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4)

本篇要目:
***************************************
31徐向前故居          
清                  山西省五台县
32大同煤矿万人坑        
1937~1945年           山西省大同市
33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1942~1947年           山西省定襄县
34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     
民国                 山西省大同市
35黄崖洞兵工厂旧址       
1941年               山西省黎城县
36乌兰夫故居          
清至民国            内蒙土默特左旗
37成吉思汗庙          
民国              内蒙乌兰浩特市
38“独贵龙”运动旧址      
1919~1921年              内蒙乌审旗
39百灵庙起义旧址        
1936年    内蒙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40内蒙古政府成立大会会址  
1947年            内蒙乌兰浩特市
*************************************

31.徐向前故居


徐向前故居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永安村,始建于清道光初年。徐向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之一。1901年,徐向前元帅就出生在这里。由于年久失修,故居早已破落。徐向前去世后,当地各级部门共同集资恢复了故居原貌。现故居坐北朝南,一进两院,院内房屋均青砖通板瓦房,为典型的北方传统民居建筑。1901年11月8日(农历辛丑年9月28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徐向前元帅就出生在这里。


这是一幢典型的晋北四合院式的建筑,院内正面为主房,两侧是厢房,上下两层是徐帅青少年时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在故居内,有徐向前元帅童年时学习用的小木桌,1955年毛泽东向徐向前授勋时的元帅礼服,还有徐帅的羊毛衫、军装等衣物。徐帅亲笔书写的他生前最喜欢的两首古诗──《石灰吟》和《龟虽寿》原件也存放在这里。


一件件实物和图片资料,反映了这位老一辈革命家生前清廉简朴,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的精神。还陈列有徐帅生平事迹展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等为徐帅的题辞,庄重肃穆,朴实无华,现已被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徐向前故居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2.大同煤矿万人坑 


大同煤矿万人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煤峪口南沟。日军侵占大同期间,残酷掠夺大同煤炭资源,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河北等地抓夫骗人到大同煤矿当劳工。矿工在条件极其恶劣的矿井下,每天服苦役十几个小时,在日本法西斯统治下折磨而死的劳工不计其数。劳工死后被抛尸荒山野岭,造成白骨累累的“万人坑”,其中南沟万人坑死难矿工达六万多人,是大同万人坑中最大的一处。


日军占领大同煤矿8年期间,实行“以人换煤”的政策,掠夺煤炭1400万吨,致使6万多名矿工被摧残致死。平均每出230吨煤就要死1个人。现存较大的“万人坑”达14处。比较完整的煤峪口矿南沟“万人坑”,由上下两洞组成,上洞宽6.7米,深40多米;下洞宽4.5米,深70多米。洞内层叠尸骨,有的截断双腿,有的折断脊骨,有的击穿头颅,有的呈向洞口爬动的姿势。


20世纪60年代,对大同煤矿内“万人坑”中死难者的身份调查与考证已经开始。1961年,大同煤矿开启“万人坑”洞口对职工进行阶级教育。1962年大同煤矿“万人坑”遗址纪念馆建馆。从1966年12月开始,中国国家文物局文博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专家组成了一个调查组,在大同矿务局会同之下,共同对大同煤矿“万人坑”进行了科学考察和遗骨整理。在长达半年的调查中,专家们对其中188具尸骨进行了重点考证,经由人类学方法鉴定,判定了死者的身份和死因,得出了“万人坑中的尸骨为日军占领大同煤矿时期所抛弃,其中大部分为非正常死亡”的结论。在核实身份与死因之余,调察组还在尸骨堆中找到了死难者残存的遗物。1969年,大同煤矿建成阶级教育展览馆,并向公众开放。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大同煤矿万人坑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3.西河头地道战遗址


西河头地道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城西二公里处的西河头村。距太原去五台山旅游的必经之路忻阜公路仅一公里,被誉为点缀在五台山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地道战纪念馆自开馆以来,接待了六十七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四千余名及国内游客一百余万人次。


