀。
宜乡侯参、君之、习夫及子当相坐者,或自杀,或伏法,凡死者十七人。众莫不怜之。
【译文】中山王刘箕子,自幼患有眼疾,祖母冯太后亲自抚养看护,不断祈祷,求神免去他的疾病。皇上派中郎将谒者张由去医治刘箕子的病。
张由一直患有间歇性狂病,到中山国后,突然病发,狂怒的离开中山国,返回长安。尚书省以文书责问张由擅离中山国的情况,张由恐惧,就编造谎言,说中山冯太后诅咒皇上和傅太后。
傅太后与冯太后都是汉元帝的妃子,傅太后追想旧事,恨上心头,于是派遣御史丁玄追查此事;调查了十几天,没有结果。又派中谒者令史立前往中山国追查究治。
史立接受傅太后的授意,希望能因此立功封侯,于是究治冯太后的妹妹冯习和弟媳君之,严刑拷打之下,死者竟达数十人,随后史立诬告上奏说:“冯太后祈祷诅咒,希望咒死皇上,好另立中山王。”
但审问冯太后时,并没有认罪的供辞。史立说道:“当年熊扑上殿时,你多么勇敢,现在怎么胆怯起来了呢!”
冯太后回宫后对身边的人说:“挡熊之事,是旧时宫中的话,这个官吏怎么会知道?很明显,是必欲想陷害死我,以报效宫中之人!”于是冯太后服毒自杀了。
宜乡侯冯参、君之、冯习和她的丈夫、儿子,凡是被牵连到此案获罪的人,或自杀,或被依法诛杀,死者共十七人。人们无不对此感到哀怜。
【解析】一、材料背景
这篇材料,讲的是冯家破败的事。上党冯家的渊源,始于战国时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没错,就是引发长平之战的那个。
冯亭在长平之战中战死,到秦灭六国以后,而冯亭的后代冯去疾、冯劫在秦国为将相。西汉建立以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冯奉世祖父冯唐在汉文帝时闻名朝野。
而冯奉世,则是西汉昭、宣、元三朝元老,沙场宿将。平莎车、讨羌虏,一生战功赫赫,是和陈汤、班超齐名的西域名将。
世人大多只知道陈汤,却不知道班超、冯奉世、傅介子、常惠,其根本原因就是,立功、立德、立言。这些人当中,只有陈汤占了两项,立功又立言,名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就是出自陈汤之口。
所以只有陈汤为世人所熟知。就算不知其人,也知其言。从知其言到知其人,就有了一个了解的通道。所以陈汤的知名度高很多。
而材料中的冯太后,就是冯奉世的女儿,汉元帝的昭仪。材料中的傅太后,也是汉元帝的昭仪,当时的太皇太后王政君,则是汉元帝的皇后。
材料中说:熊之上殿何其勇,今何怯也!这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候的皇帝还是汉元帝,到现在,皇位都传了两手了。
参考文章:
冯奉世的事参考:人事任命为什么必须独断专行?李云龙式的干部又该如何处理?
冯昭仪的事参考:怎么每次有好事,都和你没关系?
从冯亭到冯昭仪,从战国末年到西汉末年,从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到公元前6年冯家破败,近250年间,上党冯家走到了舞台的边缘,等到公元前1年王莽弄权,材料中的刘箕子被立为皇帝,又年纪轻轻莫名其妙的去世后,冯家的血脉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忍一时不会风平浪静,退一步只会越想越亏
冯家的失败,败就败在右倾投降主义,不断的退让妥协,该参与的政治斗争不参与,该站队的时候不站队,这不是长久之计。
冯家不是没有机会,早在元帝朝石显专权的时候,石显想拉拢冯家,于是推荐冯家的年轻人入朝为官,伸出了橄榄枝。结果得到的却是冯家的恩将仇报。
事见:汉元帝与苻坚,其实是一类领导,优缺点都很明显
这是30年前的事了,石显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不想元帝死后让成帝顺利上位,更想让兴都王刘康上位。
一个是成帝是顺位上位,心安理得,不会感恩石显,而如果能够把冯昭仪的儿子兴都王推上皇位,局势则大大不同,必会感激不尽,石显这个权臣,也就得以维持自己的权力,维持不被清算了。
再有就是王家的外戚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又霸道,一旦成帝上位,石显的地位岌岌可危,叔叔伯伯都安排不过来,哪里还能轮到石显专权。而一个权臣失去权力,下场是很惨的。
结果冯家是怎样做的?
