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电商:这家公司的“雷”有多大 $南极电商(SZ002127)$ 首发于“牛投人投研”公众号,聚焦...

$南极电商(SZ002127)$  首发于“牛投人投研”公众号,聚焦上市公司深度研究和行业分析。

南极电商是个讨论热度很高,而观点又分化严重的股票。看好者觉得公司NB,千亿市值不在话下,看衰者认为业绩都可能造假,一文不值。

分歧越大,往往意味着机会越大,看公司市值,已经从600亿高点掉到200多亿,杀跌的主要逻辑居然是一份2年前的PPT,更勾起了我对这个公司的研究兴趣。

先看看,大家讨论得多的几个负面逻辑成不成立:

财务造假的可能有多大?

财务造假,即公司实际挣到的钱比报表挣到的钱要少得多(甚至实际亏损),虚造了报表利润。而虚构的利润需要在资产负债表有个去向,常见的去向包括存货、应收款、在建工程甚至现金。

我拿着南极电商的报表翻来覆去看了半天,实在是没有看到什么可疑的资产科目——账面上金额较大的只有现金和应收账款两项,两康之后,现金造假这条路已基本被堵死,1月份火速回购7亿,现金造假基本可以排除;近三年公司的应收周转率虽然在下降,但幅度有限,况且,5年累计的应收帐款增幅,比1年的净利润还少,如果真的财务造假,那剩下的利润到哪个科目去了?应收造假,可能性也不大

为了配合造假,经常需要资金体外“输血”,可南极电商刨去借壳上市,就没怎么融资,质押和减持也非常有限,“体外循环造假”所需的支持,找不到合理的资金来源。

财务造假为了啥?无他,搞钱。不过南极电商大股东减持不多,质押比例逐年下降,并没搞到钱嘛,难道造假为了造福广大小股东?

最后,监管层也注意到了对南极电商的质疑,并做出了回应。证监会将南极电商 “纳入重点监控”,深交所对公司3年年报“重点审核”,即使在监管的放大镜下,也并未现出任何“实锤”。公司1月发布了针对“造假PPT”的回应,每一条都有理有据。

当然不排除南极电商的造假手段特别高明,我发现不了,证监会也暂时发现不了。这种情况,那就认栽吧。至少从现在的信息去分析,我的结论是,南极电商造假的可能性极低

南极人产品劣质垃圾?

南极人“产品劣质”、“低质低价”、“没有用户忠诚度”、“没有品牌价值”……

咦,等等,这些话听起来真有耳熟。

上一个被大规模戴上“劣质”、“山寨”的帽子,进行批判的公司,好像叫“拼多多”。再上一家,我印象已经有些模糊了,那家公司,好像叫“淘宝”

“质量不好”与“股价不涨”,其实并非强关联。也要分清“我认为质量不好”和“质量不好”,两者的本质区别。

公司的定价策略是“低频不低价、中频性价比、高频极致性价比”,你眼中的“质量不好”,可能是另外6亿人眼中的“极致性价比”

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如果仅从“我”的视角出发去看问题,很容易产生偏见。

“产品质量不好”,大概率只是市场的杂音,当股价上涨的时候,杂音可能就消失了。

流量规则转变/品类扩张到头?

这俩有点复杂,先不说,放在后面,等介绍完公司业务再讲。

还有其他雷吗?

用找茬神器“雷爆了” 小程序,给南极电商疯狂找茬,结果出来5个风险提示项:

细看下来,唔……

负面新闻的爬取不太准确;

商誉偏高,主要是收购“时间互联”产生7.8亿商誉,现在一年利润一个多亿,减值风险不高,但确实需要关注;

公司为轻资产模式,“停止扩张”的检测项主要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意义不大,建议改进一下,比如加上对员工数量变化的监控;

近一年毛利率和ROE出现下滑,值得注意一下。毛利率出现下滑,是因为去年低毛利的时间互联业务增速比其他业务快,且毛利率有所降低,但公司核心业务毛利率基本维持不变,偏中性

公司ROE在2020年之前一直逐年增加,去年突然下降且降幅较大,回到了16年的水平。通过杜邦分解,发现除了净利润率略有下降,罪魁祸首还是“资产周转率”出现了下降——即收入的增长没跟上资产的增长,确实不是太好的现象。

但是,公司GMV( 商品成交总额)增速降低并没那么大,所以ROE降低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公司货币化率降低了,也就是说,公司把GMV转化为收入的能力,下降了。确实是个瑕疵,不过,考虑到公司下滑后的ROE依旧高达22%,且估值只有20倍,瑕疵可以接受

既然负面逻辑基本不成立,就可以憧憬一下,公司是不是被错杀,未来有多大空间了。可以盘一盘,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以及有没有正面逻辑。

公司到底做什么生意?

