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雁凌:笔墨春秋

阅读本文前,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体“温馨微语”“关注”我。我用心做,您免费看。倡导原创,感谢转发,欢迎赐稿。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伊春日报》1958年10月1日创刊,创刊50年时,我写了这篇文章……

——题记

50年了,我与《伊春日报》相伴34年: 1974年12月,我的第一首诗歌在《伊春日报》发表,从此,阅读《伊春日报》成为我的主要精神生活。1976年3月,我调到乌敏河林机厂宣传部当宣传干事;1978年被借调到《北方文学》诗歌组协助编辑工作。1983年3月调入《伊春日报》至今,已经整整25年了。34年来,我年年月月地阅读这份报纸,尤其是近25年,我几乎天天与这份报纸打交道;《伊春日报》深深地镌刻在我心灵。

是啊,人生有几个25年?有几个50年?这25年,是我奋斗的25年,也是我辉煌的25年;25年,我从作者到编辑,从编辑到主任,从助理编辑到主任编辑;25年,经历了多少动人心扉的事情?25年,留下了多少刻骨铭心的记忆?25年,打下了多少难以磨灭的烙印?25年,度过了多少难忘的日日夜夜?怎能只字不写呢?怎能一言不发呢?怎能无动于衷呢?怎能心如止水呢?

《伊春日报》,是我成长的摇篮;《伊春日报》,是我展示才华的舞台;《伊春日报》,是我人生的竞技场,《伊春日报》,是我学习的课堂。编采工作是我一生的最爱,我不知道,我不来伊春日报社工作的人生会是怎样的人生?当然,生活不能重来。人生没有演习。25年中,无论谁,都会有难以忘怀的记忆,我亦如此。

最长的稿

总编经常说:“要刹长风,稿子要短,再短。”总编有时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因为有些文学功底,人们认为我擅长写通讯;可是,通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写明白的,所以,我常常写长稿。其中最长的稿件是2000年采写的通讯《兴安愚公》,长达30000字,加上一篇社论5幅照片,占满了一至三版;创《伊春日报》创刊50年之最。

当时,全国林业战线著名劳模马永顺突然去世,省、国家几家报社因为国家林业局将召开马永顺事迹报告会而先期采访了马永顺;他们随时可能发稿;所以,本报有一定压力。当时,总编采取了兵团作战方式;派出了七人小组,由计明忠担任组长,我为副组长;一人写一部分稿,我也写一部分,最后,由我统稿;风格向我靠拢。我们一行浩浩荡荡地奔赴铁力局。要写出马永顺半个世纪的事迹的确不易,从何下手?一行人惟独我先后三次采访马永顺,据此,赵景龙向计明忠建议:“咱们谁也没见过马永顺,怎么写?那风格是一人一样,一夜之间怎么向雁凌靠拢?不如让雁凌自己写,咱们打打下手。”组长一听顿觉是个好主意:“行,就这么办了!”当时,我还蒙在鼓里。组长召集全体开会时,用他那一贯富有煽动性的语气说:“咱们谁也没采访过马永顺,总编只给3天时间,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就让雁凌一个人写;其他人负责抄稿的抄稿,负责查资料的查资料,咱们就这么办了”。于是,大家分头行动。

的确,我曾经三次采访马永顺,写过他的报告文学《永远的青春》,尤其是曾经参加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的写作班子,与《绿色时报》的李青松、《黑龙江林业报》的副总编付刚等人在铁力局宾馆封闭式闷了10天;专门为马永顺事迹报告会写报告;我写的是他的女儿马春华的报告:《父亲爱森林胜过爱自己》;此外,还与全总文工团团长娄乃鸣等人共同多次采访了马永顺,我多次单独采访马永顺和的家人,是的,我无法拒绝,因为我是《伊春日报》的一员;我不愿意本报发稿落在其他媒体后面。说高点,就是团队精神。我接受了任务,几分忐忑,几分激动。我坐在宾馆房间的小凳上,伏在桌上,面对厚厚的一叠稿纸,不由得思绪万千:写什么呢?87岁的马永顺多次受到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的接见与关注,从1948年参加林区建设到2000年逝世,时间跨越52年;先进事迹不胜枚举。如果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岂不是辜负了组织的信任?辜负了同仁的抬举?

