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著名汤方
1、小青龙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
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临床应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3、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能;峻下热结。
主治: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本方治症是因实热与燥屎壅结于里所致。本方主证前入归纳为“痞、满、燥、实”四字。“痞”是自觉脘有闷塞压重感;“满”是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肠中粪便,既燥且坚按之坚硬;“实”是指肠胃有燥粪与热邪互结,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秽而腹胀满不减。
临床应用:
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以“痞”、“满”、“燥”、“实”及脉实等。
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气汤。主治与大承气汤略同,但证情较轻,便虽硬,秘结尚不如大承气汤之坚实
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调胃承气汤。治阳明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坚结、苔黄燥、脉滑数者。
注意事项:
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4、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桂枝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健脾化气。
主治: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临床运用:
(1)本方化气利水,健脾祛湿,为治水湿内停、小便不利而致水泻、泄泻等证的常用方。加减变化后,可治多种病证,如湿伤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湿困脾,脘腹胀痛泄泻,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汤(本方与平胃散合方);若水肿较甚,可酌加桑白皮、陈皮、大腹皮等化气利水药,以增加利尿消肿的功效;如治湿郁黄疸,小便不利,偏于湿重者,可用茵陈五苓散(本方加茵陈)。现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肠炎的水泄、胃无力或幽门梗阻的振水音等属水湿内停者。据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较其中各单味药均强,服用后能使尿量明显增加,并有排钠及增加肾血流量的作用。
(2)《伤寒论》中本方原治太阳经证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证,致膀胱气化不利而成蓄水证。证见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5、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12克白芍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亦可将上药共为散,每次6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3次。
功用:疏肝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三药配合,补肝体而助肝用,共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和中,为方中辅药;佐薄荷、生姜助本方疏散条达之力;炙甘草调和诸药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弱得健,则诸症自愈。
临床应用:
1.本方常用于辩证属肝郁血虚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病症。
2.本方治证见虚热征象明显时,加用丹皮、炒栀子,名为丹栀逍遥散。
3.治疗肝郁血虚之痛经,加用生地黄或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
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9克生地黄9克桃仁12 红花9克 枳壳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血行不畅所致的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心悸失眠、入暮渐热。舌质暗红、有瘀斑或瘀点,脉涩或弦紧。
方解:方中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为主药;当归、赤芍养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脉并引血下行,3药助主药以活血祛瘀为辅药;生地黄配当归养血和血,使祛瘀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桔梗宽胸中之气滞,治疗气滞兼证,并使气行血亦行,共为方中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诸症之愈。
临床应用:
1.以胸痛、舌暗红、脉涩或弦紧为辩证要点。
2.血瘀经闭、痛经,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泽兰等;胁下痞块属血瘀者,本方加郁金、丹参等;兼有气虚见症加党参。
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15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当归6克陈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功效:调补脾胃、益气升阳。
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胃气虚及气陷。症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脉虚或身热有汗、渴喜热饮、或脱肛、子宫脱垂、久痢、久 疟等证.
方解: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辅药;脾胃为气血营卫生化之源;脾虚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芪、参升阳陷;气虚则血虚,故用当归补血和营,均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凑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强健脾胃之功。
