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经典之【脉有纵横】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括号里的那段,在康平本里是注文。也就是不算正文,只是后人加注的文字。
故而历来不太被注家或学者所重视。甚至认为其文的体例与全书有较大差异,也就是说伤寒论里不太用这种表述方式。
这是比较委婉的说法。其实用直话讲,就是很多人根本看不懂这段注文在说啥啦!
呵呵。好吧。
但近读医书,在清代医家张令韶的《伤寒论直解》一书中,不仅对这段话有详细的解读,而且还非常精彩。
现不妨引用解读,以飨同好。
原文: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
其脉不负者,为顺也。
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张氏直解:
“此节即平脉篇脉有纵横之意。
阳明,金土也。少阳,木火也。
阳明少阳合病,则土受木克,金被火制,故必下利。
负,败也。
其脉不负者,阳明金土不为少阳木火所败,故为顺也。
负者,土受木克,金被火制,故为失也。然木火固能乘其所胜而克金土,金土亦能乘其所不胜而侮木火,此胜彼屈,互相克贼,两败俱伤,名曰负也。
夫阳明负于少阳则下利,少阳负阳明则有宿食。
若脉滑而数者,乃内有宿食,阳明戊土有余,少阳初生之甲木郁于土中不得畅达,当以大承气下之。以平土中之敦阜而助初生之甲木也。
魏子干曰:
经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又土得木而疏。
阳明土盛,少阳木屈,则为顽土矣。
故木不可太盛,土亦不可太旺。
平则治,偏则病矣”。
此卷读罢,豁然开朗。
此文一气呵成,义理清晰,丝丝入扣,含泪赞叹。
若有国学基础者,当有此同感。若初学者,恐怕读完也不甚明了。
试浅释之。
首先张氏解伤寒,是以气化的角度,来认识伤寒六经之病与证治方药的。
气化,即气机能量来运化人体的机能。而不是现代医学仍停留和执拗在物质研究的低级阶段。这是古典中医的高维视角,体现了上古华夏文明的高维智慧。是伤寒论的正解、真义与秘要。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忍不住要持诵心经此句。可谓万法归一,心心相印也。
我们都知道宇宙万物的构成层级,从物质,到能量,到信息。从低级到高级,从有形的可见物质,到无形的气机能量,再到传递生机的神秘信息,就是中国文化里传承数千年的“精、气、神”。可谓“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我们老百姓倾慕于西方医学对可见物质的精细研究,以为这就代表了“科学”。却从不曾知晓在1800年前,中国医圣张仲景所代表的华夏古圣先贤们,早就已超越时代的认知维度,从气机能量的更高维度精深的全面认知人体与疾病了。
而更古老神秘的中医【祝由十三科】,竟是在信息维度治疗疾病。可惜,这样的至道医学,在蒙昧众生冠之以“迷信”的讨伐与丢弃中,如今已基本失传了。
我们书归正传,张氏是如何来理解这段条文的呢?
阳明,在人体藏府经络体系中,包含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而在五行能量的体系中,大肠经属于庚金,胃经属于戊土。关于五行能量的认知,请参见拙作《夜读经典之浅谈金石药》。
同样,少阳,包含手少阳三焦经(五行属丙火),足少阳胆经(五行属甲木)。
根据五行能量相生相克的平衡法则,火克金,木克土。也就是少阳的能量能克制阳明。
因而,在阳明病的前提下,阳明不为少阳所克制,是为“其脉不负者,为顺也”。
顺便提一下这个“脉”。古人法天则地,是通过万物外呈的“象”,来感知内在的变化的。如同一叶知秋,看到一片发黄的落叶,就知道秋天即将来临。这是我们普通大众都明白的体验。却很少人深想过为什么?
其实,这所有外呈现象的背后,正是宇宙运行的内在规律。我们懂得一叶知秋,就能懂得中医【揣外司内】,“凡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大智慧。因为中医早已深谙宇宙与人身的内在规律。所以通过“脉”(脉搏所代表的人体气血盛衰)与“证”(体征所代表的内脏气机变化),即能掌握人体的失衡所在。
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仲景言)。看到这里,聪明的人就会知道那些非要辐射透视,非要开刀切开才能确知病情,那些没有化验和检测单,就束手无策,根本不会看病的“医学”,是何等的低维度。
不破损与侵害人体,运用掌握的生命规律,用“三个指头一个枕头”,即能诊断与治疗疾病。这,才是真正的科学顶峰之医学。
这,就是古典中医。
阳明为金土,应右手脉。少阳为木火,应左手脉。
若把脉时,木火不胜金土,则右脉并不比左脉弱。此即为“其脉不负者,为顺也。”
若负者,即木火乘克金土,同时能量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金土亦能反侮木火,也就是少阳的能量胜过阳明,阳明也可能反胜少阳。这样彼此克制,两败俱伤,故名曰负也。
在少阳能量胜过阳明时,即左脉大于右脉,则会下利。也就是腹泻(因少阳代表疏泄外放的能量偏性,太过则会导致人体内的气机外泄,而腹泻)。
相反,若阳明胜过了少阳,右脉大于左脉,且脉呈滑数之象,则是肠胃里有宿食(阳明是热燥不降的能量偏性,脉滑代表气机亢盛,脉数代表体内有热。右关脉大,代表肠胃里有热燥淤滞,因而这种象则代表肠胃里有宿食,而且因热燥而结硬)。
此即为【脉有纵横】。纵者,顺也。横者,逆(负)也。通过脉象的纵横顺负,得知人体内在气机能量的偏倾失衡之所在。更厉害的是,除了病性与病势,还知道病位之所在。
正所谓文后所言:平则治,偏则病矣。
通过脉证做出准确诊断后,该怎么治?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种宿食结硬,就是十几天不大便,人已经开始胡言乱语,阵发性身热,肚子硬满而痛,西方医学治疗必须要开腹手术,取出结硬燥屎。否则有生命危险。
如此危急重症,中医一付“大承气汤”,区区四味中草药,可快速的治愈。
怎么个快法?此汤煮好后,分为两次服。原文备注:“得下,余勿服”。
啥意思?一付药仅喝了一半后,如果大便拉出来了,燥屎下来了,另一半药就不要再喝了!
对。你没听错。医圣特意谆谆提醒,这种病,往往喝半付药就好了!不许多喝!
惊掉下巴的同时,你去比较下:肚子切一刀做个大手术,与只喝半付药,哪个更科学?哪个更高级?哪个你更想要?!
非中医的观众,若由此,想进而探究大承气汤为何能治此病者,想保身长全者,想孝亲慈幼者,请满怀对先祖圣贤与传统文化的礼敬之心,因此进入学习与了解中医之门。
圣哉中医,国之瑰宝。
善莫大焉,顶礼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