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我去上海吃饭,看到端上来的带鱼,有一种受侮辱的感觉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可以说'吃”是人生头等大事。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除了气候差异很大,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
“吃鱼”事件
马未都,著名作家,收藏家,中国首个私人博物馆一一光复博物馆创始人,当今社会知名人士。
有一次,他在参加了一期窦文涛主持的一档节目一一圆桌派,节目中他说起一件往事。他之前在上海一家饭店吃饭时,点了一道上海名菜一一红烧带鱼,可是当这道菜端到桌子上时,马未都却说他自己仿佛受到了侮辱。
要知道,马未都可是吃过国宴的人,而且作为社会名流,他可是见过大世面的,他说出这样的的话肯定有他自己的分析。作为祖籍山东,出生,成长生活在北京的马未都来说,他可以称是一个地道北方汉子。
他是这样解释的,他说这道红烧带鱼,是切的斜刀块,而且菜码很小,切成斜刀,会给顾客一个视觉差,觉得是似乎量很多,这种欲盖弥彰的操作,以为顾客看不出来,真的是小觑了顾客的智商,于是马未都觉得自己受了侮辱。
这个节目一播出,一时间社会舆论沸沸扬扬,其实,我们大可不必断章取义,扩大引伸甚至于加入某些臆想的成份,把马未都本来带有几分调侃的“吃鱼”轶事,定性为上纲上线的'吃鱼”事件。
我们说马未都作为当今知名人士,他自然懂得南北饮食习惯的不同,北方人吃刀鱼要剁成大块,码满大盘,上海人形成巨大反差,他叙述见到上海的刀鱼上桌的的感受,并非认真批判,而是用调侃的语气,说明南北方在饮食形式上的不同罢了。
一方水土,一方人
上海人的饮食,随着时代发展也从以前的高油赤酱改变成了清淡,低油低盐的高品质的海派饮食特色,凭借临海就港的优势,丰富的海产品成为老百姓桌上的常见菜品。
除了人们注重食材的选择搭配,上海人饭菜还提倡少做,精做,色相考究。这正是马未都在上海吃刀鱼所见,他们把刀鱼切成斜刀,是为了让刀鱼块看上去更美观,过油时炸的过程得中过油面积更大,从而把鱼炸得更透彻,而并非马未都说的用视觉“欺骗”顾客的抠门的奸商所为。
这样的饮食特点,也造就了与众不同的上海人。上海人吃得精致,活得也精致,有品位。他们的衣着打扮永远引领中国潮流。作为中国屈指可数的的大城市之一,也是世界闻名的大都会,上海人是一定要有“腔调”的。
这让我们想起旧上海的那些梳着分头,打着锃亮的发油和鞋油的上海男人,还有那些烫着卷发,裹着紧身旗袍的上海女子,名副其实的上海滩旧照,散发着上海人的气息。
而如今的上海人,依然拿捏着上海人的腔调,他们会精打细算,凡事都很“拎得清″。
话说回来,马未都讲述上海吃鱼之事,虽然不是恶意批判,但从他调侃的语气中,我们也能看出一个北方汉子对上海人的饮食特点的不合心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那江南的暖风细雨,圆润了上海人的温柔细致,而塞北的朔风寒雪,砥砺了北方人的粗犷豪情。我们不应彼此看不上。上海人,你可以听着吴越之曲,品你的咖啡,北方人,也可以就着大蒜喝你的啤酒,人生快意,各自为欢!
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作为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的国家,真可谓地域广袤,幅员辽阔。同时,中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饮食文化渊远流长,祖国各地饮食文化也丰富多彩。从地理方位上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
当然,这只是一个笼统的定义,我国各地饮食差异很大,甚至有'百里不同食”的说法。除了地域不同,造成人们饮食习惯的不同之外,还有就是中国是一个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饮食传统不同,也造成了人们不同的饮食习惯。所以世人评价中国人饮食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当之无愧。
人们的经济水平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提高,同时随着现代化交通的迅捷发展,使我们去尝遍祖国各地的美食成为可能。所以说生逢今世的你我,是幸运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享受美食不应该只是满足于唇齿,舌尖。饮食习惯我们应学习和提倡,不好的饮食习惯我们应改正和摒弃。
比如上海人吃饭精细,量少,低油,低盐,多年下来,据报导,上海人的平均寿命已达到80.26岁,位居全国之首。饮食习惯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也是息息相关的。
当今时代,人们的物质世界充实了,饮食文化也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对于地域性饮食文化的差异,我们也会更多地了解和融合。民以食为天,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口腹之欲,人皆有之。享受美食,可谓人生一大快事。让我们一起吃出健康,把祖国的饮食文化弘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