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班主任的先行后知干预
先要说说“知”“行”二字的由来。最初是由陶行知改名的故事记在心里的。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1912年,他另取“陶知行”为名,次年将之用作笔名。1917年留美归国后,他正式改名为“知行”。1927年,他又想改名为“行知”。1934年7月16日,他发表《行知行》,终于公开宣布将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从“知行”到“行知”再到“行知行”,他的名字的每一次变化,实质上是他教育哲学思想一次又一次发生质的飞跃的表现:从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发展到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发展到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他易名的过程,实际上是他不断追求真理、实践真理的过程。
然后就想起了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意思自然是说的做学问。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
今天想把先贤的理论用到我的班级管理心得上来。
最近,在班上一个“德” “学”双困的学生的影响下,男寝十余人掺和了深夜串寝打扑克吸烟事件,并波及到了同楼层的邻班。自控力之弱,胆量之大,影响之恶劣,实在超出闻风调查出真相的我对他们的了解。事情了然于胸之后,已没有了当年的气盛,竟是非常冷静,得以权衡处理方式。要按我一贯的作法,凭良心,也明哲保身,我将会极尽说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乐观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反思,认识到自己之错及错误的严重性,并提出改正措施。无非是检讨啊保证啊,在行动上自律啊家长老师同学监督约束啊……这是先知后行的作法。或曰苦口婆心法。是让学生明白何以为何以不能为,然后在行动上落实。
不能说这种作法没有成效。它对那些因为认知上有所偏差而犯错的学生,或者偶尔犯迷糊的学生,或者自尊自律较强的学生是起作用的。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那些“知法犯法”的案例也绝不少见。他们把老师的苦口婆心当无能,也并不“领情”而幡然悔悟,转身照样我行我素。按照我十余年来当班主任和学生“斗法”的经验教训,先行后知,在行中知,知后再行也未尝不是有力的教育干预。
如上例,我先采取的惩罚加心罚,陪他们一道在阳光下扯扯草坪外的杂草,适当感受父母顶着烈日劳作的辛苦。在这一过程中,说说父母的期望,得知违纪事件的心情……十余学生,几乎都汗泪交杂,一脸沉重了。接下来要求他们写真实深刻的反思,不计长短,能看到诚心的剖析和悔悟方可过关。对于两个“罪魁祸首”和两个有前帐未清算的学生,打电话通知家长来校了解情况配合教育。欣慰的是家长态度很积极,声色俱厉中不失关爱和引导,声泪俱下时不失原则和要求,让学生更受触动。并借班团课在班级开展“班兴我荣,班衰我耻”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讨论,强化班级荣誉感和一言一行小的问题招致大祸患的警示教育。最后要求违纪学生自定严惩自己和挽回班级形象的方案。
当然,“惩罚”是一定要有异于“体罚”的,只有通过可操作亦有分寸的“行”才能强制去遵循“知”,然后自觉在“行”中矫正,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