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中国
01
今天是2021年的6月7日,是今年高考的第一天。
希望那些辛苦三年的孩子们考试顺利。
希望盼望孩子有出息的父母们美梦成真。
作为曾经的前语文老师,我倒是想起来一件旧事:
我当年当老师的时候,第一次带高三毕业班,我当时搞了个类似“时文选读”或者叫“范文选读”的东西,就是定期(比如每个周)挑选一些觉得有价值的文章,油印出来(那时候还都是油印,不像现在条件好,很多自己家里都有打印机),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扩大知识面,也算是范文。换个说法,就是补充营养。天天做题,不知道世事,怎么可能写好文章。
有些特别好的文章,我会专门在课堂上分析,文章为什么好,怎么起承转合,怎么破题、承题的。
说白了,就是遇到同样的材料,同样的题目,或者类似的题目,应该怎么写。
应该是在高考前一个月的时候,我油印了一篇应该是当时《中学生阅读》上的一篇选自《人民日报》的文章,叫《近墨者黑》的文章,发给全年级每一个同学,我又在我任教的两个班专门分析了这篇文章,还特别分析了如果题目是《近墨者未必黑》(逆向思维)应该怎么写。
这是背景。
当时高考是7月的7、8、9三天,第一天第一场考语文。
作文题赫然就是《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两个题目任选一个角度写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考试一结束,有学生冲过来找我,说老师,你太厉害了,押准作文题了。
我当时很谦虚,说什么押准了题目,瞎猫碰见死老鼠罢了。因为确实是碰巧了,没有,也不敢有押题的想法。
但也有个学生说,我怎么不记得老师分析过这个作文题!
前几天,他们这个班的学生商量毕业多少周年聚会,还有人说这个事情。
这个事情作为我教师职业生涯里的一件很光彩的事情,我一直记得,觉得很牛逼。
但这件事也给我启发——那就是孔子的门徒三千,只有七十二贤,说明了什么,说明老师好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要好。
否则,三千门徒里,何以只有七十二贤呢?
再说句唯心的话,长胳膊拉不住短命鬼,有些时候,你得信命。
同样是老师发了一篇范文,同样是老师在课堂上做了分析,有的学生入了心,有的学生如风过耳,有的学生则根本就不记得老师讲了这个范文。
你怎么解释?
信命吧。
所以,每当看到有家长为了所谓名校、学区房的事情争论不休,我就想冷笑。
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三六九等,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左中右。
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有了学区房,就能上北大清华,还有没有天理啊!你让乡下的土猪怎么活?乡下的土猪之所以愤怒,就是因为他们也想拱白菜。
天润万物,深山出俊鸟,这才是天。
问题的关键是,很多做父母的不这样想,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上大学,上好大学,于是穿了旗袍去送孩子参加高考。
唉,你愿意这样想,就这样想吧,挺好的。也是世界上的一道美丽风景。
02
我做老师的最大感受就是,虽然我经常鼓励孩子们要勤奋,但我始终在内心里承认一个事实,就是人啊,天赋、机遇、命运,是有差异的。
换句话说,有的孩子,就是聪明,有的孩子,你即便是再勤奋,再努力,你也赶不上人家的聪明。就跟前几天大家都在讨论的数学大神韦东奕一样。
当然,绝大部分人,智商都差不多,这个时候,勤能补拙,就有意义了。
同样智力水准的情况下,勤奋的人肯定会更容易成功。
我的意思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一般的人,所以,如果你不是天赋聪明,那你就天赋勤勉吧!
但你不要有过高的奢望了。过高的奢望,会让你的孩子很苦,你也很苦。
当然,拼爹是另外一回事儿。
03
昨天的知乎上,有个热门话题:
能预测一下 2021 年的高考语文作文吗?
