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蓝釉瓷器的发展历程
蓝釉是以钴为着色剂的高温石灰碱釉,元代景德镇窑创烧,其釉面不流不裂,色调均匀一致,色泽深沉典雅,器物表面描绘金彩纹饰或白色花纹的,为元代名贵品种。明代蓝釉又称祭蓝,霁蓝积蓝,宝石蓝,等,洪武朝多有烧造。
洪武多为外酱釉内蓝釉,内蓝有外红釉,内蓝釉外白釉,外蓝釉内红釉两种颜色,不见有通体内外施蓝釉的器物,釉层较薄,呈色浅淡偏灰。
永乐蓝釉色泽纯正釉面光润肥厚,有元代遗韵,传世品甚为罕见。
宣德时期,蓝釉的烧造工艺更为纯熟,釉质凝厚,釉面多泛橘皮纹,色泽美艳,犹如蓝宝石,为历代蓝釉器中的上品,宣德朝另有洒蓝釉器物,其蓝釉之中分布着白色的斑点,如同雪花洒落,也叫雪花蓝,弥足珍贵,以后历代均不见烧造,直到清康熙恢复烧造。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不见有蓝釉器,文献亦无记载,具体面目不清
成化朝蓝釉器物较少,蓝釉色泽较为纯正,光泽度较强,釉层较厚,釉面平整,也有蓝中泛紫的色调,或内外施蓝釉或内白釉外蓝釉
弘治蓝釉的成色不及宣德美艳,蓝中泛黑,釉面光亮,没有宣德时的橘皮纹。
正德蓝釉器物比弘治时要多,成色如弘治蓝中泛黑,有的闪灰,个别的器物口沿垂釉较为明显,薄处显白,有丝状痕,釉质不及前朝。
嘉靖蓝釉器物品种较为丰富,精细制作釉面匀净晶莹,釉层肥厚,色泽深沉浓艳,但多数器物的釉色蓝中闪灰。
隆庆一朝未见有蓝釉传世品。
万历蓝釉色泽浓重深沉,色调较为雅致,釉面较为光润,蓝中闪灰黑色。除通体施蓝有器物外,还有蓝釉白花,器物釉面光亮,但色泽远逊于宣德器物,基本特点与嘉靖相差无几。
天启崇祯两朝蓝釉器物基本绝烧。
蓝有经过明末清初近半个世纪的沉寂之后,于康熙年间再度兴盛,以后历朝均有精品传世
康熙霁蓝釉釉面匀净滋润,色泽稳定,深沉又有薄厚之分,薄者玻璃质感强烈,厚者光泽度不强,釉色深者类似茄皮色,传世品以仿明宣德器物较多,民窑也有生产,康熙时恢复了宣德后中断的洒蓝釉生产,官窑洒蓝釉器物呈色稳定,釉面匀净,做工精细,民窑洒蓝釉器物色泽略为黑暗,缺乏官窑器物的艳丽之感,器表多有五彩描金纹饰民间称之为“鱼子蓝”。
雍正朝霁蓝釉器物较多,器形也较康熙时丰富,烧造技术较康熙时有所提高,釉面匀净莹润,色泽深沉泛紫,釉下有密集的小气泡,可谓件件具精。雍正洒蓝釉器物相对较少,但艺术成就颇高,釉色浅淡,胎体较康熙时轻薄,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模仿天然青金的色泽。釉色富于变化,釉面有浓重的青褐色,有”鬼脸青”之谓,创烧于康熙年间的天蓝釉,在雍正时有了长足的进步,成色稳定,色调淡雅,釉色分为深浅两种,深者似雨后晴空,浅者色如月白,有疏朗之美。
乾隆霁蓝釉烧造技术已达炉火纯青的境地,其釉色深沉而透明,色调均匀一致,没有流淌现象,也无明显的色差,除素面器物外,有描金器物尽显华丽富贵,乾隆天蓝釉呈色稳定,釉面滋润,色泽较雍正时略深,可分为深浅两种色调,差别较大,除素面外,有描金及暗刻器物。
嘉庆祭蓝釉器物质量明显下降,釉色深者泛紫,浅者泛青,施釉不匀,有流淌痕迹和明显的色斑。
道光祭蓝釉器物比嘉庆时增多,而烧造水平没有提高,釉色有深浅之别,更有砖蓝色,色泽沉闷,有失鲜亮,施釉不匀,釉面有明显的水波纹泛起,有明显的积釉现象,艺术成就不高。
咸丰祭蓝釉烧造水平下降,釉面较为晶莹,但不纯正,有明显的流釉现象。
同治祭蓝釉质量继续下降,釉色深沉,呈黑蓝色调,缺乏柔和的光泽感,施釉不匀。
光绪祭蓝釉在晚清中成就最高,色泽浓郁深沉,光泽度较好,较少有晚清流釉现象,除素面外,建有描金,暗刻及加彩器物,咸丰同治两朝所未见的天蓝釉器物,也有烧造,釉色浅淡泛白,釉质不纯净,施釉不匀,有明显的色差,
宣统蓝釉器物甚少,釉色略浅,缺乏紫色光泽,施釉不匀,有明显的流釉现象,釉下有密集的气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