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常用腧穴——血海
【穴名释义】
“血”,血液;“海”,海洋。中医学认为脾主统血,该穴是脾血归聚的地方,如海洋一样深广,故称血海,属足太阴脾经。
【定位取法】
屈膝,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约90度,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食、中、无名及小指向上伸直,拇指约成45度角斜置,在大腿内上方,拇指尖下取穴。对侧取法仿此。应注意与足阳明经之梁丘穴区别。
【穴性特点】
血海穴为治疗血症的要穴,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本穴又名百虫窠,能活血祛风,善驱虫祛风止痒。
【主治概要】
1.血海穴的功能与脾脏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足太阴脾经为多血之经,刺灸血海能益气统血、养血行血。因此,各种原因导致的瘀血痹阻、血热妄行、阴血不足、新血不生等诸种血证都可取血海穴治疗。
2.“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选用血海穴可活血祛风止痒,善治荨麻疹、股癣等皮肤瘙痒症。
3.脾喜燥恶湿,脾虚易感外湿,脾失健运不能化湿,则湿邪下注,易生湿疹、疔疮,取血海可健脾祛湿、解毒止痒。
4.本穴位于膝内侧面,局部取穴意在行气活血、通经止痛,临床常用于治疗膝关节炎、中风偏瘫等膝关节活动不利者。
5.有研究提示针刺血海穴对血液的高凝聚状态和毛细血管的形态及血流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调节血管活性因子的释放,说明针刺血海穴确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临床应用举例】
1.荨麻疹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以风团、瘙痒为表现的慢性皮肤病,有关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中医学称之为“风疹”、“隐疹”。一般认为主要由变态反应所致,部分也可由非变态反应所致,但临床上大多数患者难以找到明确的过敏原。“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的膝部腧穴,足太阴脾经又为多血之经,针刺该穴可起到益脾摄血和祛风养血之功,是治疗各类皮肤瘙痒的要穴。
(1)腧穴自血疗法:在患者肘静脉处抽取2毫升静脉血,注入血海穴,隔日交替施治1次, 6次为1疗程。
(2)穴位注射法:患者取仰卧屈膝位,选用双侧血海穴,常规消毒,以持笔式持注射器快速刺入皮下后慢慢进针,直刺深度为1~1.5寸。用雀啄术候气(针在穴位内轻微有节律地捣动) ,待患者获得针感(向腹股沟和腹部循经传导越好) ,回抽无回血后,每穴快速推注2毫升苦参素注射液。注射完毕将针退至皮下,稍停,即快速出针。针眼处以75%酒精棉球压迫并稍加按摩。每日穴位注射1次, 7次为1疗程,如症状无好转,间隔3日重复治疗。
(3)叩刺拔罐法:用梅花针轻叩本穴,以局部皮肤潮红、隐隐渗血为宜,用闪火法拔罐于叩刺后的穴位上,留罐15分钟。两侧穴位交替使用, 8次为1个疗程。
2.痛经 月经前、后及行经期间,出现下腹及腰痛较剧,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四肢冷,影响正常工作及学习时,称痛经。痛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常发生在月经初潮或初潮后不久,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继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症等引起的痛经。针刺血海穴擅长活血化瘀,临床上常用于瘀血阻滞胞宫导致的痛经、崩漏等妇科病症。
毫针刺法:患者仰卧位,暴露膝部,取双侧血海穴,向上斜刺1.5寸,使针感上传至会阴部为佳;为巩固疗效,于下次行经前取关元、地机、三阴交等穴针刺配合治疗。
3.慢性湿疹 中医学称“湿毒疮”或“湿气疮”,多由急性演变而成,多由脾肺两经湿热外溢、感受风邪激发。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多与变态反应有关,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治疗本病的关键是提高免疫功能和控制炎症。
穴位注射法:选取血海穴常规消毒,快速刺入穴位,提插得气后,如回抽无血便可推入苦参素注射液(100毫克/毫升) 2毫升,每日1次, 10次为1疗程。苦参素具有抗炎、抗菌、抑制免疫等生物学作用,苦参中的氧化苦参碱具有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的作用,并且对以变态反应为特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有明显疗效。
4.中风偏瘫 即“半身不遂”,是中风中经络病症之一,相对中风中脏腑而言,病位浅、病情轻、多无神志改变。血海是活血化瘀的经验穴,临床发现针刺该穴并不是在恢复期的所有阶段都有效,如果患肢处于肌张力低的软瘫期,针刺血海穴可对下肢的运动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作用;而在肌张力增高的硬瘫期,则反可使下肢的肌张力增高,硬瘫的痉挛程度加重,不利于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故临床应用时应辨证取穴。
毫针刺法: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留针30分钟,每日针刺1次, 10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日,常与足三里合用。
5.膝关节肿痛 多见于骨性关节炎、退行性膝关节病变、膝关节积液等膝关节病症。血海为脾经穴,位于膝内侧,可养血祛风,针刺该穴意在行气活血,通经止痛,同时又可对局部股四头肌下端及膝关节肌腱产生良性针刺刺激,抑制疼痛。
(1)毫针刺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暴露膝关节,采用平补平泻的针刺手法,留针30分钟,每周3次,治疗4周。
(2)小针刀法:患者屈膝,取髋骨内上缘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部迅速进刀,出现针感反复提插数次或留针片刻后出针刀,每周1次。
6.上睑下垂 中医学称为“上胞下垂”、“眼废”或“侵风”,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针刺血海,可使脾健气血生化有源,眼胞得气血之濡养,经络得以疏通,则病自愈。
毫针刺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采用30号2寸毫针直刺,应用强刺激手法,得气后向大腿内侧上行,留针30分钟, 10次为1疗程,并加眼局部穴位(攒竹、鱼腰、丝竹空等)平补平泻,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