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小时候——《少年闰土》教学思考
《少年闰土》我上过三次。两次都是人教课标版。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都和鲁迅先生息息相关,除了《少年闰土》,还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基本上和现在统编版的内容差不多。
那个时候“语文要素”还不是热词。通过整个单元的课文,目标就是初步认识鲁迅,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还要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第一次教学的时候,主要梳理了文中的四件事,然后体会了一下鲁迅和闰土不一样的童年生活;第二次教学的时候,关联了文体,体会了一下人物形象。
第三次教学,是我第一次使用统编版教材,能意识到这个单元是初步了解鲁迅先生,但是怎么才能更好地了解,除了搜集资料,看点影视短片,没有想得很清楚。但是教好统编教材要关联课后题,把语文要素落实,这个意识还是很到位。所以,第一课时就关联了课后第二题,看看“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闰土”“给我讲新鲜事儿的闰土”分别与课文的哪些自然段相关。闰土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读、学、背、仿写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就学习了另外的部分,体会闰土的美好形象,感受“我”的内心世界。
这样好像是对鲁迅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但是现在再看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又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这是根据他回乡之后的真实体验写成的。所以,尽管是小说,里面却有主人公生活的影子。
在绍兴乡下长大的农村小孩儿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作为“少爷”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要搞懂第一个问题,需要学好《少年闰土》,当然,以前的方法也可以运用。要搞懂第二个问题,就需要补充文本材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篇文章本来就有很多关联。学完之后,可以写写,重庆城里的小孩儿是怎样生活的。
接着学习《故乡》的原文,体会闰土的成长和“我”的成长的不同,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带来了这样的差异。可以借助资料,找找答案。最后,思考思考,童年对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把这一组学习叫作——鲁迅的小时候。
好书推荐:《怎样做小学教师》
推荐理由:陈鹤琴先生是很懂教育的,他的思想放到现在大多都不过时。在这样一个时代教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学习究竟是了什么?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好,社会更美,祖国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