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高利率发债,当代置业如何摆脱资金困境

近期,中资美元债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的趋势,面对大量到期债务,已有约20家内陆房企,纷纷发行美元债用于“借新还旧”。其中,发债利率大幅下降是吸引众多房企寻求海外融资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这似乎并不适用于当代置业。

继1月9日当代置业发行1.5亿美元票面利率为15.5%的绿色债券,创亚洲公开债券发行票面利率新高之后,2月21日早间,当代置业再次公告称,将额外发行2亿美元绿色优先票据,与前一宗债券合并成单一系列,票面利率依然保持其“最高纪录”,为15.5%。

当代置业称,拟将该款项用于为现有离岸债务再融资及为在岸项目开发融资。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1

发债利率飙升一倍

截至目前,当代置业已成功发行5次美元绿色债券

当代置业方面相关负责人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企业作为首家发行绿色债券的香港联交所上市之内陆房地产企业,也实现了境外存量债券的全部绿色化,成功打开了内陆房企发行绿债的市场大门,一路走来也实现了中资发行人在境外债券市场上的数个突破。

不过,与之前不同的是,2018年2月,当代置业发行了3.5亿美元优先票据,票面利率仅7.95%,与其2017年7.7%的平均融资成本相差并不大;而如今15.5%的债券发行利率与此前相比已飙升近一倍,融资成本显著提升。

对此,当代置业副总裁、首席财务官王强表示,“目前国家去杠杆政策和监管力度仍未放松,房企融资来源和到款速度也受到影响。基于这样的背景,公司再申请发行美元债较难,因此被动接受了较高的利率水平。不过,此债券为公开发行交易,未来或有回购机会。”

有业内人士认为,面对调控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多重压力,为了“活下去”,当代置业开启了高周转的开发模式,土储和销售增速均有明显提高,随之而来的资金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或是企业不得不被动发行超高利率债券的根本原因。

2

高周转下的压力

随着房地产市场“强者恒强”的基本格局逐渐成型,500亿元的业绩成为分水岭:500亿元以上的大中型房企积极力争上游,销售规模再上台阶,阵容逐年扩容,而处于100亿-500亿元销售规模阵营中的房企数量开始变少。

属于100亿-500亿元销售规模阵营的当代置业正处于不进则退的尴尬境地。2017年,企业全年合约销售额约214亿元;2018年,销售额大幅增长50%至321亿元,这与企业的“高周转”开发模式密不可分。

此外,国际评级机构惠誉,近日将当代置业长期发行人评级由“B+”改为“B”,前景稳定;将当代置业高级无担保评级从“B+”下调为“B”。

惠誉方面表示,2017年底,当代置业的杠杆率为47%,2018年底降为40%左右,预计该公司在未来18-24个月内杠杆率将保持在40%以上,2019年-2020年逐渐增加到45%以上,原因为土地溢价较高。

此外,当代置业在2015年-2017年将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的一线和二线城市,并在2017年和2018上半年增加了三线城市的土地储备。目前,当代置业位于北京等一线城市,山西太原、安徽合肥、江苏苏州、湖南长沙等二线城市的可售资源约占总体的70%。

2016年,当代置业土储约为370万平方米;2017年增至410万平方米;2018年末,该公司土储为520万平方米。

惠誉认为,当代置业将继续面临增加土储的压力,以维持未来三年的规模增长。

巧合的是,一年之前,惠誉才刚刚将当代置业的长期外币和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为“负面”,并确认评级为B+。

彼时,惠誉方面称,当代置业的高杠杆状况,主要受其合营项目高杠杆所影响,公司持续通过合营项目补充土储方式扩充。倘若未来18个月,当代置业杠杆持续高于40%,惠誉或采取进一步行动。

谁料,一年后果真应验。

3

高成本&低盈利

早在全国化进程之初,当代置业即决定走绿色地产的差异化竞争路线。

当代置业相关负责人称,企业已成功开发百余个绿色科技优质项目,重点深耕国内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四大区域,成为了绿色科技地产运营商。

但不容忽视的是,近些年,公司的净利增收一直较为缓慢并出现负增长,且在毛利率、存货周转率等方面,当代置业仍处于绿色地产行业内较低水平,盈利能力较金茂、朗诗等同类型房企仍有一定的差距。

从净利润来看,2014年-2017年,当代置业的净利润分别为5.21亿元、5.78亿元、6.64亿元、7.06亿元,增速对比其合约销售额的快速增长而言,相对缓慢。2018年上半年,当代置业的净利润为2.91亿元,同比下滑42.47,出现负增长。

此外,截至2018年上半年,当代置业毛利率为19.5%,而金茂、朗诗的毛利率分别为39.6%、24.8%;净利率方面,当代置业为7.43%,金茂和朗诗分别为20.55%、18.2%,对于其超高的融资成本而言,显然已经难以承受。

有分析人士认为,绿色建筑仍存在建造成本高、施工难度大等问题,而且受限价等调控政策影响,此类项目无法获得相应的溢价收益同时,绿色及科技地产还停留在附加值层面,对买房未起到决策性作用。因此,对于该类企业来说,寻求新的市场机会,精准定位十分重要,而对整个行业来说,绿色建筑标准系统亟待完善,让绿色建筑真正变成大众消费品。

编辑 沈玉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