西河头地道战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城西2公里处的西河头村。是抗日战争,尤其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当地军民对敌斗争中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生动体现,是开展武装斗争的伟大创举。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西河头村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抗战时处于五台山抗日根据地的西线前哨,是扼守晋察冀边区的两大门。解放战争后期,西河头村更是抵御智村、忻县、太原之西面之敌进犯定襄城东解放区的重要屏障和门户。为了防御敌人的袭击,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西河头民兵从1942年开始挖掘地道,初为一般秘密地窖形式,只能藏人,不能作战。后来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逐渐发展成为比较复杂的隐蔽地道并逐步完善。


1947年秋,动员500余人,经40个昼夜。地道全长5公里,南北中3条主干线横东西,纵横交错的52条支线网络全村。其结构分为三层,上层有出入口,出击口,上下翻口、卡口、陷阱、翻板、迷魂阵、暗枪眼、地堡、水井、厨房等,地道与高房工事、祠堂、庙宁、碾盘、矮墙等相互联通,地道口以锅台、牲口槽、神像、夹壁墙等作掩护;中层设有指挥部、休息室、储蓄室等;最下层是武器库、机要室等。整个地道集中运用了当地人民对敌斗争的经验,地道内既有保障安全的各种生活设施,又有便于作战的各种战斗之事,可防火、防烟、防毒,一旦敌人发现并破坏了上层地道,我方仍然可以依托二三层地道坚持战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西河头人民和定襄武工队依托地道,与敌开展地道战,缴获各种武器400余件,为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和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河头地道位于定襄县西河头村,1947年由民兵群众历时40昼夜扩挖修筑而成。自东向西的三条主道总长为5公里,52条支道纵横交错。地道分为三层,二层设有指挥所、休息室、储藏室;三层有机要室、武器库、会议室。此外,地道内还有翻口22个,卡口8个,陷阱和迷魂阵各12个,作战枪眼22个,出击口10个,出入口11个,连通水井3眼,地堡15座,高房工事1处。地道具有防水、防毒、防烟、射击等多种功能。地道筑成后武工对和地方民兵与敌人展开灵活的地道战,多次击退国民党阎匪军及地方武装的进攻,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西河头地道战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4.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


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位于山西大同城西武周山西岩寺下、十里河畔,即大同民国老校园(山西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现址,占地面积475亩)建成于1921年,园中建筑很好地吸收了西洋建筑元素,中西交融、兼收并蓄,呈现出20世纪初年建筑设计中的中西折中主义的典型艺术风格,显示了当时学校管理者和建筑师高远的志向。因其特有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校园按照南北向的轴线布局,主体建筑物以12座四阿顶学堂教室和立志大礼堂为中心,对称布置,中西、蒙汉建筑风格在这里达到了有机的统一。多元文化交融是这一处“国保”文物的显著特点。檐下、窗框、门头右浮雕装饰。造型严谨,酷似欧洲学院派的手法,呈现出西洋古典建筑的宏伟和庄严。深幽的小路、轩昂伫立的八柱校门、雄伟庄严的立志大礼堂(尤其是异域风格的爱奥尼亚式列柱)、典雅沧桑的四阿顶教室,带有草原气息的蒙古包庐顶、地中海古希腊风格的门楣图案、别具一格的学堂火墙以及后期扩建的民国风格调的中央教学楼、办公楼、文理楼、艺外楼、电教楼、宿舍楼等,无不怀旧出西学东渐之风吹佛下民国初年的韵致,承载着一份历史的厚重与沧桑,凝固成一只只凝固的古典乐曲。如果说城西的大同大学本部像当代一个朝气蓬勃的俊男的话,城西十里河畔的分校则更像民国时期的一个大家闺秀。东西合壁,更有利于创建中国名校。


