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聂看童画Nie5
在艺术教育里争论素描的对与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不管怎么争论,艺术上都没有对与错的问题,何况素描还有这么深厚的文化传统,在教育上其问题不至于这么严重,在中国可以把任何问题都复杂化,过度化了,都希望把现有的东西摧毁,义正言辞地来建立自己的优势,佐证自己存在的意义。其实在教育里,完全可以把问题简单化,那就是素描是画法是材料种类,画素描就是用素描的方式去表达。稍稍往深一点说,素描是一种图像积累及处理的方式,可以当做一种艺术思考的方法,所以根本不存在幼儿不能接触素描,到了高年级就要学几何排调子,素描是艺术基础等问题,这些问题不是艺术本身的问题,而是人为的问题,自我设限,自我困惑的问题。
素描作为一个概念,当然需要边界,在我这里定义很容易,单色画就是素描,用最单纯最直接的方式表达画面关系,如有人问我中国的水墨画是不是素描,我想说是,素描的概念宁愿泛化,也不要窄化,特别在教育里,不要轻易讲概念要时常讲感受,概念是死的,可人的感受是鲜活的。我们来看看下面两幅幼儿的作品,素描其实可以是一种艺术修改的方法。
我以为这就是四、五岁孩子对素描的反应,名为下雨,作品就涉及到了素描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如黑白的布局,点线面的安排,留白的意义,画面很有童趣又不乏艺术感,当然,我以为童趣是儿童本有的东西,不能算作评价儿童画的语言。幼儿画出了些天真的轮廓,我随手就拿起了桌边的墨给他们涂抹了一下,画面的诸多因素也就被调动了起来,我以为正是素描黑白灰节奏的大关系,我根据孩子的画面布局,把素描调子融了进来,画面也就成立了。
素描当然可以中规中矩的画,苏联那一套体系,现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还在传承,我们的美院也同样如此,因为素描教育需要教学体系做支撑,一节一节课地往下上,而且需要评价标准,可是很多东西一要评价就会陷入局限,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回到源头再次确认。如素描可以完整,也可以零星练习;铅笔可以细腻,炭笔就可以粗狂,线条排列的方式不是重点,表达才是重点。
我以为上面的作品是上乘的素描,孩童潦草的笔触就能涂出人物的状态,表达小作者的态度,人物很有感觉。我们的教育确实太重结果了些,尽管我认为好的过程就会是一种结果,但在教学实际中,很多人的想法看法并不一致,他们宁愿画出一幅完整的素描,而放弃学生对艺术的各种过程性的感受。我一直就很欣赏孩童的小作业,因为只有这种习作才能很容易地见到孩童的性情,孩童对艺术过程性的思考。
这是男生的作品,他很有天赋,签字笔用的很松动,而且不着细节,画面却很是耐看。我以为松动是素描的一个要求,别把素描给画死了。这个男生上课从来不带水彩笔等工具,就用一支签字笔打发美术课,可画成这个样子,我也就不说什么了,同时也让我确认素描的魅力,用最单纯的方式可以表达最丰富的东西,当下的教育太过于繁杂,给孩童的东西太多了,素描是一种启示。
我也喜欢比较男生与女生的作品,这一组很明显是女生的作品,卡通、可爱、乖巧,为什么我们的素描一定要画几何呢,一定要画很严肃的题材才能有艺术的味道吗。我们素描考试最大的问题就是把人的品味搞成了一个样子,又或者考生很聪明,你需要哪种我就提供哪种样式,可私下里还是自己的那一套,这个对于艺术而言肯定没有益处,因为艺术里少了真诚,少了一以贯之的东西,这样的素描是很难打动人的,而这些孩童的作品很容易有感觉,他们没有素描这个概念的负担,一动笔就是自己喜欢的,亲近的东西,画面的各种关系也就对了。
素描教学当然要形成教学体系,但我觉得首先应该是建立观察感受的体系,材料表现的体系,从而认知素描艺术的内在规律,启发孩童的思考。我试图给孩童提炼素描的关键对应之词,如黑与白,虚与实,概括与细节,粗糙与细腻,混乱与秩序,紧张与舒缓,重叠与突破,让他们对比着来做小练习,也包括如何用素描来表现不同颜色的苹果,不同状态的树叶,画影子,无限放大一个事物的局部,用素描画一种情绪等等,从内容与形式上彻底地释放素描这个概念,孩童的素描作品会完全不一样。
当然在图像的时代,临摹改编照片和大师的印刷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直接提高素描水平的方法就是临摹,二年级的孩童对大师素描非常有感应,有很多高年级孩童喜欢用素描的黑白灰来重组照片。
在材料表现中,素描完全可以是五花八门的,可以是用油画棒抹出亮面、可以是水粉练习素描调子、可以是国画勾线,这些都在丰富着学生的艺术体验,让学生在素描单纯的艺术状态里体会更多的东西,用童趣,直觉去回应所有艺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