想着想着,灵感从天而至。我几乎不敢停笔。半夜时分,铁力局宾馆还给我们准备了夜宵。只要我不睡,大家都不肯睡。实在困了,尤其坐时间太久了,腰酸腿疼,我就合衣而卧,稍事休息;那感觉像赶火车,睡的不塌实;一会便惊醒,用凉水洗洗脸,接着写。总编冯武成在单位坐镇指挥;一会儿给组长打电话问问:“进行到什么程度了?”一会儿面授机宜,间或指点一二。组长就挑主要的传达给我,我及时修整稿件。有时遇到需要用数字表示的,就由计明忠联络有关部门或个人。一位同志被指派给我抄稿,但是,我不熟悉她的字,她抄完了的稿我再看相当费力,我说:“不用抄了,我直接认真点写算了。否则,难免有重复的段落。”

三天三夜,就这样黑白不分地过去了;写字时,我握笔紧,写字笔重;手指木了,右手握笔的大母指、食指、中指的第一节指肚被磨出了深深的黄豆粒大的茧坑,眼睛里布满了血丝;白眼仁与黑眼仁混在了一起;那两条腿倥肿了,站起来时像拖着两段木头;简直就不是自己的腿了。但是,看到稿纸上留下的一行行、一页页的文字;我如同农民看见丰收的麦田,充满了成就感。

第四天早晨,我在稿纸上写下了最后一个字;画上一个句号。我数了字数:130多页稿纸,每页240字,除去空格、回行,净稿30000字!130多张稿纸啊!装了满满一档案袋。我们围坐在一起,组长说:“让雁凌念念大伙听听。”我念了两三页,组长说:“行了,大家提提什么地方不妥。”大家没提什么。

吃饭时,我的手像鸡爪子似地,疼得张不开,拿不住筷子;我只好用手捏着饺子吃。那天是农历正月十五。

于是,一行人打道回府。总编把报社的两辆车都派来了,还特别叮嘱:“让马雁凌坐前边。”路上,我还在推敲标题:《兴安愚公马永顺》,七个字,不够凝练,不如就叫《兴安愚公》凝练、上口,于是,主标题改为《兴安愚公》,副标题是——记林业英雄马永顺。

庆功宴上,总编冯武成亲自给我斟了酒,不顾身体不适,率先打样,一杯酒一仰脖就干了:“这次咱们按时完成任务,马雁凌功不可没!”组长不失时机地做总结,送给每人一句话:马雁凌是我学习的好榜样,赵景龙是军师,孙立民是生死弟兄……

那天,总编毫不吝啬语言,称赞了我很多。幸亏我是一个经得起表扬的人。回到报社后,副总编包维林审稿几乎没动;当晚,包总我等又忙了一夜:下版、跟样、校对、直至清样,才算彻底完活。清样时,已经是次日6时30分了,副总编包维林说:“你能不能再坚持一会,我请你上中信吃早茶。”那时,我站着就能睡着,哪有心思吃早茶?急忙回家,倒头便睡。后来,总编还特别奖励了我。虽然辛苦,但是,毕竟是领导给了一次机会,毕竟是同仁推举了我;毕竟检验了自己的实力。伊春电视台一位领导说:“别看《兴安愚公》署名很多,但是,一看就是你写的,一看就是你的风格。”

最轰动的稿

1996年11月,友好区第二小学副校长李传谦去世了,报纸发了一条消息;总编滕建文说:“雁凌去友好采访,写一篇通讯。”我去了。通过采访,感到李传谦事迹非常有份量,非常有潜力。友好区距伊春市区较近,我第二天又去了;感到还有事迹可以挖掘;第三天,再去!这样,一连去了一周;写了通讯《倾尽心血筑人梯——记全国优秀教师李传谦》,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林业报》、《黑龙江日报》、《伊春日报》、《林城晚报》发表后,引起市委高度重视,要求进行深入报道,副总编辑包维林说:“市委领导指示,再继续挖掘,看看下步怎么报道。你有什么好的想法?”我说:“李传谦有五种精神,咱们采取系列通讯的手法,以李传谦五种精神为主线,写五篇通讯,配发五篇言论,若干幅照片。全方位、多角度、大篇幅地宣传李传谦的先进事迹,怎样?”我的建议得到领导的采纳。

