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年前欧洲学者提出:中文是人类最早的语言

350年前,一位英国的学者约翰·韦伯提出了一个观点:中文是世界所有语言的原始语言。该观点初一发表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1669年,本职是建筑师的业余学者约翰·韦伯发表了一篇长达212页的研究《历史论文:论中华帝国的语言是原始语言的可能性》,后来到1678年,该书再版时,他又将题目改为了“探讨中华帝国的语言是在巴别塔之前全世界通用语言的可能性”正式提出了中文是人类最早的语言的观点。

关于题目中的巴别塔,简单地介绍一下。在《圣经》的旧约中记载,人类为了能够到达天堂,就联合在一起,计划修建一座直通天堂的巴别塔。上帝看到了人类的计划后感到非常恐惧,他从中看到了人类团结在一起的可怕力量,就想要阻止。

于是他就向人类发出要求,人类需要说不同的语言,才能够上天堂。之后因为上帝的要求,人类开始有了不同的语言,也因此有了不同种族的隔阂,不再团结一心,于是巴别塔计划就失败了,上帝得逞了。

这就是巴别塔的故事,所以西方的学者认为,在巴别塔修建之前,人类应该是有一种共同的原始语言的,他们管它叫“原初语言”。

在17世纪的时候,也就是我国的明末清初时期,以欧洲的神学界还有哲学界牵头,西方开始展开了一场寻找原初语言的思潮。约翰·韦伯的观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出现的。

而他之所以会认为中文就是那个原初语言,是有着一定的历史与文化原因的。

首先从中文的语法来看,其结构简单,没有其他语种那样的复杂的词尾、词性变化,也没有诸如数量、时态等复杂的语法细节,是一种最为简单,最为纯朴的语言。这样的语言最有可能是巴别塔之前为世界通用的语言。

另外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人的语言,在数千年的历史里几乎没有什么变化,非常的稳定。而且其可以直接向人表明意思,不需要去考虑不同词汇的发音问题,是最为纯洁的。而且不只是中国,在中国的周边国家,他们也在漫长的历史里使用中国人的语言文字,而且给社会生活等等方面带来了空前的便利。所以由此来看,中文是最容易冲破种族隔阂,为不同地区、种族的人共同使用的语言。

当然之所以有如此观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欧洲人认为,欧洲之所以有那么多种语言,就是因为修建巴别塔时,受到了上帝的诅咒。所以欧洲的语言绝不会是原初语言,而应该是之后新创的语言。

虽然约翰·韦伯的观点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与批评,但是也有不少人支持他。其中有一个叫瓦尔特·罗利的英国爵士就是该观点的支持派。

他认为世界的东方是文明的发源地,愈往东去愈文明,愈往西走愈野蛮。他还在《世界史》一书中说,人类的希望,诺亚方舟最后是登陆在了遥远的东方,大约是中国与印度中间,那里才是人类文明的起点。

而且早在圣经中记载的大洪水与巴别塔之前,在东方,中国人就已经开始产生了文明,而他们并未到过巴别塔,因而他们的语言非常可能就是人类最原始的语言。

之后受此影响,欧洲的很多哲学界、科学界、数学界等知名人士纷纷对于“中文是人类的原初语言”这一观点有了浓厚的兴趣。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曾在自己的语言学论文中称:

如果上帝真教过人类语言的话,应该是类似于中文那样的东西。

1722年,法国科学院院士、欧洲学术界的重要学者埃狄纳·傅尔蒙在《历史和科学艺术通报》上发表演讲称:

中文里,每件事物都有一个特定的字符,字符结构的优美组合是哲学和几何学的组合,在任何其他语言当中都不存在如此多的类别性。

不只是语言,在当时的欧洲,中国甚至是一个让他们心生向往的地方,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比如伏尔泰,就把中国理想化为欧洲可以参照的社会模式。在他的眼中,中国是没有教会控制的世俗社会,还有我们的科举考试制度等,都是理想的社会制度。

然后尽管当时的欧洲如此崇拜中国,后来的一场鸦片战争却毁掉了一切,而这种颠覆的认知,直到今天都还没有完全的改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