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心灵奇旅》

栏目:心灵学院

栏目导语:

2021年新春的第一天,我们的You Seminar(心灵学院)也开坛了。

在这里,将有两位研讨人:

一个是我,一个出生于70后的哲学教师,

一个是谢廷玉,一位出生于世纪之交的哲学系学生。

我们将一起就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某些有趣的、但却可能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稍纵即逝的、却也可能是影响深远的很多现象展开一次次开放性的对话。

这一对话注定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因为它的对象是多彩的生活,我们的思考在它的面前注定会显得单调而黯淡。

但我们却同时拥有这样一种信念,即那些能够调配出不同色调的原色原本就不多。这给了我们用灰色的理论去言说多彩的生活以全部的合法性。

You Seminar(心灵学院),出自刚刚播放完的动漫大电影《心灵奇旅》中一个说法。在电影中,它被设定为介于死之彼岸与生之此岸之间的一个中间地带,在其中每一个即将进入生之此岸的小灵魂需要在一个概念模拟的世界中去培育自身的人格,寻找一种叫做spark(火花)的东西。我喜欢这部电影,于是,也”逼迫“我的学生谢廷玉去观看了这部电影,以便与我进行了第一次对话,好在似乎小谢同学在我的逼迫下也很喜欢这部电影。于是就产生了创建这个叫做心灵学院的栏目的想法,以及围绕对这部电影的讨论所展开第一次研讨。

选择在一个新春假期内开始我们的讨论,似乎有点不合时宜。

但好在,思想,总是带有着不合时宜的一些味道。它总是或者跑在生活的前面,为其开疆拓土,或者跟在生活的后面,亦步亦趋。但不管怎样,只要那些围绕着生活本身的思考是认真的、严肃的,那么它总会以某种方式改变着我们审视这个世界的方式。我们不敢说,这样一个个思考所形成对话能够带来一种叫做思想的东西,我们只能说,它们所构成一个个思考的片段与可能性,可能会激发出深藏于我们内心中那些还弱小的思想灵魂所特有的一个个小火花。

研讨背景:

加德纳是一个生活毫无新意的中学音乐老师,而他真正的梦想是弹钢琴——不是像他现在做的一样只教孩子们弹钢琴,而是以做音乐、做爵士乐来谋生。当他终于拿到人生第一份音乐人的工作,却不小心掉进了下水道“死”了,并在一个黑洞中醒来,成为了一个孤独的灵魂。不久,它发现自己不是独自一“魂”,而是到了YOU研讨会。另一个外号叫22的灵魂已经参加了研讨会数百年,它极度憎恨人类,一直未去附体。很快的,加德纳和22一起回到现实世界,在那里,加德纳将找回自身的热情、聪明,学会什么是真正的“有了灵魂”。

Part 1 spark与存在论:指向无限可能的“路标”

夏老师:面对这部电影,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注定是片中的那个被叫做“spark”的概念所指究竟为何。spark是影片的点睛之笔。直观地说,spark似乎是每个人将在尘世生活中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的意义,汉语将它翻译为“火花”,反而加深了大家对于它作为生活意义的理解路径,但后来心灵学院中那个叫做Jerry的导师又似乎在不经意间否定了这一点。从你的角度来看,你如何理解这个概念的意义?

小谢同学:我一开始也觉得它是人生的目标。但最后Jerry确实否定了这一点。所以我调整了自己的看法。在调整之后,spark让我想到的是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说,我们都把自己打磨成专家,但最后却忽视了自己与社会、自然之间非常丰富多彩的关系,所有这些关系都被某种物化的关系给取代了,我觉得,火花所指的似乎应是那些非常丰富多彩的关系。

