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中医10

以新的视角看中医——《人体热环境医学》(10)

热力学形变过程中能量存在形式的转换

杜 湧 滨

人体内部处于循环运动之中,维持身体正常运动和内部循环的温度,公认的正常体表温度是从36度到37度之间,这个人体温度测量的经常是腋下体表的温度,它所代表的是人体的温度状态,主要是腋下表皮热状态,也传达了身体内部的热状态。

而人体内部各个组织、器官、脏器所处的温度,也就是局部热环境应该是有所差异的,这些差异有些是由人体生理所决定的。

有的人在某些时候身体整体或局部的热环境处于不正常状态,这种不正常的热状态会影响各种组织、脏器、循环的功能,从而影响到它邻近组织、脏器的热状态。

人体处在某个正常温度值范围内的温度,其内部组织、脏器的局部热状态、温度是不均衡的,有的组织、脏器温度高,有的组织、脏器温度低,但某种组织、某个脏器的温度高于它所应有的温度到一定程度时,局部组织、器官将因此会发生物理性变化,对各组织、脏器的正常功能的影响是存在的,甚至相当大。

温度在一定情况下代表热状态,但并不是衡量能量贮存状态的唯一标准,因为所贮存的内能有两种;动能和势能,动能一般指的是分子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也就是所包含的热量,另一种是分子间的势能,在正常的身体状态下,分子间的势能为零。在一定条件下,分子动能(热量)可以转化成为分子间的势能贮存起来,这个条件是在过热环境下过热分子发生共振。为了理解相关的知识,摘录有关词条如下;

“分子的势能是内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子间由于存在相互的作用力,从而具有与其相对位置有关的能,即分子势能。所以分子势能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相对位置有关。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势能越大。

分子势能与分子距离的关系

1.分子距离在平衡距离处分子势能最小。

2.分子距离在大于平衡距离和小于平衡距离时其分子势能将增大。

3.分子距离在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势能表现为斥力,最大值在零距离处。

4.分子距离在大于平衡距离时,引力大于斥力,分子势能表现为引力,最大值在无穷远处。

5.分子距离在无穷远处引力和斥力都为零,引力引起的势能最大。

6.分子距离在无穷近处引力和斥力最大,斥力引起的势能最大。”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当人体的热状态正常时,分子之间的距离是正常的,即“分子距离在平衡距离处分子势能最小”,基本可以看作为零。

在我看来,当一个人的身体处于能量过剩的状态,也就是身体内部的热量过大,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有可能发生这种从分子动能向势能的转换,转换完成后将使身体的某点、某个局部、某种组织、某个脏器或某个系统发生热力学形变。形变后有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重大影响。

从上面的叙述我们知道人体分子存在着两种能量,动能和势能。在身体正常时分子间的势能为零,即分子所存在具有的只有动能,也就是热量。什么时候身体中分子间的势能不为零,具有较明显的势能呢?

在人体组织中分子间的距离应该是适当的,在这个距离处分子间的势能为零,而这个距离也正好使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得到充分的体现。当一个分子撞击到其它分子,改变了它运动方向,它又撞向另外一个分子,这种碰撞就是一种能量传递过程,如果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过慢,分子撞向下一个分子的频率就会减慢,传递能量的速率会变慢,这实际上标着着人体内部热量不足,测量体温时会温度稍低,这样从宏观上看人体的营养(热量)不足,体现在反应上应该是乏力等。

如果是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快,它碰撞其它分子的频率就快,传递动能就快就多,如果分子间的距离变得近了,那么分子以同样的速度运动撞击的频率同样会加快,传导动能的速率因此会加快。但是我们在这里必须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分子在撞击完另一个分子,这个分子给被撞击的分子以动能,而被撞击的分子在被撞击后有一个形变,形变后分子将在极短的时间内恢复到原有的形态,在恢复原有形态的过程中将撞击分子给它的动能又基本100%的还给了撞击分子。