临床应用:
1.素体气虚,易患感冒,或气虚外感发热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疗。
2.本方亦可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眼睑下垂等证。若加入积壳或积实可使内脏平滑肌收缩有力,肌张力增强,效果更好。
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见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少气懒言,自汗体倦,动则气促,舌淡脉虚等,亦可加减使用。
8、归脾汤《济生方》
组成:白术9克茯神10克黄芪12克龙眼肉10克酸枣仁10克党参12克炙甘草5克克当归10克远志10克木香10克。
用法:加生姜6克大枣3枚水煎服。
功效:健脾养心,益气补血。
主治:
1.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体倦、面色萎黄、舌色淡白、脉弱。
2.脾虚不摄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证。
方解:方中四君子汤补气健脾,使脾胃强健、则气血自出、气能统血为主药;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使气固血充,为辅药;龙眼肉,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健脾、补血养心之效。
临床应用:
1.用于心脾两虚的心悸、失眠;对于脾虚血少的血证,可加入阿胶、首乌、鹿角霜等补血、止血药同用。
2.月经后期,色淡量少,或停经再生,淋沥不断,以及月经过多,伴有头晕、心悸、体倦等心脾两虚见症,可用本方治疗。
3.可用于久病体虚遗精、盗汗、自汗、脏躁等证。
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熟地黄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药120克泽泻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用法:研未,炼蜜为丸或作汤剂煎服。
功效:滋补肝肾。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或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消渴、虚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解:方中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药补脾固精,山萸肉养肝涩精,称为三补。又用泽泻清泻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丹皮清泄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共为经使药,谓之三泻。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补大于泻,共凑滋补肝肾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为补阴之代表方,加黄柏、知母,名知柏地黄丸,其滋阴降火之力更大,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热、盗汗等证;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黄丸,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视物不清及眼睛涩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气丸,用于肾虚气喘、呃逆等症;若加麦冬、五味子,名麦味地黄丸,用于肺肾阴虚,咳嗽吐血,潮热盗汗等症。
2.本方对于神经衰弱、肺结核、糖尿病、甲状机能亢进、肾结核、高血压,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均可加减使用。
3.本方加入当归、柴胡、五味子等治疗球后视神经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有一定疗效。
10、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陈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姜3克大枣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方解: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
临床应用:
1、本方治证为湿痰微有化热之象。以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滑或略数者为证治要点。
2、若心内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癫痫抽搐,可加胆南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3、适用于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美尼尔综合征、妊娠呕吐等属痰热内扰与胆胃不和者。
11、茵陈蒿汤
茵陈30g,栀子、生大黄各10g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
1.高血压病(痰浊内阻,化热上扰型)治宜清热化痰。
以本方加减:茵陈40g,山栀子、蒲公英各15g,大黄9g为主治方。
2.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湿热熏蒸,胆汁外溢型)治宜清热利湿退黄。以本方加减:生麦芽、慧苡仁各12g,茵陈6g,制大黄、山栀子、甘草各3g为主治方。
3.病毒性肝炎(湿热发黄型)治宜清热化湿解毒。
以本方加虎杖、土茯苓、草河车各15g,柴胡12g,黄柏10g为主治方。
若发热、无汗者,加佩兰10g,薄荷6g。衄血、赤缕及舌红绛者,加白茅根30g,生地15g,丹皮10g。头身困重、口粘、大便粘滞秽臭者,去大黄、栀子、黄芩,加猪茯苓各15g,薏苡仁、藿香、厚朴、半夏各10g。
4.急性胰腺炎(肝胆湿热型)治宜清化湿热,佐以通腑。
以本方合大承气汤[川厚朴、枳实、芒硝(冲)各10g],加红藤、败酱草各30g,柴胡、木香各10g为主治方。
若腹痛固定不移,有血瘀症状者,加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各15g),赤芍12g,桃仁10g。腹痛吐蛔虫者,加乌梅丸10g(包煎)。大便秘结,脘腹痞满甚者。用大承气汤液灌肠以泄热通便。
5.原发性肝癌(肝胆湿热型)治宜清热利胆,泻火解毒。
以本方加白英30g,金钱草20g,丹参、厚朴、龙葵、半边莲各12g,蛇毒15g,蒲公英10g为主治方。
若恶心,呕吐者,加竹茹、半夏各12g。腹水者,加车前子(包煎)、泽泻、猪苓各12g。
6.药物性肝病(毒炽肝胆,热迫心营型)治宜清热解毒,凉营安神。
以本方合犀角地黄汤[水牛角片(先煎)20g,生地黄15g,丹皮、赤芍各10g],加虎杖15g,黄芩、车前子(包)各10g,绿豆30g为主治方。
