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找上宝宝,如何轻松应对?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孩子嘴里怎么有白色点点?

很多家长在宝宝嘴里看到白色斑块,擦也擦不掉,就很慌!立马把照片发到育儿群,大家纷纷来答疑:
“这是口疮吧?可能是妈妈的奶水太湿热了!”
“我听说这是脚癣传染过去的?”
笔者(颜志玲医生)作为儿童齿科医生,一看到这些不正确的回复后就急。

并不少见的“鹅口疮”

鹅口疮,又叫 “口咽假丝酵母菌病”,最常见的是由“白色假丝酵母菌(也叫做'白色念珠菌’)”感染导致的。
它往往长在宝宝口腔的唇、颊、舌等部位的黏膜表面,表现为不规则的白色斑块。和奶渍不同,这种白斑很难擦掉,如果用力擦去白斑,会看到下方红色、破损的黏膜。
大多数患有鹅口疮的宝宝都没有其他症状,但有一些宝宝可能因为喂养的时候接触到白斑部位不舒服而哭闹,影响饮食。

为什么宝宝会患鹅口疮?

我们在接诊鹅口疮宝宝的时候,常常被问到3类问题:
①平时家人很注意卫生,宝宝口腔不应该会接触到真菌呀?(不是这么一回事)
②宝宝得了鹅口疮是不是说明免疫功能弱?(也不能这么判断)
③听说“脚藓”也是真菌感染,是不是因为家人有“脚藓”才连累了宝宝?(并不是的)
其实“白色念珠菌”这种真菌原本就存在于我们的口腔,是口腔正常微生物群的一种。
约60%的健康人群口腔中可检出白色念珠菌。家里再干净,宝宝的口腔里也有可能驻扎着真菌。
虽然免疫功能弱的孩子更容易发生真菌感染,但是一些免疫功能正常的健康婴儿也可以得鹅口疮。因此,鹅口疮并不等同于免疫功能弱。
导致“脚藓”的皮肤癣菌,通常是毛藓菌等导致的,和导致“鹅口疮”的白色念珠菌,完全不是一种真菌。宝宝的鹅口疮可不是被脚藓传染的。
不过,母亲阴道或皮肤上的“假丝酵母菌感染”,却是宝宝患鹅口疮的危险因素。

得了鹅口疮该怎么治疗?

绝大多数情况下,健康的足月儿和没有免疫缺陷的孩子,发生患了鹅口疮,局部抗真菌治疗就可以治愈。如果是顽固性、反复复发、全身广泛感染的孩子,医生会建议评估真菌的种类和孩子的免疫情况。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鹅口疮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首先,宝宝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可面诊:
①儿童口腔科(只不过大家更习惯称我们为“儿童齿科”)
②皮肤科
③儿科
医生观察白斑的特点,就能诊断是否为鹅口疮。 至于治疗方案,则根据宝宝的年龄、感染类型、危险程度会有所不同。
我在门诊看到的接受治疗但效果不好,或者反复复发的宝宝,往往是用药的剂量远远低于规范的治疗剂量。
以下治疗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并且如果治疗效果欠佳,需要再次就诊进行评估。
各年龄段的治疗:
① 1月以内的新生儿
健康足月儿可采用局部抗真菌药物,首选制霉菌素,医生会建议配制为10万U/mL的混悬液给宝宝口服,每侧颊部各使用0.5毫升(含5万U制霉菌素),每天使用4次。
通常用药几天白斑就消失了,这时再坚持使用2~3天,以免白斑又再次出现,通常需要连用5~10天,不超过14天。
②1月~12月的婴儿

