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迷必须知道的京剧知识(48)孙菊仙
老生流派
老生术历史悠久,流派纷呈,从老三鼎甲到新三顶甲,从人余叔岩、言菊朋到马连良、周信芳,人才辈出,蜚声南北。老生流派主要有:孙(菊仙)派、谭(鑫培)派、汪(笑侬)派、汪(桂芬)派、刘(鸿昇)派、余(叔岩)派、言(菊朋)派、高(庆奎)派、麟(周信芳)派、马(连良)派、唐(韵笙)派、新谭(富英)派、杨(宝森)派、奚(啸伯)派等。
孙菊仙
孙菊仙(1841~1931年),原名濂,一名学年,号宝臣,外号孙一捋,天津人。孙菊仙的唱腔唱法,以大气磅礴、不拘细节为主要特色,世称“孙派”,是清末重要的老生流派之一。
孙菊仙自幼悟性很强,喜好音律、戏曲和武术。1858年,17岁的孙菊仙考取了武秀才,在考武举人落榜后愤而投军从戎。1861年,20岁的孙菊仙投奔清军陈国瑞的部下,参与了镇压太平军的战役。1867年转到英西林的军队服役,因功保至游击,获三品衔。后来,英西林因涉及某案,被革职,孙菊仙由此弃官来到北京,开始了他近七十年的京剧演唱生涯。
孙菊仙从少年时代就非常喜爱程派京剧艺术,来到北京后,投到程长庚的门下学京剧。他先做票友,后来正式进入梨园界。由于他具有歌喉洪亮行伍出身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又善于揣摩、融会各家之长,独具一格,很快红遍京城,成为各戏班争聘的名角。
1886年,孙菊仙被招入清宫的升平署,在宫廷内演戏同时兼任教达16年之久。孙菊仙的京剧表演艺术深受慈禧太后的称赏,被赐予三品顶戴。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孙菊仙在京城的寓所被毁,全家迁往上海,在上海从事演出和经营剧班十余年。孙菊仙的演唱受到旅沪的天津商人的赞赏,因为同里关系,亲切地称呼他“老乡亲”,此后,这个称呼逐渐在各地叫响,即使演出的海报、戏单上也以此相称。
辛亥革命后,孙菊仙回到北京,但很少参加商业演出,不过只要有水旱赈灾、养老恤孤的事,他总是乐而为之,至老不疲。晚年的孙菊仙热衷于天津的公益和慈善事业,以90岁的高龄参加义演,剧目为《李陵碑》。演出过程中,年迈的孙菊仙,唱、念仅是吐字,音已不能成声,在台上步履蹒跚。观众为之而感动,频呼:“老乡亲辛苦!”舞台上下情融一片,三个月后孙菊仙在天津病逝。
孙菊仙同谭鑫培、汪桂芬合称老生“新三杰”,他继承了程、张两派直腔直调的演唱特点,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孙菊仙嗓音宽厚高亮,音量极大浩瀚洪阔有如雷鸣。唱腔古朴雄壮,不事雕琢,磅礴充沛而少转折,长腔也不常见,虽粗服乱头却别具魅力,令听者动容。孙菊仙的念白,吐字饱满,有棱有角,间有天津方音。他善于通过气息的放与收、音量的大与小、声调的高与低、节奏的疾与徐、行腔的曲与直等方面的对比,造成鲜明、强烈的印象取得感人的效果。代表剧目有《雍凉关》、《七星灯》、《搜孤救孤》、《搜府盘关》、《完璧归赵》、《马鞍山》、《卧龙吊孝》、《胭粉计》、《骂杨广》、《洪洋洞》、《三娘教子》、《四进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