若黄疸色鲜者,加大茵陈用量。类衄、齿衄者,加白茅根、侧柏叶。恶心呕吐者,加竹茹、陈皮。胁痛,腹胀者,加川楝子、枳壳。大便秘结者,加玄明粉(冲)。小便短少者,加赤小豆、玉米须。神识不清者,应中西结合治疗。
7.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湿热瘀阻,瘟毒发黄型)治宜清热化湿,疏肝利胆。
以本方合龙胆泻肝汤加减:茵陈20g,青蒿、黄芩、山栀子、柴胡、川芎、郁金、蒲公英、车前子(包)各10g,龙胆草5g为主治方。
若舌苔厚膩者,加甘露消毒丹。肝脾肿大者,加鳖甲、丹参。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姜竹茹。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8.新生儿黄疸(湿热郁蒸,肝胆失疏型)治宜清热、利湿、退黄。
以本方加金钱草、泽泻、郁金、车前子(包)、黄芩各6g为主治方。
若热重者,加虎杖、龙胆草。湿重者,加猪苓、滑石。呕吐者,加竹茹、半夏。腹胀者,加枳实、厚朴。大便溏薄者,生大黄改为制大黄。
9.化脓性胆囊炎或总胆管结石症(肝胆湿热型)治宜清热利湿,通腑排石。
以本方合大柴胡汤(柴胡15g,黄芩12g,半夏9g)加木通9g,郁金12g,车前子15g为主治方。
【随证加减】
1.阳黄热偏胜加金钱草、虎杖、板蓝根。湿偏胜:加猪苓、茯苓、泽泻、木通、车前子。
2.阴黄去大黄,加干姜、附子。
3.肝肿大加郁金、当归、丹参、茯苓、泽泻。
4.肝郁气滞加柴胡、川楝子、香附、佛手。
5.胆结石加金钱草、芒硝、木香、白芍、枳壳、郁金、虎杖。
6.急性传染性肝炎加板蓝根、龙胆草、鸡骨草、车前子。
7.锑剂引起之中毒性肝炎合泻心汤、小柴胡汤。
8.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加柴胡、黄芩以和解退热。
9.黄疸甚者加田基黄、泽泻、车前子(包煎)以利湿退黄。
10.胁痛腹胀加郁金、川楝子以疏肝理气止痛。
11.大便秘结重用大黄,并加枳实以泻热通便。
12.胆汁性肝硬化加茯苓、党参、白术、甘草。
【化裁变通】
1.茵陈四逆汤(《玉机微义》)
本方加附子、干姜、甘草、去栀子、大黄组成。功能温阳退黄。主治阴黄色晦,手足逆冷、脉沉微细者。
2.茵陈四苓汤(《济生方》)
本方去栀子、大黄,加白术、猪苓、赤茯苓、泽泻组成。功能清热利水。主治黄疸,大便溏薄,小便深黄。
3.茵陈术附汤(《医学心悟》)
本方去栀子、大黄,加炙甘草、白术、附子、甘草、干姜、肉桂组成。功能温阳化湿。主治寒湿阻滞,发为阴黄,身目熏黄,身冷不渴,小便自利,脉沉细。4.栀子大黄汤本方去茵陈,加枳实、豆豉各9g组成。治酒黄疸,心中懊恼或疼痛烦热,小便不利。
5.大黄硝石汤
本方去茵陈,加黄柏、硝石(后下)各12g组成。治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
【注意事项】
本方药性寒凉。阴黄或湿重于热,或寒湿明显者,不宜使用。
12、柴胡桂枝干姜汤
【组成】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瓜蒌根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熬) 甘草6克(炙)
(柴胡9克,桂枝9克,黄芩9克,干姜6克,煅牡蛎6克,甘草6克,天花粉12克)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神经官能症,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13、桂枝汤
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切)各 9g,甘草(炙)6g。
本方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临床应用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为辨证要点
附方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去皮)6g,芍药6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枣(劈)3枚,葛根12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功用:解肌发表,升津舒经。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桂枝汤证兼项背强而不舒者。
附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桂枝(去皮)9g,芍药9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枣(劈)3枚,厚朴(炙 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附方 桂枝加桂汤
组成:桂枝(去皮)15g,芍药9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枣(擘)3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主治:心阳虚弱,寒水凌心之奔豚。太阳病,误用温针或因发汗过多而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起卧不安,有发作性者。
附方 桂枝加芍药汤
组成:桂枝(去皮)9g,芍药18g,生姜(切)9g,甘草(炙)6g,大枣(劈)3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主治:太阳病误下伤中,土虚木乘之腹痛。
14、四逆散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各6g。
主治
1.阳郁厥逆证。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2.肝脾气郁证。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加减化裁
若咳者,加五味子、干姜以温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以温心阳;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者,加炮附子以散里寒;泄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通阳散结;气郁甚者,加香附、郁金以理气解郁;有热者,加栀子以清内热。
15、旋覆花汤
【方剂组成】旋覆花10克,葱14茎,新绛少许。
治疗右胁胀痛,舌质暗,苔薄白,脉来细弦。
旋覆花汤加味。旋覆花10g(包煎),茜草12g,青葱管10g,合欢皮12g,柏子仁10g,丝瓜络20g,当归10g,紫降香10g,红花10g。服药3剂,疼痛不发。
16、甘露饮
生熟地、天冬、麦冬、石斛、黄芩、炙甘草、枳壳、茵陈、枇杷叶各9g。
本方适用于治疗牙龈脓肿、口腔溃疡、糖尿病、咯血、吐血、衄血等病证。而必须症见牙龈肿痛,口舌生疮,二便秘结,舌红脉数者之病人。
17、茵陈五苓散
【药物组成】茵陈4g,白术9g,赤茯苓9g,猪苓9g,桂枝6g,泽泻15g。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前列腺炎或肥大属肝气郁滞小便不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