被撞击分子在获得了撞击分子所给与的弹性力后,获得的是加速度,这个加速度应该是极大的,在极小的距离处就加速到它最大的速度。

可以设想,如果分子间的距离缩短了,但这种距离的缩短并没有影响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即在撞击到下一个分子之前这个分子已经达到了最高速度,这种情况只是使得撞击频率加快了,即分子向其它分子传导动能的速度加快,这样我们获得的结果是温度并不升高,只是在和原来相同体积内的总动能增加,即总热量增加。

为了较为透彻的说明分子的动能转化为分子间的斥力势能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1.如果在我们的身体里由于组织中的水分子获得动能逃离该点的组织,那么其它分子间的距离缩小,这一点的物质成分也发生了变化,即水分子变少,单位体积内的其它分子数量变多,这样就会发生以下的现象,由于水分子少了,水分子和水分子相互之间的碰撞少了,而其它分子和水分子之间,其它分子和其它分子之间的碰撞多了,这个比例的关键看组织中失掉水分子的数量,失掉水分子的数量越多,其它分子之间、其它分子和水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越高。单位体积内水分子之间、水分子和其它分子之间、其它分子之间碰撞的动能总和由于水分子的减少,其它分子密集而增加了,增加的原因是其它分子所具备的动能要比水分子大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只是因其它分子密集产生的碰撞频率增加,总的动能大。宏观的效果是该点内向外的压强增加,从而发生的生理现象是该点的脉动性变差,僵硬。

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种原因使得该点继续失掉水分子,该点其它主要分子之间相互距离小了,单位体积内的其它分子数量继续增加,单位体积内所具有的总能量继续增加。能量增加主要是其中分子总动能的增加。

3.如果由循环供应的能量超量增加,该点水分子可能会因此继续逃逸,其它分子相互之间的距离继续缩小,单位体积内其它分子的数量增加,于是它们所包含的总能量又有增加,能量增加主要还是包含分子量的总动能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其它分子相互之间的距离近了,它们之间或它们与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小于平衡处,这样分子之间的斥力势能不再为零,即分子间已经存在了斥力势能。

4.在超量能量供应的情况下,该点的水分子继续逃逸,其中的水分子比例更少了,单位体积内所有分子所具备的能量总和更大了,这也意味着,占主要成分的分子碰撞频率、碰撞速度所具有的总能量又增加了。

5.当在某个时间点,这一点中水分子又减少了,而其它占主要成分的分子在相互碰撞后,获得加速度把该分子逐渐加速,但此分子还在加速之中,并没有达到最高速,就已经撞上另一个分子了,分子所具备的能量还没有完全转化成为动能,因此由于分子虽然所具备的加速度大,但速度慢,宏观上这个点的温度显示并不高,因为分子无规则运动速度并不大。从前边借用的气体公式我们知道温度是和该点的压强、体积成正比的,为此这个点的体积、压强并不大,而这增加的是正在加速的分子对其它分子的撞击力,反映在被撞分子的受力方面,即分子间所具备的斥力势能增大了,而动能减少了,总的能量不变。

完成这种能量转换的顺序是水分子逃逸-其它分子间距变小-单位体积内总能量增加-其它分子间的距离缩小到分子运动速度还没有达到最高速,依然在加速阶段-分子运动速度变慢-分子被撞击的频率增加-分子间的斥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少-完成能量存在形式的转换。

以上的物理过程对本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它奠定了人体热力学形变的基础。

这种贮存能量方式变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水分子大量逃逸的关键物理现象是振荡。

在这个物理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身体组织的局部也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从开始的温度增高、体积稍大、压强增大、僵硬、脉动性变差,突变成温度不高、体积挛缩、僵硬、密度高,这种变化对身体的危害有时是非常大的。这种物理过程引发的形态变化,一旦固定下来,并不容易改变。

引发这种形态变化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人体摄入的热量过大,较大程度的超过了生理需要。还有一种是情绪间接引发形变,这一点会专门探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