夏老师:从我的理论背景出发,我一眼看到的是这部片子内含的某种存在论的味道。片中那个在心灵学院的概念世界中永远找不到spark 的22号在游历人生的生活世界中不经意间就“不明不白”地找到了它,这一设定本身就带有着浓浓的存在论的味道。你刚刚给“spark”一个肯定性的描述,但我却倾向于将这个spark视为存在论哲学中那个说不清的“存在”。“存在”不可概念化,不可被描述,可以描述的都是存在者。就像当我们说自己会做算术,会打篮球的时候,我们把自己的能力外显,让它成为存在者,然后就可以以之为目标,甚至使其量化,成为一种具有价值和有用性的职业。22号经历了那么多大师的指引而完全无感,这意味着它否弃了那些价值和意义。这个否弃发生之后,它所处的状态就是,知道它的spark不是什么,却无法给出它的spark 究是什么,人们都关心存在者,但忽视了存在的“是”——而这个 to be的可能性恰恰是最丰富的,因为“be”的意义本就可变,有无限可能。“存在”作为一种路标,成为诸多丰富的存在者的形式指引。所以片中没有明言“spark”的含义,这恰恰是很好的,22号的“人生一日游”就已经诠释了“spark”带来的丰富的可能。有一个镜头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当Joe完成了他首秀之后,他才产生了一种不过如此的虚无感,你还记得当时与他合作的女乐手说了什么吗?

小谢同学:鱼总是想看到海,但其实它始终在海里。

夏老师:对,这也是一种指引,指引出所谓的存在。我们都习惯于以对待存在者的方式,去把生活作为对象,作为客体,以主客二元的方式去理解它,把它意义化、价值化,变得可理解、可操控。而《心灵奇旅》最大的魅力就是,它让我们发现生活本身无法被对象化,我们总是以浸入的状态身处其中。哲学家往往不善于做这种无对象的思考。当无法对象化的时候,我们就觉得生活没办法把握了。当我们反思现代性,包括你所谈到的物化给这个世界带来的种种问题的时候,其实都是因为我们把本来沉浸其中的生活对象化了,意义化,价值化了。这个过程让我们失去了火花,所以火花可能是一种指引,它会带你进入到你想要的那种生活,对于22号这样厌倦了意义和价值的小灵魂来说,它不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它只是在spark 的形式指引下沉浸于生活当中,在那些许多看似很多无用的东西,比如树叶、天空、还有地铁上的半杯可乐等去勾勒一个它有关于生活的理解,这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正是那些没有被对象化,价值和概念化的世界所给予人们最为丰富的生活本身。

小谢同学:没错,您在此提到的“形式指引”让我很受触动。这让我再一次想起一个影片中的细节,22号在看到了那片叶子之后,他突然跟Joe说,我觉得我现在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我很擅长走路,因为22他刚刚进入Joe的身体的时候,他走路不是走得很笨拙吗?他那个时候还很厌恶肉身,讨厌走路,但突然他就觉得走路也很有意思。同时它还可能很擅长坐着发呆,擅长看树叶,这些事情看起来都是很无用的,但它意味着一种丰富的可能,所以说这个火花并不是让你找到了某个确定的东西去实现,而是当你拥有它以后,发现一切都变得有趣了。

夏老师:是的,大家一直向往大海,但不知道自己就生活在海里,但其实一旦鱼在海当中,那么一切可能性就全部都有了。在You seminar里,22号是一个反现代的灵魂,是不兼容于被规训的现代社会。现代社会要求所有人都是合理的、有用的存在。所以22号会觉得You Seminar里的东西都没意思,因为社会的有用性对他来说恰恰是最无用的,能打动他的是无用的东西。而且spark这个词也很好玩,它是一个火花,一个闪光,一闪而过,不是一个可以被拿来充当什么“用途”的工具。它只是一种光亮,去指引我们走向无限的可能。

谢廷玉: 这就是为什么在You Seminar里,22号找不到的spark,反而在人间一日游的过程当中找到了。因为You seminar里面提供的人生体验尽管很丰富,但是这些体验都是被价值化的,而在真正的生活当中反而可以感受到更丰富的东西,这对22这样一个没有受过规训的灵魂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Part 2  You seminar:无滋无味的概念空间

夏老师:关于22号在You Seminar的经历,有一段我一直觉得特别有意思,22号很喜欢吃披萨,但在心灵学院里面,披萨吃起来没有味道。他说这是一个概念的世界,我觉得这个设定很厉害。在此电影也变相地讽刺了一把抽象哲学,当我们追问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所构建的就是一些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是本质性的东西,但它没有体验感。所以我总是说我爱法国哲学,因为这一哲学在努力创造一种痛感哲学,有温度和感触力,这在近代以来成熟的哲学体系当中并不多见。例如在成熟的黑格尔哲学中,披萨的本质就是无滋无味的概念,咬上一口,的确是让人没什么食欲的。

