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柴米油盐的日子

总第123期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象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象花一样重开。

——戴望舒《偶成》

儿子吵着要吃油条,老公坚决不让买,吃着不放心。于是,难题就交给我了,想办法自己做吧!

好在可以上网去查,做成做不成只要敢做就成。

第一次,以扔掉(偷偷地)一团面结束。第二次,晚餐时儿子一边品着一边说:“有点模样了!”老公说:“你就当吃炸面圈,也挺好吃的。”第三次,特像真的,特像买的,没有一处面疙瘩,松软,好吃!

看着他们的样子心里很满足,特别是女儿,一边沾着豆浆,一边吃着油条,吃完一根又吃一根,上学都要来不及了,她还吃。吃完了,还不忘记点评,“妈妈,你就不能让油条长着点吗?”

是因为我家的锅小啊,不像人家卖油条的那么专业,弄个大铁箱子一样的锅。

每天这么柴米油盐的有意思吗?

因为没有扫完一屋扫天下的大志,所以觉得有意思。

买了新的蒸包子的小笼屉。当蒸汽漫出笼盖的时候,自然带出了一股竹木的味道。

那天早晨儿子吃了五个包子,一边摸着肚子一边说,“在家总是比学校吃得多。”到了中午儿子问还有没有包子时,女儿眨着眼睛,神情确定地说,“没了,全吃了。”

洗刷干净后,小蒸屉就是件可爱的摆设。

回想起来,儿子今年24岁了,基本上从他小时候起,每个早晨都是这样的情景:

黎明即起,在将明未明时从床上坐起,拉开窗帘,会看到那不真切的天空树木,偶尔走过的行人。

精力开始专注于那盆发好的面,思考着面的筋性,想象着早餐又是让人心满意足的蓬松柔软。此起彼伏的闹铃声后,桌前就是慢慢享受着的儿子女儿了。儿子的胃口从来没受过早起的影响,一边说着班级老师同学一边就能吃下水果鸡蛋馒头米粥,最后背上书包再返回来喝完那碗豆浆。女儿挑剔些,懒懒地揉着眼睛走到桌前,“什么饭?”然后必不可少地问道,“我们校长就不能说晚着点上学吗?”

孩子们像扑楞楞飞走的鸟儿,我开始了细嚼慢咽的时光。

只要是与吃有关的事就爱替别人操心。

街角有家蛋糕店,常去买蛋糕。女主人开始了她一天的生产了,我在柜台外面听到了里面和面机的响动,可是看看她,没有兴奋感,店面还是老样子,唉,让小店精致起来多好啊!

边拎着袋子走出来边替人家盘算,换上一件小围裙,戴上一个小头巾,简单地画画妆,让客人看到你就看到清新。把这三十平的小屋打上墙上的木格架,所有蛋糕上墙上架,放一盘小吊兰,让绿色愉悦着心情,放一张小桌两把小凳,铺上格子或小花朵的桌布,有客人来就在这里喝茶吃蛋糕读一份报......

好多年前,看过一本《美好家庭百事录》,几月晒衣,几月晾被,几月腌菜,几月存粮,一周要备几条毛巾,配西服的衫衣要有几种颜色......可惜那时太年轻啊,哪有心情管这些柴米油盐的事儿,可是后来再想起这本书的时候,却再也寻不到了。

                  ~ THE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