南极电商的使命经历了几次变化,上市之初是“服务千万小微电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电商”,2018年变成“帮助中国万千供应商、经销商持续成功”,2019年,又进一步微调为“帮助中国优质供应链持续成功,为中国家庭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

不过究其本质,可以发现,南极电商一直把自己定位为电商供应链上的服务提供者

2020年年报显示,当年营收约30%为“品牌综合服务业务”,毛利率93%,即下图的黄色部分;63.62%来自于“移动互联网媒体投放平台业务”,毛利率不足5%,即下图的粉色部分:

划重点,南极电商不靠品牌挣钱,而是靠服务挣钱

这是什么商业模式?为了更好地解释它,我想先从一个看似不沾边的东西讲起:

社会生产力提高,一方面来自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来自分工的深化。农耕时代,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一个家庭耕作、织布样样都要干,效率非常低下;工业时代,大工场生产,每个工人只是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效率大大提升;全球化时代,分工提高到国家和地区的尺度,效率再次飞跃(例如中国加入WTO后经济起飞)。

来看电商供应链上的分工:

供应商除了组织生产,还包括产品选择、产品设计、工艺、质量控制、卖给谁、经营数据分析等工作;经销商除了卖货发货,也包括店铺装修、运营规划、营销策划、数据分析、选品等工作。

南极电商介入之前,这些事情都是由供应商和经销商自己完成,在精力、经验、专业度上,都可能有欠缺。因为一个公司,特别是小公司,大概率只擅长某几个方面,而不是所有方面都擅长。并不符合“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原则

现在,南极电商的生意模式是不是呼之欲出了?

南极电商做的事,其实是细化电商供应链的分工:帮供应链上的参与者做他们不得不做,而又不擅长做的事情

做得咋样呢?

有几个细节:与南极人一同起家,采取类似模式的俞兆林、恒源祥、北极绒等企业,已经与南极电商差距越来越大;在越来越多的品类,南极人已经实现了“霸屏”——在淘宝/拼多多搜关键词,首页必有南极人;南极电商的合作伙伴,资金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均高于传统品牌……

来看看南极电商年报的“核心竞争力分析”(括号内是我加的):

1、极致的供应链效率:良好的信用体系与稳定的合作关系,带来低库存、高周转、高品质(供应链赋能与管理);

2、极致的流量匹配效率:流量算法加权下的店铺高曝光与用户高触达(SEO);

3、极致的用户价值:庞大用户基数与品牌背书下的高频复购(品牌效应);

4、组织持续优化迭代、适应市场与消费变化;

5、分享的企业文化:员工、客户、股东分享。

公司业绩怎么样?

2020年之前,公司业绩堪称“梦幻”,16到19年扣非净利润翻了3倍。不过公司的盈利增速逐年下滑,2020年增速为负。

观察公司业绩,还有一个角度是GMV——即商品成交总额,这个数据能比收入更好展示南极电商的市场开拓情况。公司自己最为关注的指标,也是GMV。

可以看到,公司2020年之前GMV增速确实在下滑,但最低的2020年增速依旧高于30%,且21年Q1重回59%的强劲增长,公司的GMV增速,一直高于同期的电商GMV总增速

公司盈利增速放缓的罪魁祸首是逐年下降的货币化率。公司货币化率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加大新品类扩充,另一方面是拼多多社交电商平台占比提升——其实两者都是采用让利的方式,进行市场扩张

2018年,公司纺织品类目GMV还占80%+,通过品类扩张,2020年非纺织品类目GMV占比已经升到近50%;2020年,公司拼多多渠道的GMV占比已经达到88亿,占22%,同比增长122%。

所以,不能简单地用货币化率下滑、利润增速下滑来判断,公司在走下坡路了

公司一季报GMV增速59%(去年增速15.5%,没有低基数效应),重回超高增长,奥利给!

