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在快节奏的社会里,谁也不敢中途刹车。但往往当你忽视最核心的身体硬件时,一种可以瞬间吞噬生命的疾病会出其不意地向你袭来。2020年12月18日,北京人大附中丰台学校四年级男生在课间跑步时心梗突发猝死;2021年1月1日,年仅25岁的女演员孙侨潞(巴啦啦小魔仙美琪的扮演者)心梗猝死;2021年1月7日上午,48岁的无锡交警徐伟在执勤时猝死;2021年1月10日,54岁的大连志愿者那君,在疫情防控环境消杀现场突发心梗,送医抢救无效去世...短短20多天,年轻人因心梗突发导致猝死的新闻接连不断。心梗已经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反而越来越年轻化。日常生活中,996工作的重压、持续性的熬夜无疑加重了身体的负担,再加上吸烟、酗酒、久坐、压力过大、缺乏运动、节日劳累、过度兴奋这些因素都是高危的诱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预防心梗成为日常健康生活的重中之重。每逢冬季,尤其是气温骤降的时候,经寒冷刺激,人体自身的交感神经较为兴奋,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增高。一旦血压升高,心率也会加快,这在无形中给心脏增加了负担,对于患有冠心病的人来说,血压不稳很容易导致冠脉不稳定的斑块破裂,血栓便会堵塞原本已经狭窄的血管,容易诱发心梗。在急诊接待室里,这种情况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目前心血管病患病人数3.30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00万、肺原性心脏病500万、心力衰竭890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高血压2.45亿。
根据生命损失年估计,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是我国人群死亡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何及时发现高危预警,尽早治疗,拯救生命?当疑似心梗症状出现务必及时拨打120就医,进行全面检查。数据来源:《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1]常规的检查,除了要了解病人症状体征、病史,以及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测之外,还要第一时间进行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实验室检查中,POCT(即时检验)是急性胸痛诊疗的重要工具之一。目前,临床需求为:既要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快速,又最好是同时进行多种标志物的检测,旨在快速鉴别胸痛类型,减少患者痛苦时间,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目前,诊断胸痛常用的标志物包括心肌肌钙蛋白(cT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红蛋白(MYO)、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和D-二聚体(D-Dimer),也被称为胸痛五项。对于快速鉴别心源性呼吸困难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快速鉴别诊断高危胸痛患者;筛查低中危患者;评价溶栓治疗的效果;评价再栓塞或栓塞范围及危险程度都有重要的意义。MYO、CK-MB在心肌损伤发生后会迅速升高,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在发生骨骼肌损伤、肾功不全时也会升高。cTnI被认作是一个心肌损伤最特异的标志物,但cTnI在心梗后4-6小时才升高,不利于早期诊断。NT-proBNP作为急性心衰的诊断标志物,尤其在临床情况不明了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阴性预测值,同时可根据年龄进行分层,在心衰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3]。D-二聚体在临床上主要作用为在指标为阴性时,可以基本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同时在溶栓治疗监测的全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指南文献高度推荐将D-二聚体作为APE诊断的首选筛查指标,还可用于主动脉夹层的筛查和排除[2]。于是,“胸痛五项”联合检测这套组合拳便横空出世。五项同时检测,能提升急诊及胸痛中心快速分诊水平,将诊断的时间提前,并提高诊断的准确度。心肌梗死,争分夺秒,早一秒发现,病人就多一分生的希望!理邦磁敏免疫分析仪采用GMR微阵列生物芯片技术,纳米磁颗粒及智能微流控技术,区别于传统的光学法检测原理,实现了检测的高集成化、自动化和微型化,一次操作一张测试卡,仅需15分钟即可拿到五个标志物(cTnI、Myo、D-Dimer、NT-proBNP、CK-MB)的检测结果,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结果准确,备受检验临床等一线工作者的好评。在生死赛道上,时间大于一切。应对临床急救,即时检验也开启了医学新篇章。不仅要保证诊断的时效性、准确性,还要全方位达成信息的联动以及管理的规范性。生死一瞬间,POCT角色逐步进化,在未来将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来源:检验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