山西省立第三中学(大同民国老校园)正是在1918年开始兴建。此民国老校园即山西省立三中,其前身“大同府中学堂”于光绪三十年(由大同知府刘瀛,地方负责经费筹措)在大同旧城内西隅处“云中书院”的原址上创办的,后迁入城内东街的“贡院”,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山西省立第三中学”。因城内空间不足无法扩建,1918年由省库出资八万余元,在大同城西武周山西岩寺下、十里河畔附近购地500亩(比现在大)兴建新校舍,于1921年建成迁入。各类教学生活场所以南北为中轴线,东西对称、中西合璧、古朴典雅,建筑总面积7410平方米,于民国十年(1921年)7月竣工并正式迁入。有“小清华”和“北开”的美誉。该校当时广延名士任职,如山西名人苑友梅、郝绳祖、帖升书、王荩臣(又名王念祖)等。学生中也人才辈出,如白玉峥、王应尊(字久悟)、王梦樵等。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称“山西省立大同中学”。


解放后的1949年改称“察哈尔省立大同中学”,1952年学校改称“大同市第一中学”(俗称“老一中”),1972年更名为“大同师范学校”。在上世纪80年代的10年间,该校开办有“山西师范大学大同师专班”(通称“大同师专”),当时与雁北师专齐名。2003年山西省政府撤销中师建制,设立为“雁北师院大同分院”。2006年4月定名为“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学校培养大专层次师资历史前后累计达20多年。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继古典复兴建筑和浪漫主义建筑之后的折衷主义建筑,成为在欧洲各国流行的建筑风格,这种形式的建筑又被称为学院派建筑。其特点是融合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以及当时出现的建筑思想,多种建筑元素出现在同一座建筑中,具有不同建筑特点的建筑样式。大同民国老校园的建筑设计者是20世纪初的归国留学生(具体设计者姓名待考),其设计风格深受学院派风尚影响,注重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强调建筑的艺术性,在西式建筑中又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局部。


几十年来的一个以讹传讹的说法是大同民国老校园当初采用了天津南开中学早期建筑的设计师阎子亨(1891-1973)的设计图纸,实际上两处校园无论是建筑颜色还是具体建筑式样都不同,二处校园建筑风格的相似性是共同显示了20世纪初年在西式折中设计风潮的洗礼背景下中国折中主义的鲜明特色,即以西方复古主义设计为基调,设计者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语言揉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故相比较而言,大同民国老校园老校园设计参照了清华大学早期建筑设计师亨利·墨菲(Henry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的清华设计规制的说法更加合理。


当时承揽建设的据说是大同本地实业家、民间工艺制造专家、古建筑雕塑彩绘修补专家巩有贵先生(1899-1962),巩先生擅长盖制仿古式楼堂馆所、砖瓦烧制、砖雕、石雕等民间工艺。民国时期学校建筑现在全国尚有多处,但保留了完整建制(大同民国老校园里的八柱校门、天圆地方行政中心、12座四阿顶学堂教室、立志大礼堂、曲尺形图书馆等都保存完好)的民国老校园在全国却很少见。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被当地人严重低估。


八柱校门与天圆地方办公室之间形成开阔的空间院落,以贯通东西的带状的办公室做边界,起到了对外来视线的限制,避免了对课堂秩序的干扰,而且从校门入口穿过花园向北看,还起到了景观底景的效果;天圆地方办公室背面不远处,高大浑厚的南北纵向布置的立志大礼堂,与东西横向展开较矮的办公室,形成鲜明的对比,将立志大礼堂衬托得端庄而伟岸。


立志大礼堂在轴线上,把周围地块一分为二,形成东西两个院落,便于人流疏散;礼堂再往北是个布局别具特色的12座四阿顶学堂教室,这八横四竖放置的教室,将中心设置于学校轴线上,围合成一个正方形的院落,各教室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学生下课后的课余活动集中于中间的院落,这样便于班级间的交流和统一管理。这种极具向心力的院落还有助于增强集体意识的培养;教室建筑群北侧的图书室和实验室,平面呈形,建筑外观和形制完全一样,对称分列于轴线两侧,相互呼应;又好似两只弯曲的手掌,从北向南将前方的建筑群收拢起来,形成一个横向开阔的小院落,看似合拢又好似放开,建筑空间得到了缓解。建筑单体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整个建筑群的这种张弛有度、收放有序的院落布局,它即满足了学校建筑的基本功能,还创造了一个紧张又不失活泼的校园氛围。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5.黄崖洞兵工厂旧址