回到第三个问题——公司快碰到天花板了吗?

品类扩张到头?——从现在的数据来看,并没有啊。品类还在高速扩张,现在还扩张到了食品饮料这个巨型赛道。虽然南极电商在食品领域采用“两年内免收服务费,还倒贴营销费”的模式,导致货币化率下滑,但长期来看,扩张应该是正确的策略

流量规则转变?——这个问题稍复杂些,也是市场分歧比较大的点,我说说我的观点,不一定对。

在“传统电商”时代(好家伙,电商都传统了),流量的核心来源是搜索这是一种中心化的流量分发方式南极电商过去做的大量事情(SEO、店群模式、爆款打造),以及部分核心竞争力,都是围绕搜索的。

抖音、快手等新型电商,伴随着去中心化的流量分发方式大量使用而崛起。“猜你喜欢”、“千人千面”的信息流推荐、直播卖货都是这种流量分发方式的表现形式。确实,在这种流量分发方式下,南极电商原本引以为傲的各种know how,就派不上用场了。

未来,新的流量分发方式会取代旧的吗?我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鬼故事”。

两种流量分发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好的映射:

搜索,对应“知道自己要买什么,上街后有针对性地看对应的商品,买完即走,不过也不排除被店里其他商品吸引”这种行为模式。

信息流,对应“不知道要买什么甚至不一定买,就没事上街随便逛逛”这种行为模式。

这两种行为模式,过去存在,现在存在,未来也会一直存在

总不能因为,街上装修变好了,愿意逛街的人变多了,第一种行为模式就会消失吧?我认为信息流的崛起,更多的是在“做大蛋糕”,而不是“分蛋糕”。2020年,淘宝剔除直播的GMV增长接近9000亿,增长13%,通过搜索分发的流量,大概率还是在增长

那在信息流这个新蛋糕领域,南极电商能做好吗?说实话,我不知道。但我可以提供一些思考,和一些事实。

事情,是人做出来的,南极电商团队能在搜索的规则下,总结出诀窍并利用,在新的流量规则下,是不是也有更大概率摸到门道

南极电商的张总认为,“零售的本质是效率,第一个是供应链的效率……第二个是流量的效率”。流量规则的改变,大概率不影响供应链的效率,南极电商在供应链的效率优势,依旧可以保持

根据公司今年5月的交流纪要,“目前公司在抖音、快手渠道做的较好,下半年有信心在抖 音、快手渠道做到品牌前三名,甚至第一名”。看来,如果公司没骗人,我们大可不必被“流量规则改变”这个鬼故事吓到。

有哪些正向逻辑?

负向逻辑的证伪,是最大的正向逻辑

南极电商近两年净利润在12亿左右,现在市值250亿,估值不到21倍。对于一个基本没有有息负债,又是轻资产、高毛利、高净利的商业模式,GMV还在高速增长的公司,这个估值显然是偏低了。

如果“财务造假”的疑云彻底散去,我感觉,这样公司给个25到30倍估值,不过分吧?那就是25-50%的上涨空间

如果流量规则转变、品类扩张到头的担忧也没有了,一方面,这时公司业绩肯定也有了增长,不然不足以打消市场疑虑,另一方面,估值可能就奔着“市梦率”去了。一旦戴维斯双击,千亿市值也不奇怪——比如说,两年后业绩翻倍,高增长预期下,估值升到40倍,两年四倍妥妥滴

这么看来,公司当前的价格,还是非常诱人的

要防哪些“雷”?

虽然我的结论是公司没有财务造假,但还是要承认,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果财务造假坐实,其他分析都将成为无本之木。

另外,如果公司真的把握不住新兴电商的崛起,在竞争中掉队了,业绩停滞甚至倒退,公司的股价也有向下空间。

张玉祥是带领公司从0到1再到100的核心人物,其能力毋需质疑,对公司的重要性再怎么拔高都不为过,也是罕见的董事长、总经理、董秘“一肩挑”的上市公司高管。但是过于依赖一个人的能力,也是公司的隐忧,加大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从这一点来说,对公司的估值是要留有余地的

雷怎么防?也简单,就算再看好,也别买太多(比如满仓加杠杆单吊一只),真要出了问题,对自己净值的影响不至于太大。其他的,就跟踪公司发展,随机应变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