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物语:被忽略的感受
原来我一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茶商对我以及开汤理论技术的看法与态度,——尤其是我所在的石家庄本地茶商。
此前开发本地的合作商一直很困难,总是客套,寒暄,试茶,称赞后无疾而终,没了下文。当然,称赞也可能是礼貌性的,我泡得没人家想象得那么好,——但说到做免费开汤活动,响应倒是蛮热烈……
外地市场的进入更顺利。只要对理念认可,沟通几次后便会有开汤相关业务成行。北京、上海、唐山、福州、广西等地都是如此。对方在接待时也常开玩笑说我这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我也就欣然接受了这一和尚的身份。谈笑间我还动过放弃本地市场,专攻外地的心思,也就没太考虑本地茶界对开汤理论技术的需求及接受程度。
直到最近友人跟我讲家乡听不到你的声音、见不到你的身影这样不对,毕竟生于斯,长于斯……
说得对,我的确是该为家乡的茶界做些事情,也想为家乡茶界做些事情,但聊起了业务开展的各种困难,我也真的是没个头绪。
具体问题出在了哪儿?朋友也帮我分析,最后我们把重点放在了本地茶商的微妙心态上……
时过境迁,本地的茶商已大部分本地化,浙江、福建茶商比例下降,偶有云南、广西茶商售卖普洱、六堡。
与浙、闽、滇、桂不同,本地不产茶。所以本地人做茶一定要秀一下情怀——我爱茶,所以才做茶。
既然爱茶,就要去上茶山,访茶人,为大家选好茶。
既然爱茶,并在这上面下了这么大工夫,那一定很懂茶(至少比客人们更懂茶),也就有资格博得你的信任为你推荐茶品。
因为我对自家茶最了解(应该是),那至少能把自家茶泡得相对不错,供客人作为购买的参考。
基本上本地茶商都是这么个理念,同时也都是学习的产区茶学知识:原料、工艺、仓储那一套。
而“开汤理论”的出现让他们多少有些看不懂了:直接否定吧,但貌似有些道理,而且还有很多人接受;顺势接受吧,那跟之前的理论如何衔接?
这些都是问题,索性置而不论,当它不存在。
我家的茶应该我泡得最好喝,何况我也有自己的一套冲泡逻辑(不管对错吧)。如果我请来的标准开汤比我泡得好,那我如何收场?如果泡得没有我好,那我何必请他?
又是个两难的问题,索性继续置而不论。
如果请空山来做开汤领品会,就相当于变相承认了此人在茶上(至少在某方面)高于我。好歹我也以懂茶人自居(必须以懂茶人自居,不然怎么卖茶),而此人就在本地,承认此地有人比我高是否会对我卖茶带来负面影响?
因为本地茶商大都是靠圈子销售,所以也会顾虑空山是否会把客人带跑了。
最后一点,就算他能把我家茶泡出惊艳来,那又如何?就一定能给我提升销售么?我们追求的是不喝就能把茶给卖出去,——况且他泡茶那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