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

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经》序中说:

以下红字是明太祖注原文,黑字是我的解释。

朕本寒微,遭胡运之天,更值群之并起,不得自安于乡里,遂从军而保命,几丧其身,而免于是乎!受制不数年,脱他人之所制,获帅诸雄,固守江左,十有三年,而即帝位,奉天以代元,统育黔黎。

明太祖读《老子》,首先想到自己当上皇帝的不容易,同时也意识到现在自己作为统治全天下的皇帝,责任重大,这就是他所说的“统育黔黎”。能够时刻记着这一点,就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

自即位以来,罔知前代哲王之道,宵昼遑遑,虑穹苍之切,鉴于是,问道诸人,人皆我见,未达先贤。

为了当好统治全天下的皇帝,明太祖白天夜里都怀着遑遑的心情,不能自安,但又由于读书不多,不知道前代圣明帝王的治国之道,生怕做出错误的决定,让穹苍遭灾受祸。为此,他向众人咨询,他们也是各有各的说法,并未能说清楚先贤治国的高明之道。这就说明了明太祖为什么要自己来读《老子》,完全是形势逼他寻找治国治天下的正确之道。

一日,试览群书,检间有《道德经》一册,因便但观,见数章中尽皆明理,其文浅而意奥,莫知可通。罢观之后旬日,又获他卷,注论不同,再寻较之,所注者人各异见,因有如是。

明太祖在治国的繁忙之中,还要阅览群书,这是为了在书中寻求历代圣贤的治国之道,也许是偶然看到了《道德经》,翻阅之下,发现此书数章中尽皆明理,文章浅明而思想深奥,但还不能全部弄懂弄通。又看相关的注解,比较之下,发现各家注释的说法不一,这让他不能满意。

朕悉视之,用神盘桓其书久之,以一己之见,似乎颇识,意欲试注,以遗方来。恐今后人笑,于是弗果。

因此明太祖靠自己思考来理解《道德经》,用心思考了很长时间,颇有独到的体会,就想由自己来为此书作注。但又担心被人笑话,所以又放下未注。这说明明太祖还有些不自信,以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不敢轻易动笔。但他自己已有了深刻的理解,此事看来不会就此罢休。

又久之,见本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而弃市,暮有百人而仍为之,如此者岂不应经之所云?朕乃罢极刑而因役之,不逾年而朕心减恐。

又过了很长时间,明太祖看到《老子》书中说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联想到当时是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然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但仍不能制止这些种恶行。明太祖认为这就印证了《道德经》的这句话,靠杀头是治不了天下的。于是明太祖罢除杀头的极刑,改用服劳役的惩治办法,如此执行了一年之后,明太祖感到自己心中的忧惧减少了。这表明他根据治国的实践来理解《老子》的话,由此使自己的内心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安宁。这个事实说明,他读《老子》在治国治心方面达到了较好的统一。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暴君之所以残暴,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内心极为害怕,因此采取残暴的恐怖手段来治国,企图以此让天下人畏惧自己。但这种人不懂得民不畏死的道理,用死是不能让民众畏惧的,反而会激使民众起来造反。秦始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明太祖能从调整自己的内心出发来调整治国的方略,也可说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帝王。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

    本章继续表彰道,赞美道,告知统治者以道治理. 先贴下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 ...

  • 如何理解“理论是大同,实践是小异”?

    今天 中 道 管 理 三 大 要 项 2020/11/23 M理论有三大要项,我们来看一看.一个叫安人之道,一个叫做经权之道,一个叫做絜矩之道,这三大要项是缺一不可的. 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把三个东西, ...

  • 《道德经》通读第七十四章

    <道德经>通读   第七十四章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此章名曰:&q ...

  • 传统国学文化《道德经》第1讲

    <道德经>第一讲 一谈到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学术,大家都能想到这么一话题-诸子百家.这个百家都有些个啥呢,我给你说来一听,保证你立马能想起来,什么儒家,法家,道家,他们那时候搞学术就跟开辩论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故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柔弱的水能攻破坚石,是有一定条件的,并非绝对如此.如果水量太少,不能持之以恒地冲击,则不能攻坚强之物.所以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知此两者,或利或害. 冲动时的举动,人们称之为勇敢.这种勇敢举动的结果,是勇敢者身死命丧.所以老子说勇于敢则杀.冲动时,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而不贸然行动,这是勇于不敢.古人常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四章

    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纵放情欲,为什么会动之死地?当然是因为危害了别人的利益,而受到惩罚.由谁按照什么规则来惩罚之?当然是国家机器中的镇压工具按照国家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章

    第六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明太祖注:天地不自生者,人本不知,天地自生不生,但见风雨霜露益於世人,亘古至今不息,未见天有自生者,故设词以训後人. 天地是自生的,万物在天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八十一章,可以看作老子写完<道德经>之后的最后感想.他知道,世上已有许许多多的思想与言论,这都是他所谓的"言&quo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小国寡民,是老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小国,是使国小之意.寡民,是使民少之意.使国小,使民少,就是不强求天下的统一,统一成有众多人口的大国.大国事多难治,所以老子反对把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身是人的身,欲也是人的欲,二者为何非要如此对立不可呢?仔细分析起来,问题的关键是一个限度的问题,而不是二者必选其一的问题.人生不能无欲,但不能过分纵欲.适当的欲望是人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生命在于柔弱,生活也要柔弱.柔弱,不是弱,而是韧,韧比刚还要强.柔弱的要点在于灵活,不僵死,不硬化.人在婴儿时期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 明太祖注:治国务欲民实,无得重敛而厚科,若重敛而厚科,则民乏用矣.民既乏用,则盗贼之心萌.盗贼之心既萌,将必持戈矛而互相斫,是谓难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明太祖注:谓王臣及士庶修身谨行,止务大道焉.经云民不畏威,大威至矣.言君天下者,以暴加于天下,初则民若畏,既久不畏,既不畏方生,则国之大祸至矣,莫可释.在士庶平日不可恣意慢法,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