小谢同学:这个细节让我对于You Seminar,这个场所的意义很感兴趣。我们之前好像是把You seminar理解为了一个通过概念的方式让灵魂经受现代性规训的场所,但是老师应该还记得,在You seminar里面有很多的 Jerry,如果我们把You seminar理解为规训场所,这些Jerry扮演的应该就是规训者,或者监视者的角色,但我们又会发现,实际上这些Jerry非常的开通、和蔼,并不是那种抱着规训目的的人。另外,他们全都叫做Jerry,唯一一个斤斤计较的叫做Terry,由此,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这个心灵学院呢,它究竟是什么呢?

夏老师:是的,我也注意到这个游荡在You Seminar中的诸多个jerry,它们都是一些线条勾勒出来的,没有实体。他们是一个框架,可以立刻把自己变成一条“道路”。我觉得Jerry的视角和上帝视角很类似,他们明白一切,同时安置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地球,也就是生者的世界,一个是死者将要踏上的道路,而You Seminar位于生死之间,既不是生,也不是死。这是思辨之神所处的状态。我们从西方的基督教传统中可见,God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抽象,它无形无相,却总是需要通过道成肉身的对象化中去确证自身的存在。因此,在我看来,我们能否将Jerry视为基督教传统中God的一个幽默化表达,“God”这个本质性的概念可以分成无数个可能性对象,变化出很多个Jerry。You Seminar则是生与死之间的中间环节,它或者就是思辨神学中的概念论的世界,这个学院里无所不包,但却都是以本质的概念化状态存在着,作为指引的Jerry们不过是一个个线条与道路,通过它们,生与死的世界被连接起来。

小谢同学:关于seminar,刚刚的一个解释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是You Seminar代表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因为You Seminar不仅提供了训练的场所,还有那些执迷的灵魂和进入了沉浸状态的灵魂,在You Seminar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状态,甚至那些斤斤计较的、饱受现代性规训的人,比如Terry也在这里。You Seminar包容了各种可能性,所以说把它理解为Seminar,可能也可以说是各种可能性之间的一种碰撞和启迪。

夏老师:是的,Seminar在这里确实突显出了这是一个各种思潮、各种意义和价值进行argue的地方。同时,它介于生死之间,带有神性味道,又是一个概念世界,类似黑格尔的建构,甚至可以被理解为哲学家想象的一个场所,充满了意义和价值。当然,哲学家可能也会去关注那些迷失和困惑,但显然都是在一个比较脱离生活的意义上来关注的。或许其中的隐喻是,在我们进入这个世界之前,需要先经过这种最高层次的训练和探索,才有资格体验生活世界。You Seminar本身提供的是无数可能性,就像无数个只有轮廓的 Jerry,他们的使命就是引领灵魂去探索各种可能,而不对意义作出具体的规定。然后大家都在“欺负”Terry,包括给Terry颁奖,也专门说是“应他自己的要求”,而且欺骗他,绕过他精确的计算来给Joe一个机会。这就像是和现代性的规则“游戏”,在这个游戏当中,去呈现真正的有价值的东西。

另外You Seminar中“you”这个人称也很有意思。这似乎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可能是“you”的世界,而不是一个“We’的世界,不是“我”和“我们”的世界。我们知道,现代哲学是从“我”和“我们”出发的,是一种主体哲学,所以这里的“you”似乎有一种反主体的味道。而“你”“我”“他”在哲学上也是一组非常有趣的概念。当我们谈论“他者”的时候,'他者’往往和“我”处在一种对抗性的关系当中,很有压迫感,但如果谈到是我和你,就会有一种平等与和谐共处的感觉。

