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权《茶谱》摘评 · 下

收    茶

· 出茶膏的蒸青法。PS:想必蒸青会出汁。

· 根据烘焙火候的控制,安溪铁观音可以出现三类香型:清香型,兰花香,沁人心脾;浓香型,为焦糖香,润人肺腑;韵香型,则结合浓香型的香气和清香型的余韵,引来动人心弦。PS:想来当年喝观音……

· 电焙的温度可以控制得非常精确。然而,它能模拟的只是温度,却不能完全模拟出人工烘焙时炭火、竹篓、蒲草叶等之间复杂的气息环境,烘焙出来的茶,要达到人工烘焙的高等级,还是有些困难。然而电焙的优势是操作掌控方便,烘制出来的茶叶品质整齐划一。PS:复杂的气息环境机器无法重复,微妙的开汤环境亦然。

点    茶

· 候汤,就是烧水。水温必须恰当,“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水温低了则刚冲的时候泡沫夹带茶末就浮上来。水如果完全沸腾了,那么茶末会直接沉到杯底。而这水,只能在冲泡前一次烧好,不可烧开了再放凉一些,火候极难把握,故而蔡襄感叹说“候汤最难”。……现在市场上有专门用于喝茶的电水壶,温度控制在98℃,应该可以满足蔡襄的要求。PS:这就是感性认知的局限。陆朱二位的年代尚没有意识到海拔对于开水温度的影响,所以这虾眼也好,鱼眼也罢,从福建换到开封,海拔一变就会是另一个的温度特征,自然也就不准了,所以“候汤最难”。要我看,他们就缺根儿温度计。

· 体道这件事,要么会,要么不会,没有灰色地带,因此也就没有什么胜负成败可以追究了。

熏 香 茶 法

· 把花和茶直接掺和在一起,……冲泡起来虽香,可是细品起来却杂。PS:杂则乱,不高级。

……不必渗入花朵的涩味。PS:花青素的缘故。

 茶    炉

· 唐代以前,道家炼丹是外丹居主流,也就是用各种草药、矿石放到鼎炉内发生反应,想要炼制出令人长生不老的丹药。……外丹的化学毒性不好控制,用来养生很危险,唐代以后,道家转向内丹养生。内丹派明确说以人体为炉,在炉内安鼎(丹田),要把人体的五行经气炼化升华,这煮茶的鼎炉,也正是来自外丹的实物鼎炉。PS:内丹外丹一说。

· 既然是茶炉,也就相当于梁丹炉,圆形,如果是方形则活力不容易均匀。PS:开汤亦如此,何苦制方器。

· 茶炉的设计,是水火既济的意思。人的身体,肾水在下,心火在上,如果把心火引到肾水之下,则阴阳互补,肾水化气,滋养全身。这就是说道家所说的炼精化气,或者说小周天。PS:水在火上,未济之卦也。

· 枯淡精巧……

 茶    灶

· 古人候汤用“活火”,也就是有明焰的炭火,大概不需要烟囱。PS:那无明焰的炭火又叫什么呢?

 茶    磨

· (过筛之后)如果希望茶末再细一些,能够点泡之后完全悬浮于水中,长久水乳交融,就要用茶磨再磨一道。PS:磨,至细也。

· 抹茶,就是磨茶。日本的传统茶磨,是采用安山石(一种微孔火山石)制成,可以把茶末磨成极其微细的颗粒,经测能达到2~20微米的程度,成为一种极其细小的撕裂状碎片。这种研磨能力用现代科技也很难复制。抹茶用来点茶极佳,可以长时间悬浮,风味独特,营养吸收也全无障碍,如果手上有些伤口,用抹茶涂抹在上面,可以促进愈合。PS:玉米面磨到这么细,——那口感~~

 茶    

· 茶和金属不对付,茶很容易吸收外界气息,其中的成分又比较容易变异,而金属是活跃的物质,很容易对茶产生不佳的影响。PS:故言茶忌金银。

茶    罗

· 纱眼太细则筛出的茶末过于精细,因此会漂浮在水面上。纱眼太粗,筛出的茶末则沉入水底。PS:故而要恰到好处。

 茶    筅

· 至于云头雨脚之说,是形容泡沫起来的景象。这种说法也用于鉴石与盆景之中。太湖石常常上大下小,看起来头重脚轻,但那就是云头雨脚。盆景的上部蓬勃密集,叫做“云头”,而下部根茎收敛盘曲,叫做“雨脚”。中国人的审美,常常有通意。

 茶    欧

· 古来建安制茶方法都是各家保密,蔡襄用茶芽制茶的方法却完全公开,鼓励茶农前来取经学习。PS:山谷曰,'著茶须是吃茶人’。补一句,“兴茶亦当是吃茶人”哪。

  茶    瓶

· 大抵在煎汤之时,温度不可太过,水不热,那茶末就会浮于水面;太热,茶末就会沉底。

· 堂堂一代帝王,俯下身来议论茶壶嘴嘴,真是错生于皇家了。……如果壶嘴抬起,还滴下几滴水来,就会破坏汤花。

 煎 汤 法

· 茶人有特别重视煎汤用炭火材料,陆羽特别警告说,千万不能采用那些有气味、含油脂多的材料,那样的话,会有“劳薪之味”混入水中,影响茶的味道。……龙眼木炭、橄榄炭,是大家公认的好材料。

(完)

—    写 在 后 面    —

直说三点:

其一,朱权之功,在于其父“罢团为散”后他又将这理念明确为了一种具体形式,并进而将这种品饮体验升华到了一种审美、悟道的层面。很荣幸我俩对茶的理解完全一致!!而且如果说朱权是站在了“散茶为饮”的起始位置的话,那么他对茶的那些前瞻性的探索与理解应该也更积极、更纯粹,在数百年后的今天应该仍然具有某种方向性的指导意义。

现在不知道茶为何物的人们,看看朱权的《茶谱》吧。

其二,袁枚说“富贵三代,方知饮食”,然朱权实属例外,算上朱元璋的后半辈子以及权自己的前半生,方才一世。可见品味这事需要几代教化也并非确数,而是要有足够的阅历之资,再加上个人的悟性,方成就其品。直白的说,只要见识过好东西那再看不及者自然也入不得眼,比来比去这品味也就有了。所以今人不必太过羡慕朱权,舍得花银子、花时间去见识就是了。

其三,读罢朱权《茶谱》,顿然便知当下茶界之偏颇处——

鲜有时人求真味,皆与茶外慕虚名

至此尽意。

我是空山,这里是空山茶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