对于免疫状态正常的宝宝,也首选制霉菌素混悬液,每侧颊部各使用1毫升(含10万U制霉菌素),每天4次。制霉菌素混悬液可以喷到口腔,或者用纱布、棉签涂抹。
鹅口疮通常在2周内消退,治疗需要持续到消退后2~3天。
③大于1岁的孩子
如果孩子近期没有使用抗生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容易导致鹅口疮的情况,医生可能会评估孩子的免疫状态。如果鹅口疮的程度较重(鹅口疮面积占整个口腔面积的50%以上),首选口服氟康唑治疗,而不是首选涂抹制霉菌素了。
如果是免疫功能正常的孩子,轻度的鹅口疮仍然可以局部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每次4~6毫升(含40~60万U制霉菌素),一天4次,治疗7~14天。能够漱口的孩子先用药液含漱,尽可能长时间含在嘴里,然后再吞下。
④预防再次感染
在整个用药的过程中,需要同时预防环境中的白色念珠菌再次进入宝宝的口腔。
例如:重复使用的奶瓶奶头和安抚奶嘴需要在每次用过后煮沸消毒;喜欢吮吸手指和啃咬玩具的宝宝,也需要注意手卫生,家人要定期清洗玩具。
另外,还有一个常见问题:母乳喂养的宝宝患了鹅口疮,母亲需要接受治疗吗?
只有医生考虑妈妈有乳房皮肤假丝酵母菌感染时,才需要妈妈也进行治疗。例如:妈妈有乳房疼痛、乳头皮肤改变、曾经有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或检查发现假丝酵母菌阳性等。
具体的用药方式和药物选择,和宝宝的鹅口疮治疗就不太一样了。如果是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母乳喂养前还需要使用油剂(如橄榄油或椰子油)去除可见的残留药物,而不使用肥皂和水(避免刺激乳头)。

如何区分鹅口疮和舌苔、上皮珠
或其他正常的口腔黏膜结构?
有些家长十分细心,发现孩子的口腔黏膜有白点,舌背有白色的舌苔,或者上腭和牙槽部位的黏膜颜色偏白,便会担心孩子是不是患了鹅口疮。
这种观察能力十分值得表扬,我们来看看这些“神似”的表现是咋回事?
可能是“上皮珠”,俗称“马牙”
具体表现为宝宝牙槽黏膜、上腭黏膜等部位,出现的单个或多颗散在的白点,摸起来比较硬,也很光滑。
这些上皮珠是牙龈和上腭黏膜上的角质珠,是牙齿发育过程中残留下来的角化物。这是正常的生理结构,不是疾病,也不需要干预。
上皮珠可以自然脱落,但家长不能挑它们,外力去除上皮珠反而会引起黏膜破损,甚至感染。
舌苔
小宝宝吃奶次数多,舌背黏膜正常脱落的上皮细胞“混合”奶,就形成了舌苔。我们可以这么区分:
  • 舌苔位于“舌背正中偏舌根”的部位;
  • 鹅口疮可以出现在“舌尖”、“唇”、“颊”的黏膜上。
宝宝如果有很厚的白色舌苔,可以用蘸温水的纱布或儿童专用的舌苔清理工具,轻轻擦拭。
可能是颜色偏白的正常口腔黏膜
还有的宝宝口腔中,上腭腭穹隆及后牙部位牙槽嵴处的黏膜比较薄,颜色看起来偏白,两侧对称,表面光滑,并没有白色斑块或白膜。这是正常的口腔黏膜,也不是鹅口疮。

小结

如果在宝宝口腔的唇、颊、舌等部位的黏膜表面,发现形状不规则的、轻轻擦拭擦不去的白色斑块,有可能是鹅口疮,需要医生面诊诊断。
绝大多数情况下,健康的足月儿和没有免疫缺陷的孩子,发生患了鹅口疮,局部抗真菌治疗就可以治愈。治疗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
参考文献:
1.儿童假丝酵母菌感染,up to date
2.儿童假丝酵母菌菌血症和侵袭性假丝酵母菌病的治疗, up to date
3.新生儿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 up to date
4.新生儿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up to date
5.母乳喂养和断奶的常见问题, up to date

本文首发: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

本文作者:卓正颜志玲、钟乐

责任编辑:CiC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