有个叫语文李寨主的,贴出来自己的预测:
2021年高考作文独家押题(全套汇总,共40个主题,含精品范文,考前必看)
这位老师分析,今年最热的是,所以,他押百年巨变。
又押少年中国。
又押国货国潮崛起(意思是内循环)。
又押《数字中国》,扣数字化浪潮。
确实是跟风走。
我倒是觉得,前几天大领导们开会,强调对外宣传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外媒因此用了“lovable”这个词。
如果落题到“可爱的中国”的角度,学习交朋友和影响他人,可能更有趣。
毕竟,前一阵子的狼嚎声音太大太刺耳,对我们的形象确实不利。
不过,这个角度有点时间的问题,估计试卷早就定下了,毕竟还有印刷和封存分配的时间。
以上都是瞎猜测。
网上也有一些调侃的段子。比如下面这个:
高考作文预测:
山东:
我省曹县意外出圈,成为了网红县,曹丹丹是从曹县走出去的大学生,她即将哈佛大学博士毕业了,父母让她考曹县群艺馆的公务员,毕竟编制最重要,而她则想趁着家乡网红县的东风回来创业,做汉服,做棺材,自己也要当网红。于是双方冲突激烈。你认为年轻人应该考编制还是应该创业?请谈谈你的看法。
浙江:
杭州野生动物园三只豹子出逃,目前已经追回两只,还有一只不知所踪,请你以这第三只豹子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写一篇文章,写写出逃日子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04
前两天看人在微博上贴了这样一段话:
老师说过,不会做的题先跳过,有舍才有得。
老师说过 ,数学最后一道选择题实在不懂就选C。
老师说过, 你们是我教过最差的一届学生。
老师说过 ,珍惜你现在的友谊, 这可能是你人生中最纯洁的关系。
老师说过 ,我们再讲最后一道题就下课。
老师说过, 卷面不要留白, 不然想给分都给不了。
老师说过 ,再加把劲 ,高考完就解放了。
老师说过 ,不要早恋 ,没有好结局。
老师说过, 整栋楼, 就数你们班最吵。
老师说过 ,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你不学, 我工资也不会少一分。
老师说过, 毕业后你们远走高飞 ,我原路返回 ,去教新高一。
老师说过 ,三年真的很短暂 。以后你们就懂了。
我想了想,这些话,当年似乎我都说过。
只是我没说过所谓的我原路返回,去教新高一,我当了教育的逃兵。
05
下面的话,也是在微博上看来的:
我觉得人生是没有捷径的,但是有方法能让一个人少走弯路,那就是充分了解自己想要什么,能做什么。
马上再过几天就要高考了,但在我看来,高考并不能算做高中生涯的结束,选好专业才是,专业的选择才是高考的最后大题。
前段时间看到黄磊老师的一个采访,有这么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人一辈子一定要学会两件事,第一要研究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第二研究自己喜欢什么但是不能做什么。」
这段话我记了很久,我喜欢玩游戏,我喜欢看一些文学典故,我还喜欢出去旅游,但我知道我没办法靠这个吃饭,我没办法把我的兴趣爱好当作我的工作。
为什么有些同龄人明明和我们出发在同一条起跑线,可他们却在几年内远超同龄人?
在我看来他们就是有思考和自省的能力,不断总结自己,反思自己,什么是我可以做的,什么是我擅长的,什么又是我做不来的。
人不能光想着自己要去做什么大事,也要想想自己什么事情是做不了的。
除了医生这一类特殊专业以外,其实很多人在毕业后都会选择和自己专业不相关的工作,这就在无形之中比别人多走了很多弯路。
而有的人目标很明确,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以后该干什么,但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走一步看一步,毕竟真的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这么幸运,去为自己热爱的东西工作。
我每周都会留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思考和总结自己,看看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心境和之前有没有什么变化,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自己想要做什么,我该做哪些准备去完成我的目标。
我喜欢这种看到自己慢慢进步的状态,因为有太多事情是不受我们掌控的了,我能做的就这么些,如果再不坚持,恐怕我就再也没有实现理想的机会了。
人能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自己,太难得了。
06
一个人需要经过很多年才逐渐成为他自己,才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和独特的天赋,才能完善他对世界的辨别力,才能扩展和深化他的嗜好,才能学会忍受生活中的失望,才能渐渐成为一个老练的人——他带着尊严和崇高的品德,摆脱身上的野性,最终成为大自然中独一无二的生灵。他不再受任何事物的驱使,不再受无意识的摆布,不再模仿任何人。但是接下来,悲剧发生了……在忍受了六十载令人不可思议的痛苦之后,在经过六十年的努力之后,他已经成为一个如此完美的人,以至于只有死亡才适合他。——欧内斯特·贝克尔
生活中我们都想向高手看齐,找到认知层次比自己高的人来向他们学习,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如何找到认知层次更好的人呢?
很简单有效的一个方法,当你与一个人交谈或者共事的时候,你由衷地觉得他知识渊博、睿智果断,那么这个人的认知层次就在你之上。
读书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