于是,我先后六次去友好区采访,后来,由市委宣传部新闻科长黄茂祝带队,由我与伊春电视台、伊春电台同行五人组成的采访组去了哈尔滨,采访了从韩国专程回来的前乒乓球世界冠军焦志敏以及国手刁丽丽、刘柏燕等人;我们在哈尔滨工作了10天;去了焦志敏的母亲家以及她的工厂;采访到大量鲜活的素材。写出五篇系列通讯《不朽的丰碑》,五篇系列通讯接连发表了。我松了一口气,以为这回可以高枕无忧了。一天,副总编辑包维林说:“市委领导指示:“把这五篇归纳成一篇,组织学习时拿着方便。”我一听顿觉江郎才尽,急忙说:“素材已经用得差不多了,再写不是重复了吗?”包维林说:“没事,换换角度。写吧。”

于是,我再次回顾李传谦的事迹,写出了通讯《碧血丹心照人间》。发表前,要送审。送审的前夜,母亲突发脑梗住院抢救,当她刚刚脱离危险时,我就伏在医院候诊室继续写稿,因为,次日,伊春市委书记滕昭祥要亲自审稿。次日,稿件如期送到市委书记手中,拿回来之后,小样被市委滕书记改了两处:我写到:“李传谦一生坐失良机;”被改成:“李传谦一生多次失去机会。”另一处是:“让李传谦精神鼓舞着我们继续前进。”被改成:让李传谦精神鼓舞着伊春人民继续前进。”

那是用铅笔改动的,符号很规范。第二天是1996年4月14日,这篇稿件见报了。那天早晨,市委宣传部召开全市新闻工作会议,我参加了。会前,《伊春日报》刚刚送到。市委书记滕昭祥说:“找个播音员念念。”时任伊春市委秘书长华景伟说:“让记者本人念吧。”当时,滕昭祥对这篇稿件的要求是:“字字闪光,行行流泪。”我唯恐达不到要求,念的时候格外认真,也是李传谦的事迹感染了我,我读着读着,不知不觉热泪盈眶,哽咽难言,最后,有些泣不成声。我读完之后,全场鸦雀无声,有人拭泪,有人低泣;市委书记滕昭祥把眼镜推起,连连擦泪。半晌,他才用低沉的声音说到:“这是一篇难得的通讯,雁凌同志用雁凌精神为我们写了一篇很好的通讯。这篇稿件很感人。”他至少用了三四分钟时间表扬我和这篇稿件。我与他正好是面对面坐着,我不好意思抬头,只好低头在本上记录。

当时,市委做出向李传谦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市人民学习这篇稿件,这篇稿件成为全市学习材料;很多单位组织学习时说:“把马雁凌写那篇稿拿来。”后来,此文后在《黑龙江日报》以整版篇幅刊登,获省好新闻特别奖。

多年后,提起这篇稿件,一位市领导还赞叹不已,说:“雁凌你那次是真光彩!市委书记表扬你那么长时间。”当我成为市人大常委候选人时,下派到友好区参加选举,区委书记刘文忠、区长杨志杰向友好区人大代表介绍我时说:“各位代表,这位就是写李传谦的那位记者马雁凌。”于是,四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于是,我满票当选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一位领导曾经表扬我:马雁凌你的成绩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是啊,历史是一笔一笔写出来。

最沉重的采访

采访不细致,就等于输在起跑线了,没拿到充分的素材,怎能写出好稿呢?为了获得独家新闻素材;为了捕捉到现场感极强的细节,为了不辜负读者的厚望,为了对得起主人公,写出生动感人的稿件;25年来,我始终极其注重采访;我去过建筑工地、农田,攀过矿山,钻过隧道、进过坑道;进过鸡舍、猪圈、狐狸窝;甚至,去过太平间、火化场、墓地……

为了采访,凡是有细节的地方,凡是能去的地方,我几乎都去了。

1996年春节前,总编滕建文对我说:“春节后你去朗乡采访因护林牺牲的护林员李宝山李耀忠父子的事迹。好好理顺一下,写一篇通讯。”春节假期是10天,我感到太漫长了。我担心其他媒体同行会抢在我前边。我想,我绝不能等到上班再去。

