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堂诗词课023 写诗的人——纪律委员刘禹锡
五堂
诗词课
(诗篇)
第二十三章 写诗的人——纪律委员刘禹锡
大家可能会发现,我们的不少诗人都很清高,一言不合就归隐,动不动就搬到山里去赏花种菜了。因为他们总是觉得官场太丑陋,世界太险恶,还是躲起来比较安全。可有些诗人不一样,他不但关心政治,还特别能战斗,特别敢战斗,哪怕在官场里拼得遍体鳞伤也永不言退。端的是条汉子!今天要说的刘禹锡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位,正因为他特别敢和腐败丑恶现象做斗争,所以我们的诗人班里选他做纪律委员。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刘禹锡生于河南洛阳,人生起步伊始,他就是一个标准的人生赢家。刘禹锡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天赋异禀,诸子百家、诗词歌赋无一不通。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刘禹锡顺顺当当地考上了进士,过了两年,又顺顺当当地做了官。贞元十八年(802),三十岁的刘禹锡已官至监察御史,人生之路走得异常平坦。三年后,唐德宗去世了,唐顺宗李诵继位。李诵即位之初富有雄心壮志,一心希望结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局面,他重用了一批革新派成员,对朝政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刘禹锡就是革新派中的一员。
对于刘禹锡来说,后来发生的故事就一点也不乐观了。唐顺宗不但没把别人的权力革掉,反而遭到了守旧势力的反扑,把自己的皇位给弄没了。宦官们拥立太子李纯即位,李诵瞬间变成了下岗人员——太上皇。刘禹锡自然也没好果子吃,被贬到边远地区做了个州司马。十年之后,刘禹锡才重新得到了一个回京的机会。
吃尽苦头的刘禹锡并没有改变嫉恶如仇的性格,眼见着那些奴颜婢膝之徒掌握朝政,他心里非常不屑,忍不住写诗讽刺了一下。这一写不要紧,一夜回到解放前,他又被人踢到了外地,先是广东连州,接着四川夔州,最后又到和州(安徽和县),几乎转悠遍了大半个中国。在和州的时候,地方官还故意为难他,把他安排到远离市区的一处住所,那里面朝大江,一片荒凉。刘禹锡吃了哑巴亏,但嘴上依旧不服输,在家门口贴了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独立江景房,也挺好。地方官鼻子都被气歪了,看整不死你!马上给刘禹锡安排搬迁,把他换到了一个更偏僻的地方,连住宅面积都缩水了一半。刘禹锡依然倔强地住下了。一瞅,房前有条小河,河边柳树青青,也不错,继续挂对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地方官恼羞成怒,干脆又替他搬家了,这回换成了城中一个破败不堪的小屋,没想到,刘禹锡的创作热情反而更大了,大笔一挥,成就了千古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转眼又是十多年过去,大和二年(828),刘禹锡终于回京了,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现在已经成了年近六十的老人,然而,刘禹锡的心并没有老去,眼见朝廷上依然充斥着那些无德无才的权贵,他又笔痒了,接着上回的讽刺诗,写了个续篇,还不无嘲弄地高呼“前度刘郎今又来”。不用说,他又被外放了,又是整整八年。直到开成元年(836),刘禹锡才被调回洛阳,并于五年后病逝于洛阳。
刘禹锡这一辈子,确实如钢铁战士般的存在,遇到不平之事从不低头,面对威胁,从不屈服,哪怕失去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和安逸生活,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信念。为此,今天我们特选了一首最能反映他不屈斗争精神的诗,《秋词》:
秋
词
唐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在诗人的笔下,秋天往往都是萧瑟、肃杀的景象,那是容易令人产生悲伤气氛的季节。宋玉就曾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宋代词人吴文英也说过,“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但是倔强的刘禹锡不服输,在他眼里,秋天并不一定要带上悲情色彩,反而是可以激情昂扬的。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告诉我们,“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感到悲情,感到寂寞空虚,我却要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寂寥”是寂寞、空虚、萧条的意思,“春朝”是春意盎然的景象。在刘禹锡的眼里,秋天并没有“寂寥”,它要比“春朝”更吸引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原来,诗人看到了秋日晴空万里,一只白鹤从地面飞起,直冲云霄,凌云而上。这是一幅多么充满豪情的画面,鹤飞上了天空,刘禹锡的诗情也一同飞到了云端。神游天外,物我两忘,谁还在意那些烦心的事情呢。读到这样的诗,我相信,我们也会被刘禹锡的乐观精神所感染,将愁绪一扫而光。其实,我们细想一下,诗里的秋景不正是和州的那间陋室?这只冲天的飞鹤不正是刚强不屈的刘禹锡?
知识链接
刘禹锡也是诗人中的多面手,下面两首诗分别属于哪种类型呢?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小编微信丨nbhanlin 简书 丨野狐狸 新浪微博丨野狐狸 头条号丨野狐狸 《五堂诗词课》已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
野狐狸 五堂诗词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