小谢同学:是的,我记得马丁·布伯有一本书,就叫做《我和你》,他就专门区分了两种关系:一种是“我和他”,一种是“我和你”。他认为在“我和他”的关系中,我是把别人,把“他”当做手段,带有明确的目的去利用;而“我和你”的这种关系则有一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一种共情的状态。以及您提到You seminar为灵魂提供了一种“训练”,这让我想到黑格尔的“陶冶”(Bildung)这个概念。最初完全抽象的意志经过抽象法、道德,到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把这个过程简化一下,其实和影片中灵魂经受的训练挺相似的。这些灵魂也是从最抽象的状态,慢慢拥有了情感,然后开始和他人相处,去职业训练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获得“spark”,处于一种“at home”的状态——这也正是黑格尔哲学中的个体在国家中所处的状态。按照这个类比来看,职业训练场帮助大家找到的意义和价值,其实就和“市民社会”很类似,是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但绝非最终状态,Jerry他们就是“上帝”或者“绝对精神”的化身,也都很清楚这一点。而Joe最初的问题就在于,他把“市民社会”当成了最高阶段,一下就带着22去体验各种职业,自然就无法让他进入at home的状态了。

夏老师:这个解读虽然有点过度阐释的味道,但我还是愿意在这里做一个Jerry,为你的阐释敞开一条可能的道路。

Part 3 作为反现代性叙事的《心灵奇旅》:是一场“伪胜利”吗

小谢同学:如果从存在论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存在主义隐喻。灵魂们前往地球的“一跃”,让人想到“被抛”的状态,而心流空间中“心流”状态和“执迷”状态之间的切换也容易让人想到海德格尔的“沉沦”等概念,22号历经千年也不愿意“投胎”,没有找到生活的理由,让人想到存在论哲学中所强调的生活本就是非理性和无意义的,需要自己创造意义,老师是否愿意谈一谈这部影片的主旨。

夏老师:关于影片的主题,无论是你说的物化逻辑,还是我们之前谈的比较多的存在主义现象学的角度,其实都已经说的比较多了。我可以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再谈一谈。我小的时候看过一个很励志的电影《红菱艳》。影片讲述的舞蹈家为了舞蹈可以奉献一切,当一个人问她说,你为什么这么拼命去跳舞,舞蹈家反问道,你为什么要吃饭呢?对我来说,舞蹈就是我的命,就像你要吃饭一样。之前当我们看到这里的时候都被感动的一塌糊涂,认为其中所传达出的是一种不惜一切代价去努力获取价值和意义的努力。但这位舞蹈家在《心灵奇旅》这部影片中,却只能算是在游荡在心流世界中的一种沉浸状态,它和迷失只有一线之隔,这是对“意义”和“价值”的一种解构。对于《心灵奇旅》的编导们来说,当我把某个东西视为生命的时候,我也就把自己生活的某一部分、一种片面性提升为最高价值,反而是一种沉迷,甚至沉沦。总的来说,影片的主旨隐含着两个世界的对峙:一个是对象化的、价值化的也即物化世界,另一个则是在spark的形式指引之下所照亮的包含着有诸多可能性的生活世界。

小谢同学:是的。而且有一点我想补充的就是,卢卡奇的物化逻辑和存在主义的视角或许也是可以相通的。比如霍耐特在《物化》这本书里,就认为卢卡奇预设的那种未经物化的、丰富的关系,其核心与海德格尔的“在世”状态是一致的,都是一种“本然的承认”,如老师所说,是一种浸入,共情的状态。不过尽管我们可以从哲学角度解读出非常丰富的遗憾,这部影片可能还会面临更现实的问题。蓝江老师针对《寻梦环游记》就写过一部影评,叫做《乡愁的伪胜利》。说它是用田园温情和家庭温情对抗现代性焦虑,但也只有在电影当中,乡愁才可能获得胜利。换言之,在现实生活当中,这种田园温情和家庭问题会被现代性粉碎掉。在这部《心灵奇旅》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明显的现代性批判的痕迹,然而它所提出的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真的可以让我们对抗现代性焦虑吗?还是说这也只是一场伪胜利,也就是说它只能在电影中胜利,在生活中不太可能。

夏老师:我觉得这个判定的定位在某种意义上或许是准确的,但“伪胜利”这个说法却可能会再一次陷入对另一价值和意义的诉求,,而我认为《心灵奇旅》最大的魅力就在于解构“意义”本身。我们有时候批判那些批判者们,认为他们只懂批判,没有给出什么“有意义”的建议,但当这么说的时候,这种对意义的执着恰恰就落在了《心灵奇旅》的批判范围之内。因为《心灵奇旅》批判的正好是那些赋予任何行为以“价值”和“意义”的做法。对今天的社会来说,解构的无价值可能就是对抗充满价值和意义世界最好的尝试。