黄崖洞兵工厂旧址在黎城县北东崖底镇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岭下,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八路军兵工厂旧址,也是“黄崖洞保卫战”的战场遗址。这里奇峰绝崖,巍峨雄浑,集太行雄奇、壮美于一体。其入口俗称“瓮圪廊”最为险峻,总长0.5千米,两侧崖顶欲和,仰视一线天,曲狭幽深。其间峭壁千仞,如铸如削,水雾溟蒙,嶙峋阴森,尽处有清泉飞瀑,抛珠溅玉。且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堪称一绝。


1937年7月,八路军军工部,遵照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参谋长的指示,将榆次韩庄的修配所迁到这里。在黄崖洞水窑山建立兵工厂,建厂初只有200多工人,经半年边生产,边建设发展到近700人,取名“军工所一所”,受军工部直接领导,对外称“流动工作团”,后改称“兵工营”。主要生产步枪、手榴弹、马尾弹、五零炮等。每年所生产的武器可装备十六个团,是当时八路军的主要兵工基地。


1940年10月30日,日寇辰冈崎大队向黄崖洞发起进攻,敌人虽在厂自卫队的抗击下,一无所获,落败而去,也给我警卫部队一次教训。奉彭总命令,在左权参谋长的指导下,加强了设防措施。`1941年11月11日至19日,日军井吴三十六师团第四、第六混成旅共五千余众,陆空联合,进犯黄崖洞,企图一举破坏兵工厂。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九百余名指战员奉命保卫,凭借天险与敌血战八昼夜,歼敌千余人,赢得了敌我伤亡六与一比的辉煌战绩,“开中日战争史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记录”,又一次粉碎了华北日军妄图摧毁我军生产的阴谋。军委在《战役综合研究》一书中,评价这次保卫战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模范战斗”。


建国以后,地方政府一直把黄崖洞作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1972年在烈士墓千建起了“黄崖洞保卫战殉国烈士纪念塔”。从1982年起,多次投资,进行了修复和建设,修了路、通了电,修复了20多间厂房和左权办公室,新建了“展览亭”“镇倭塔”“血花亭”“飞虹亭”等景点建筑,还在入口处建起了由邓小平同志亲自题额的牌楼。黄崖洞更加壮丽。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黄崖洞兵工厂旧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6.乌兰夫故居


乌兰夫故居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塔布赛村。是上世纪初我国北方地区具有浓厚民俗特点的民居。故居包括正房、东西厢房、碾房、磨房、粮仓房等20余房间。2006年重新修葺后对游人开放。整个建筑有故居原貌、展室、书画厅、音像厅、碑墙、怀泽亭、停车场以及乌兰夫家碾打、晾晒粮食的场面和乌兰夫童年时玩耍的芷芨滩等展览内容。总占地面积20亩。


是一座普通的农家院落,南面开设大门,院内有正房5间和东、西厢房。1906年12月23日,乌兰夫诞生于此。1906一1919年,他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19年乌兰夫离开家乡到归绥(今呼和浩特)求学,1923年考入北平蒙藏学校,从此投身革命。1929年乌兰夫从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归国,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以故居为中心,在周围村庄建立起十几个联络点和农民协会,开展起抗租抗税斗争,并为党组织输送了两批革命青年。


1931年9月,乌兰夫接受王若飞指示,从事党务、军运和情报工作,并同家人在住宅中掩护过上级派来的情报员。解放前,乌兰夫故居曾遭敌人破坏。1987年对故居进行维修,1991年10月正式开放。在庭院中安放着乌兰夫半身铜像,陈列有乌兰夫青少年时代及其双亲等照片。

乌兰夫(1906年12月23日~1988年12月8日),曾用名云泽、云时雨,化名陈云章。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塔布村人,蒙古族。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上将军衔。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等职。乌兰夫同志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优秀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乌兰夫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民族团结复兴和祖国统一繁荣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深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并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第四、第五和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乌兰夫还曾被选为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解放勋章。


