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英年早逝的前苏联女导演,凭此一片足以载入影史!

一般电影
不一般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建国后的中国电影受前苏联电影的影响巨大。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表现形式,今天一般君给大家带来的这部电影,来自苏联著名女导演拉莉萨·舍皮琴科,她一生仅拍过两部长片。而其根据战壕真实派作家贝科夫的原著《索特尼科夫》改编的电影《上升》,是一部令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杰作。资源罕见,先睹为快!

影片一开始就表现出了严酷的战争年月的悲剧气氛:在一片白雪皑皑的地平线的边缘,似乎是从地底下钻出来了一群黑簇簇的人影,他们奔跑着,男人的声音在喊着:“德国人!”随着女人的声音喊:“讨伐队!”这些静态的、缓慢的镜头立即被迅速转换的短蒙太奇镜头所取代了:画面上相继出现了女人、孩子、伤员。

影片完全表现了战争的节奏,没有摄入任何多余的东西,甚至树木,从雪底下冒出来的光秃秃的灌木丛也没有多拍。画面上出现的每一个细节都含意深刻,有的细节可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故事,有的细节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震撼力。

一只在严寒中冻僵的男人的手艰难地拿着一只勺子,细心地往孩子的嘴里喂潮湿的麦粒,突围出来的这支游击队生活中的细节描绘对于战争的表现远远要比另一些用过多的象征手法的影片丰富得多。

故事的背景是苏德交战时期,一支游击队派出索特尼科夫和雷巴克前去寻找给养,途中,索特尼科夫负伤,两人寻到一处民房躲藏,但是最终还是被俘获,包括他们躲避的民房的一家人也被一同抓走。

接下来便是充满了煎熬的历程,本片不是那种全盘展现英雄主义形象的电影,而是直白的表现人的懦弱和恐惧。在敌营中被关,被审,直面可能的死亡,无疑是种容易让人焦虑的困境。任何残酷的审讯面前,只有两条路,成为烈士或者成为叛徒。这在战争年代,以及无数讴歌战争英雄的文艺作品里,都屡见不鲜。但是《上升》则尽力回避这种简单的脸谱化表达。

雷巴克,在战友负伤后,他坚持不抛弃,在被抓后起初也坚持立场,但是渐渐的他显的焦躁不安,面对审讯和威胁,他渐渐开始妥协,面对索特尼科夫质疑的目光,他更是绝望般的呼喊“我要活着,我要活着”。

面对战友他内疚,面对绞索他恐惧,终于在即将踏上死亡时,彻底崩溃,当索特尼科夫面对敌人大义凛然的说出“我有父亲,母亲,还有我的祖国时”,雷巴克却哭喊着“我与此事无关,我会告诉你实情”,加入了伪军警察队伍,目睹了战友和收留他们的一家人被绞死,而他的内心依然无法安然,在试图自杀失败后,他只能眼含热泪,望着远方,或许已经看到他一生注定无法休止的焦虑和内疚。

电影题材是革命和牺牲的主旋律,手法是老套的二元映衬,但导演舍皮琴科成功地让灵魂的升华成为触手可及,让英雄的铸造变得脚踏实地。不同于肖洛霍夫或邦达尔丘克惯用的浓厚的油画风格,而是浅淡的水彩涂抹,甚至是柯勒律治的版画。女导演毫不犹豫地摒弃了繁复的色彩,专心用黑白和长镜头来渲染主题。

影片通过索特尼柯夫最后的目光表现了他告别人间时的心情,他最后环视了一下周围:那些家宅旁的菜园,默默地望着他的老大娘老大爷们,一个小男孩脸颊上流下的眼泪,还有那家乡的一望无际的土地……

影片用准确、丰富的电影语言表现了两个主人公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的不同选择。当面临这样的选择的时候,对他们来说,没有第三条道路,不是荣誉地死去就是卑微地活下来。索特尼柯夫和雷巴克作了迥然不同的选择,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差别非常鲜明,因而,导演舍皮琴科才决定把影片拍成黑白片,以此来突出对比度。

影片关于“焦虑”的表达尤为突出,两种焦虑,发自不同的环境,一种是在平静的年代下,平淡生活中突然涌出的焦虑,那时,人希望的是激情的生活。另一种是在战争中,在生死考验下,渴望活下去的焦虑,在背叛战友后,渴望救赎和平静的焦虑,这是一种事关道德底线的煎熬。

当我们已经习惯英雄主义的时候,当我们试图对“主旋律”电影提出更高要求的时候,不妨看一下这部杰作。《上升》获得1977年第27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大奖。是前苏联时期为数不多获得大奖的电影。该片豆瓣评分8.1而IMbB评分则是8.3,这也是罕见的。

《上升》1977

导演: 拉莉萨·舍皮琴科
编剧: 拉莉萨·舍皮琴科
主演: 鲍里斯·普洛特尼科夫/戈斯丘辛

 豆瓣  8.1   IMDb  8.3

点击下方小程序,观看完整影片↓↓

一原创视频生活社区 【上升】!更多电影,关注公众号:电影分享会 小程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