正月初五清早5点,我独自乘上火车径直去了朗乡局胜利林场,采访因护林牺牲的护林员李宝山、李耀忠父子的事迹。我一路打听一路寻找,终于在林场家属房最后边找到了李家。这个小屋子里冷冷清清,毫无节日气氛,一家祖孙三代都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伤之中;对英雄的敬仰对这个家庭的深切同情,占据了我的心灵。更激发了我采访的愿望。采访进行得很顺利。我耐心启发李家老太太:“大婶,你再好好想想,大叔来林区之前做什么了?”老太太茫然地摇摇头。我进一步启发:“大叔有没有什么证啊本呀?”老太太努力地想,猛然一拍脑门:好像有个小本。立即翻箱倒柜地找,终于找到了一个小本本,我仔细一看,是朱德元帅签发的士兵证,牺牲18年的李耀忠的尘封几十年的就连他家人都不知道的历史弄清了。我又一鼓作气,到许多知情者家中采访,到有关部门采访。找到了父子俩许多珍贵的资料,找到了继承父亲遗志、用生命和鲜血保卫森林的李宝山转正的志愿书。我还去了墓地悼念两位优秀护林员,找到许多独到的细节和感受。中午,为了不打扰李家祖孙三代人,我谎称有人招待,到小卖店买了两个面包,总不能在陌生人家吃饭吧,我站在小卖店门口的冰天雪地里吃面包。下午,继续采访。天黑时,朗乡林业局党委宣传部长张瑜闻讯赶来:“怎么不吱声?大过年的自己一个人跑来了,这扯不扯!”

责任感、使命感与悲痛敬佩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我寝食难安,奋笔疾书,含泪写作,一气呵成。通讯《永恒的雕塑——记优秀护林员李耀忠李宝山父子》先后在《新华社.地方广播稿》、《中国林业报》、《黑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发表,在全国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收到多封读者来信、来稿。有的单位组织学习此文,有的单位还将学习此文写进文件。朗乡局作出向李耀忠、李宝山父子学习的决定。据此,李耀忠、李宝山父子被批准为烈士。

最惹祸的稿

虽然市委书记曾经亲自表扬我,但是,也曾经遇到市领导亲自批评我。只是,表扬是我亲自听到的,批评是领导传达的。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的确如此。1993年之后,我负责副刊部全面工作。劲头十足,锐气十足。一次,为了活跃版面,我挖空心思地从《汤旺河史志》上找了一条稿件《利斧劈黑熊》发表在周末版上。本以为让读者知晓更多的林区故事;休闲娱乐吗。不料,却有人给市委领导打电话:“《伊春日报》还发《利斧劈黑熊》呢,怎么贯彻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于是,一位领导就在这张报纸的白边上写了几句话,大概意思是要注意舆论导向之类吧。我说:“那是一个小专栏《林区掌故》,又不是新闻;有刊头为证;再说,五十年代也没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呀?即使现在,黑熊冲进咱们大院儿,也不能挺身让它吃了吧?动物再怎么珍贵,还有人珍贵吗?要说这个稿是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照这个说法,那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广告“喝井阳岗酒,做打虎英雄”也不能播了呗?”领导没再批评,到此为止。但是,我自己却始终记得。

回首自己的记者生涯,五味杂陈,但是,这毕竟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阶段……

(注:文中插图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马雁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报纸文艺副刊研究会会员、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散文创作委员会秘书长、省散文诗学会副会长。伊春日报社副刊部原主任。主任编辑。43年来,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等40多种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900多万字。其中有百余篇作品在省、国家级评奖中获奖。报告文学《原野上的女人》获东北三省报纸文化副刊作品一等奖。报告文学集《碧海金川》获当代黑龙江散文创作一等奖。报告文学《兴安愚公》获省“迎接新世纪讴歌黑龙江”文学大赛一等奖。诗歌《将军夫人的述说》在黑龙江省诗歌朗诵大赛中获一等奖。先后出版诗集《密林小星》《心灵之约》,报告文学集《碧海金川》《锦绣人生》,散文集《眺望彼岸》《穿越四季》6部文集。曾任伊春市建市50年图志《辉煌50年》特约编辑,多篇作品被收入多种文集。先后三次当选伊春市人大常委。2006年,当选伊春市作协副主席。被聘为新华社特约通讯员。先后获市知识分子拔尖人才、省女职工学习成才十佳标兵、省优秀编辑、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市文化名人等荣誉称号,获省星星火炬奖章。省第四次、第五次作家代表大会代表。传略被收入《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中国当代报界知名编辑记者辞典》《中国高科技人才辞典》。

图片除署名外,其它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微语”

转发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

 我与10W+之间只差您的一个转发

觉得不错,请点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