乌兰夫同志纪念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新华西街南植物园内,是一座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巍峨建筑。乌兰夫纪念馆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命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建馆20年来,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示范基地以及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先进集体,成为党员干部了解党史、加强党性锻炼的重要场所,广大青少年陶冶情操、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课堂,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宣传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窗口。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乌兰夫故居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7.成吉思汗庙


成吉思汗庙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罕山之巅,成庙由蒙古族耐勒尔设计,1940年5月5日动工修建,1944年10月10日竣工。该庙坐北朝南,正面呈“山”字型;融汉、蒙、藏三个民族建筑风格。正殿当中有16根粗大的红漆明柱,四周绘有反映成吉思汗业绩的图案,中央为2.8米高的成吉思汗铜像;两偏殿陈列有元代的兵器,服装,瓷器等复制品,山门到正殿有宽10米、长158米用花岗岩砌成的81级台阶。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春,一些蒙古族知识青年提出在王爷庙兴建成吉思汗庙的提议,组建“成吉思汗庙筹建委员会”。据史料记载,凡居住在满洲国境内的蒙古人,每人捐献满洲币5角,捐款累积总额达到了100万元满洲币。其间,成吉思汗庙筹建委员会的玛尼巴达喇还率蒙古族画家耐日勒图等人,专程赴甘肃省兴隆山成吉思汗“八宝室”访问,并依其建筑风格设计了蓝图;1941年(民国三十年)5月5日,工程开工奠基;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10月10日竣工;1983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拨款修复,1987年7月完工;98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重新整修了成吉思汗庙和罕山公园;2002年9月,香港华人工商促进会将投资2.2亿元人民币对成吉思汗祠庙进行全面扩建。


成吉思汗庙融蒙、汉、藏三个民族的建筑风格于一体,采取古代汉族建筑中惯用的中轴对称布局手法,建筑成吉思汗庙主体圆顶方身,绿帽白墙,具有典型的蒙、藏建筑特色。庙殿由一个正殿、两个偏殿和东西长廊构成,庙宇座北朝南,正面呈“山”形,方身圆顶。正殿圆顶前悬挂蓝底长方形匾额,用蒙汉两种文字签写着“成吉思汗庙”字样。正殿和偏殿间分别有封闭的米长的连廊相通,廊顶亦各有3个小圆形尖顶,整体共有大小9个圆形尖顶,用绿色琉璃瓦镶铺。


寺庙东侧设蒙古包,蒙古包前有马厩一处,里面饲养一匹象征着成吉思汗远征英姿的白色骏马,称之为“神马”。西侧建有一栋东边方型、西边圆型、面积200余平方米的房屋,恰与山顶庙宇相衬。顺台阶南下,有高10.8米的大山门,山门由并排三个朱红色大门构成,距山门两侧30米处设东、西便门。东西偏殿陈列元代服饰、书简、器皿。三座大殿天花板绘有蒙古古代图案,大殿和走廊墙壁有成吉思汗箴言字画与当代画家思沁绘制的大型壁画。


雕塑的成吉思汗青铜塑像屹立在大殿中央,北壁和东西两侧是由思沁等画家创作的大型壁画。正殿北壁画了25个人物肖像,均为成吉思汗的文武重臣。东厅壁画《统一长城南北》,表现了成吉思汗在统一长城南北后,把中原的桑织农工与北方的畜牧业交流融一,从而促进了南北经济共同发展的业绩。西厅壁画《畅通东西方》,表现了成吉思汗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工商业、交通等方面对世界的贡献。东西走廊共有四幅壁画,展示了成吉思汗的生平业绩。


正殿外面的园顶中央悬挂着一块兰色长方形匠额,匾额上用蒙汉两种文字端端正正的写着《成吉思汗庙》金黄色的大字。大殿周围建有一米宽、一点五米高的石块围墙。南墙中央修有一座绿色琉璃瓦顶的高大山门、两扇大门呈朱红色,门上钉着金黄色蘑菇型大铜钉,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成吉思汗庙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8.“独贵龙”运动旧址