小谢同学:简单来说,一方面当我们在追求真正胜利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追求一种意义和有用,而这恰恰是这部影片所批判的。第二,即便我们采用了一种有用的态度来评判它这部影片的成功,它能把大家吸引到电影院来给大家提供警醒,本身也是有意义的。但有网友评论,这部影片把“活在当下”和“追求宏大目标”对立了起来,这使得这部影片変成了一罐仅仅是熬制得比较出色的心灵鸡汤,它正确地提出了问题却不能指出问题的解法。老师对此有什么看法?

夏老师:我认为《心灵奇旅》不是一个鸡汤,它是对所有心灵鸡汤的解毒剂。心灵鸡汤好像一直在教你怎么成功,怎么样去获取一些东西,但是这部影片是在解毒,帮助大家打破这种导向。如果仅仅把这个片子看作“小确幸”和“大目标”的对立,那就小看了这部片子的立意。它不仅仅是一个“活在当下”和“小确幸”的问题。从影片中,我们应该拿出Jerry的态度,我们可以追求宏大目标,但不要太沉迷于意义,不要把“宏大目标”看作生命的唯一,也要给自己的更多的可能,不要让宏大目标取代了生活本身。如果你懂得了这些,那追求宏大目标也不要紧。所以简单地把两者对立起来,可能低估了这种解构的力量。

小谢同学:没错,而且我觉得从影片来看,导演本身的意思也并不是全然的来否定追求某个宏大目标的人生。就像您说的,那位把舞蹈当做自己生命的舞蹈家,她沉浸在这个状态当中,我觉得导演并不会反对这一点,尤其他也在You Seminar当中设置了一群处于心流状态当中的人。他只是指出了这种倾向可能面临的危险,那就是变得执迷的可能,对某个目标的追求不应该是生命的全部,就算没有这种宏大的目标,也完全可以快乐的生活。

Part 4作为“事件”的动画电影:心灵奇旅为何扣人心弦

小谢同学:这部影片试图表达的东西表现形式其实是一些很宏大的主题,而这类主题在被表达的时候也是很容易就变得空泛。但是这部影片却将这些主题糅在故事中,非常能打动人,因此,我很好奇,《心灵奇旅》究竟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夏老师:我一直觉得电影需要呈现事件,而不是一个故事。好的电影是能够为我们的一个平凡生活打个洞的事件,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一点 spark,一点火花和闪光。这意味着,一部好的电影会让你觉得原来你理解当中的非常想当然的东西,突然遭到了挑战。比如我在进入电影院之前也把自己的工作看作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部分,但《心灵奇旅》实际上是反意义的,看完以后我有一种自我反思和批判,让我心里为之一动。它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我此前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我将这视为一部好电影的一个标准。

《心灵奇旅》采用了动漫电影的手法,其实对于它表达这些相对抽象的理念来说很有优势。真人演的电视电影受到很多限制,比如说资金、人员、特技等等。所以一些导演的想法,可能碍于种种限制,无法表达出来。所以我现在喜欢动漫大电影,很多动漫电影给予了编导突破资金、特效等限制而相对自由地去表达哲学理念。同时,一部如《心灵奇旅》一般表达宏大叙事的电影,要做到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确需要在情节设计和人物设置上费些心思,我认为You seminar的设置在此功不可没。这个场所融合了成人视角,上帝视角,孩童的视角,却又同时是一个介于生死之间的,并沟通两者的概念化世界,从而使得影片中所试图对峙的物化的世界与生活世界有了一个直观而有趣的呈现方式,这个设计非常巧妙,整部电影的成功与整个场景的设置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拍一部电影是难得,动漫大电影更不容易。它不仅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艺术,同时还可能是一种哲学表达方式的建构。我们中国动漫电影,在这两年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画面、情节、节奏、特效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技术水准,但还缺乏的是一种更富有思想浓度的表达。而这也却是我对未来中国动漫电影最为强烈的期待。

更多意见交流请私信微博:黄竞欧1九76

进入激萌活动群 | 赞赏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