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离奇失踪50多年,遗体在罗布泊被人发现,他经历了什么?

1982年,我国一位开国中将不幸病逝,有关部门为他举行追悼会时,一群日本人千里迢迢跑来参加。他们在追悼会现场,一个个痛哭跪拜,看起来特别伤心,这是为何呢?一位曾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开国元勋,怎么会跟一群日本人有联系呢?这名将军名叫杨国夫,他出生于1905年,是一个久经考验的党员,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事指挥员。

杨国夫的家庭特别穷苦,总是入不敷出,他小时候经常看父母长吁短叹,一家人总是需要为生活发愁。这样的生活环境,给杨国夫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他很小的时候,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必须努力工作,才能有吃饱饭的机会。因此,他早早离家,去了地主家里打工。他为地主放牛做短工,干了很多辛苦的工作,可他能够收到的报酬,却少之又少。很多时候,他甚至因为地主的恶意克扣,常常拿不到属于自己的报酬。久而久之,杨国夫对地主越来越痛恨,这为他接下来的革命生涯,埋下了伏笔。1927年,杨国夫所在的地方,爆发了一次规模浩大的农民起义。早就对地主极其不满的杨国夫,趁着这个机会加入起义军,成为了一名英勇的战士。参军入伍之后,杨国夫跟随组织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有一次,他奉命带领18人的小分队,在湖北和河南等地进行游击活动。当时,他面对的敌人,不仅兵力众多,而且还拥有很多枪支弹药。在敌众我寡,处境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杨国夫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战场上冷静分析局势,采用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

最后,他不仅没有被敌人击溃,反而带领身边的战士,接连赢得胜利,立下了很多战功。因为表现相对突出的缘故,他很快就得到组织领导的提拔重用,升职成了连长。后来,不甘心战败的国民政府,多次派人对革命组织的根据地进行围剿,杨国夫每次奉命迎击时,都能带领身边战士赢得比较大的胜利。因此,他很快就升职成了团长。抗日战争时期,杨国夫因为在前线表现比较优异,被领导派去延安,进行了更加深入地学习。

在这期间,他的能力和地位,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学业有成后,他义无反顾奔赴战场,又在阵地上多次取得胜利,升职成了司令。1943年,杨国夫所在的清河地区,战况极其惨烈。他带领身边战士,在清河地区四处活动,先后拔掉了日军200个据点,不仅保护了当地百姓,也让抗战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宣传。在杨国夫的影响下,清河地区很多百姓踊跃报名参军,加入了抗战部队,一起跟日本侵略者战斗。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国夫手下的战士越来越多,综合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日本侵略者对此非常惶恐,他们为了挽回局面,数次派兵前来袭击。杨国夫手下的部队,在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人员伤亡。那时候,部队里的战士,都对日军特别仇视,每次提起那些日军都会恨得咬牙切齿。杨国夫也对日本侵略者特别痛恨,一心希望能够尽快赢得胜利,将所有侵略者彻底赶走。在这个非常困难的历史时刻,杨国夫从上级领导那边收到了一个特殊的命令。按照领导的指示,以后抓到日军俘虏不能刁难,而是应该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给他们提供优待,同时向他们宣传组织的进步思想,从根本上瓦解敌人的斗志。

杨国夫对这个方案特别认可,他积极服从上级领导的安排,每次抓到日军俘虏之后,都会亲自安排,给他们提供相对不错的住宿环境。战况不是特别激烈的时候,也会尽可能挤出时间,跟这些日军进行交流,向他们宣传组织的进步思想。这些日军在参军入伍之前,大都是普通的农民,他们之所以进入部队,主要是因为日本政府的强行招募。进了部队之后,他们长期被军国主义思想熏陶,思想变得越来越扭曲,所以他们才会在战争时期做出那么多令人痛恨的事情。

沦为俘虏之后,他们没有办法再像之前那样继续接触军国主义思想,其理智逐渐恢复,被我军的进步思想熏陶之后,他们开始反思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日本侵略者当年发动的战争,本质上就是一次极其野蛮的对外扩张。不管怎么看,都是一次非正义的行动。那些日军俘虏在组织的熏陶下,很快就想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他们对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特别后悔,不仅否定了日本政府之前宣传的种种错误思想,还自愿组成反战同盟,跟随我军一起进行反侵略斗争。

战争时期,这些日军俘虏表现得特别积极,他们有的在战场上不幸牺牲,有的则是跟随我军一起赢得最终胜利。后来,部分幸存的日军俘虏,被国家遣送回了日本,过上了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之后,中日两国因为历史遗留的问题,僵持了很多年,长期没有建立外交关系。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两国关系才因为国际环境的变化正式破冰,开始像大多数国家一样进行正常交流。那些曾在战争时期参加反战同盟的日军俘虏,也在这一时期,有了打探中国情况的条件。1982年,杨国夫将军不幸去世时,那些曾被他教导过的日军俘虏,都特别痛心。他们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下,决定来中国参加追悼会。

就这样,他们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在杨国夫将军的追悼会上跪拜哀悼,为他的离去送行。这些良心未泯,懂得感恩的日本人,后来得到了我国的优待,他们在中国境内参观了一番后,对中国的迅猛发展特别认可。回去之后,更加积极地宣传中国的各种优越性,为中日两国关系的后期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