“独贵龙”运动旧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巴彦柴达木乡。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乌审旗爆发了大规模反开垦、反奴役的“独贵龙”运动,十二个“独贵龙”总部驻此。


旧址俗称“海流图”庙,藏名“珠达巴达尔赞林”,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蒙汉结合式建筑,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现存小经堂、僧侣房舍十余间。


辛亥革命以后,独贵龙又以自己的形式继续开展反封建斗争,反对军阀的斗争,比如伊克昭蒙独贵龙最著名的首领席尼喇嘛。 席尼喇嘛原名乌力吉,1866年出生在乌审旗的一个贫困牧民家里,从小给王公放牧,23岁为王爷当文书,为了摆脱王公的纠缠他辞职回家,当了一名挂名的喇嘛,自称为"席尼喇嘛"。随后他秘密建立了十一个独贵龙组织,对掠夺蒙古人民土地、牧场的军阀、官僚、王爷进行激烈的斗争,他们向乌审王爷察克提出了12项要求。在遭到拒绝后,率众冲进王府,赶走了乌审王爷,并建立起自己的总部。宣布废除一切封建差役赋税,解放了乌审旗受压迫的广大牧民们。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鄂尔多斯的其它几个旗也爆发了"独贵龙"运动。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独贵龙"运动旧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9.百灵庙起义旧址


百灵庙起义旧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驻地百灵庙镇。旧址在艾不盖河之南的女儿山顶。1936年1月26日德穆楚克栋鲁普王爷(简称德王)的蒙政会乌滂守备队官兵,反对德王投靠日本侵略者,在共产党人乌兰夫指导下,由云继先、朱实夫率领,在百灵庙武装暴动,举起蒙古族抗日旗帜。现在山顶建有纪念碑。碑呈方锥状,高20米。


1936年2月21日,根据中共西蒙工委和乌兰夫的指示,中共地下组织领导“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的保安队千余人,在绥远的百灵庙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后,部队被国民党军包围缴械。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国民党被迫将他们改编为蒙旗保安总队(后改编为蒙旗独立旅、新编第三师),乌兰夫任代理政治部主任、中共党委书记,成为一支抗日民族武装力量。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百灵庙起义旧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40.内蒙古政府成立大会会址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大会会址(也称五一大会会址)是中国共产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功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历史见证。五一会址因1947年4月23日至5月1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这里召开并宣告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在此成立而得名。它位于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五一北路,总建筑面积679.78平方米,占地面积2334.15平方米,会址平面呈现长方形,为青砖人字架结构建筑。


五.一大会会址原为伪满洲国兴安陆军军官学校礼堂。1946年为东蒙军政干部学校所用。1947年5月1日,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政府在此成立。1986年被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4月至8月,为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对旧址进行了维修并对外开放。


坐落于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的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会会址、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乌兰夫办公旧址主体维修复旧工程和文物布展工作已经全部完成,8日正式对外开放接待游人。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始建于1934年,建筑面积1881平方米,是原日伪时期兴安南省、兴安总省的办公楼。1947年5月21日,经中央批准,东北局决定组建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在这里,以乌兰夫同志为书记的内蒙古共产党工作委员会,把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声音传到辽阔的内蒙古大地,领导内蒙古人民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一直到1949年11月西迁张家口。2006年9月,该旧址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内蒙古红色文化旧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兰夫办公旧址所在的建筑最早建于1936年。1947年—1949年间,乌兰夫同志在这里办公,领导了内蒙古地区的革命运动。据文献记载,1947年2月20日,乌兰夫同志在此签发了《关于召开内蒙古自治区运动联合会第一次执委扩大会议的通知》,部署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重大事宜;同年5月2日又在此主持召开了内蒙古自治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为内蒙古人民的解放以及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而辛勤工作。该旧址现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0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会会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0)

相关推荐

  • 全国最小的庙宇,面积只有3平方米,竟然藏在这座千年古城中

    整理照片的时候,我会更偏爱那些久远一些的.一张张翻过去,能唤醒我一段珍贵的回忆.就如同我喜欢那些不甚出名,偏安一隅的小小古城. 没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没有喧哗吵闹.音乐声震天的商业街,有的只是斑驳的建筑 ...