汉元帝一召见冯逡,这家伙就跟汉元帝极力说石显的坏话,这等于是拒绝了石显伸出的橄榄枝,不想参与到权力斗争中来。这是冯家的第一次退让。
再说冯家的第二次退让,事见:假痴不癫背后的权力算计。这是3年前的事了。当时成帝无子,正在考察自己的异母弟弟和异母侄子。
假如冯家知道3年以后自己竟是这个下场,就是拼死,也要争一争皇位。如果中山王刘兴还没死,看到自己的家人竟是这个下场,是否还会主动装疯卖傻,执意退出权力之争!
冯家的失败,败就败在一味的退让,当鸵鸟,只想享受权力带来的福利,却不想承担权力带来的风险,这是一种畸形的政治意识,等于是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的手上,希望别人也能够仁慈,历史上这样的人能够有好结局的真的是寥寥无几。
殊不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政治斗争没有中间地带,没有妥协余地。冯家真想出淤泥而不染,不站队,不结党,就不应该在权力场混。更不该把女儿嫁给皇帝,更不该生下皇子。
想老老实实的混日子,当一个普普通通的上班族好了,何必参与到权力斗争中来?老老实实混日子,没组织、没派系自然没有人跟你过不去。但有啥好事总也轮不到你,有啥坏事都找你背锅,有啥脏活累活都找你干,如果能忍受的下去,也算是善莫大焉了。
如果冯家真不想站队,就不应该当官,当一个吏就好了,把活干好就行,没人在乎你是哪个派系的,你只是颗螺丝钉,作用就是维持组织的运转。但当官有当官的待遇,当吏有当吏的待遇。想享受权力带来的待遇,却只想承担当吏的风险,这就是冯家失败的原因了。
如果冯家不走向更高级的官场,如果冯家的女儿嫁入皇宫之前先绝育,保持不生下皇子,也就没有后来的权力之争,不需要执意回避了。
但这又是享受荣华的另一个代价了,同样让人难以接受。不走向更高的位置则没有更高的待遇;不生下皇子则没有诸侯王的待遇。这和冯家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想执行下来是不可能的。
说到底还是既想享受待遇,又想回避风险的心态害了冯家。如果当初勇敢的站出来,一绝雄雌,胜败犹未可知,何至于今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堂堂诸侯王太后受小吏欺凌。
想享受最好的,就应该做好接受最坏的准备,职场走到高处,说到底是一场烈火烹油,成王败寇。成功了则意气风发,失败了则遭到唾弃。
与其蝇营狗苟的当一颗受人指使的螺丝钉,每天困于繁杂的具体事务,一辈子不痛快。不如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但这自始至终是少数人的价值观,如果整个社会的人都是这样的心态,这个社会就要乱套。之所以讲这些,是看着材料,有所感想,讲给需要的人听的,听进去了,自然会有所感悟。
这个社会螺丝钉还是大多数,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不当一颗螺丝钉的,更多的人生下来就注定是一颗螺丝钉。
当然了,等到你更上一层楼的时候,你会发现,依然还是一颗螺丝钉,只是铁螺丝变成了银螺丝,银螺丝变成了金螺丝,只是材质是什么,要不要连轴转的区别罢了。
世事相围,人人相围。努力一点,并不能摆脱人生的窠臼,只是让自己更舒服些,更痛快些罢了。而却又有新的不舒服,不痛快随之而来。人生,就如同围棋,人人都是棋子,棋子围着棋子,人围着人,黑子围着白子,白子围着黑子,黑白相间,却总也跳不出这棋盘。
三、冯家的失败符合各方面的利益
当看完这篇材料的时候,我就在想,冯家的命运,到此结束了吗?冯家为什么不站队,为什么不请求王莽的援助。毕竟这个时候,在朝廷一手遮天的还是王莽,还是王家。
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不是吗?后来我又想了想,不是了,敌人的敌人还是敌人,王莽之所以眼睁睁的看着冯家走向失败,就是想冯家死绝。
王莽是跟汉哀帝不对付,是需要一个备胎。但王莽需要的只是一个,不是一群,王莽只需要留着中山王刘箕子,冯家对他来说没有更好,因为王莽再想拥立皇帝,冯家外戚对他来说没有最好,到时候就是年幼的刘箕子孤身一人,入宫为帝,再也没有像傅太后这样的麻烦外戚,岂不美哉?
所以,冯家就这样眼睁睁的在王莽眼皮子底下被傅太后清算,但最后刘箕子,也就是后来的汉平帝刘衎却没有被波及,其实就是王莽的底线。
你要动冯家可以,因为没有冯家也符合王莽的利益。但要搞垮刘箕子不行,搞垮刘箕子就使得王莽失去了一个可以立为皇帝又好控制的合适人选,对王莽不利。冯家此时想站队,也已经没有机会了。因为被所有人抛弃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