  • 中国有名的十大古街你去过几个,来,旅游姐姐带你们看看

    大家好,我是旅游姐姐,一个无私奉献给你们分享旅游攻略干货的小姐姐,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今天的攻略,你们知道中国的十大古街有那几个吗,本文将给你详细介绍. 古街一:北京烟袋斜街略 烟袋斜街是位于什刹海前海东 ...

  • “北京坊”亮相大栅栏 百年劝业场开放

    中西式建筑集群.空中四合院.精品酒店--位于大栅栏历史文化保护区东北角的"北京坊"建筑集群正式落成.这个以百年劝业场为核心的建筑群体,融中西式建筑风格于一体,整体建筑风格延续了民国 ...

  • 每周一文:图说我在贵州的脚印【大同古镇风光】

    大同古镇位于赤水市城区,水陆交通便利,自古商市繁华,军争兵燹,浓郁的耕读文化,淳厚的乡民性情, 各地商人捐资修建的会馆, 保留至今的豪宅大院.望族祠堂,以及沿袭的一套祭祀类建筑,确与山.水.林构成和谐 ...

  • 掌阅盖州观天下|《往事如云烟》

    往事如云烟 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盖州是我特别喜欢的文化古城,许多年来我始终关注和研究它. 这里依山傍海,以青山为面纱,以流水为裙摆,说来即能想到,在天辽地宁之域,安静地停留了千年的盖州古城. 盖州 ...

  • 【档案揭秘】芜湖城隍庙的悠久历史

     前  言   一提起城隍庙,很多人想起上海的城隍庙.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最早的城隍庙却在芜湖,正是这座始建于公元239年的城隍庙,在后世1700余年让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城隍文化,故有"芜湖 ...

  • 暑期自驾打卡35:成吉思汗庙

    --点击右上方<天地沐春风>添加关注-- 乌兰浩特这座城市的名称很熟悉,此次自驾游却是第一次有缘亲临此地.乌兰浩特的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市",1947年5月1日,全国第 ...

  • 【内蒙古好风光-赤峰:乌兰布统草原】

    赤峰市乌兰布统大草原是距北京最近的草原(距北京432公里),素有北京的后花园之称.有辽阔的草原.幽静的白桦林.世界珍稀树种沙地云杉,有历史文化遗迹,也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乌兰布统草原位于克什克腾旗最南 ...

  •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

    五.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共计206处) 本篇要目: ***************************************** 1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旧址 清           北京市 ...

  •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2)

    本篇要目: ***************************************** 11协和医学院旧址 清至民国           北京市东城区 12北平图书馆旧址 民国         ...

  •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3)

    本篇要目: ****************************************** 21丰润中学校旧址 1913-1925年            河北省唐山市 22义和拳议事厅旧址 1 ...

  •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5)

    本篇要目: ************************************** 41万忠墓 清                 辽宁省大连市 42锡伯族家庙 清                ...

  •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6)

    本篇要目: ************************************** 51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旧址 1936-1945年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52侵华 ...

  •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7)

    本篇要目: ****************************************** 61金陵女子大学旧址 民国             江苏省南京市 62春在楼 民国           ...

  •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8)

    本篇要目: *************************************** 71大通学堂和徐锡麟故居 清         浙江省绍兴市 72江北天主教堂 清         浙江省宁波 ...

  •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9)

    本篇要目: ***************************************** 81钱业会馆 民国          浙江省宁波市 82陈英士墓 1916年         浙江省湖州 ...

  • 第六批国保--史迹建筑(10)

    本篇要目: ********************************************* 91严复故居和墓 清至民国             福建省福州市 92天一总局旧址 民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