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客,听客,过客,你都了解吗?

听客:听一听,罢了;

看客:看一看,罢了;

过客:不听,也不看,走了。

【原文】

—— 上卷 第十九回 第三节

谁想贾珍这边唱的是《丁郎认父》,《黄伯央大摆阴魂阵》,更有《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子牙斩将封神》等类的戏文,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甚至于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远闻巷外.满街之人个个都赞:“好热闹戏,别人家断不能有的."宝玉见繁华热闹到如此不堪的田地,只略坐了一坐,便走开各处闲耍.先是进内去和尤氏和丫鬟姬妾说笑了一回,便出二门来.尤氏等仍料他出来看戏,遂也不曾照管.贾珍,贾琏,薛蟠等只顾猜枚行令,百般作乐,也不理论,纵一时不见他在座,只道在里边去了,故也不问.至于跟宝玉的小厮们,那年纪大些的,知宝玉这一来了,必是晚间才散,因此偷空也有去会赌的,也有往亲友家去吃年茶的,更有或嫖或饮的,都私散了,待晚间再来,那小些的,都钻进戏房里瞧热闹去了.

【端木持易,急急入梦令】

中国人都知道,有一个佛,叫观世音佛。

什么叫“世音”?就是世界上的各种声音。包括人类的声音,动物的声音,植物的声音,车子机器的声音等等,所有的声音,合起来,就叫“世音”。炒股票也有声音,你要是听得到,自然是财富天下第一了。可惜,你听不到,观世音听得到。

扯远了,你们觉得是神话。实际上很多人是听不到声音的,因为他自己心里很乱,他只想倾诉,他只想叫嚷,他只想发声,他根本没有心情来倾听。所以,他什么也听不到,这是一种情况。当然,有些人是故意听到了装着听不到,他是不愿意听,不想听,听到了心烦,这是另外一种情况。

声音总是世界的反响。这一点,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你听或者不听,都改变不了世界的本质。

话说元朝的时候,采用了“四等级制度”,南方人的地位最低。与此同时,又对读书人进行打压,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下九流”的说法就是那个时候出现的。大量的文人无法进入政治舞台,只能尽情于文学创作。在元朝统治的后期,元朝的统治开始逐步瓦解了。这个时候,昆曲开始在江苏昆山地区出现,起初被称为昆山腔。在昆曲刚刚出现的时候,仅仅在苏州,松江地区流传,而且主要是在豪门大户和士大夫家庭中,自演自唱,受众面比较小。等到汉人重新掌握政权以后,大约是嘉靖、隆庆皇帝在位时期,昆曲真正被民众所接受,逐步繁盛起来。宋元时期的杂剧只能在专门的勾栏瓦舍中演出,与普通民众有很大的距离感。昆曲则能够在各种场合搭台演出,极大拉近了艺术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加上明朝文人学士的推广,明朝末期到清朝统治的前期,昆曲进入了鼎盛时期。但清朝统治以后,又将昆曲封为雅部,相当于罢黜百家,独尊昆曲了。于是昆曲的剧目停滞,缺乏创新能力,经典的昆曲剧目基本上都是明朝后期出现的。而且昆曲主要是文学士大夫等精英搞的,也高高在上,不易为一般群众接受;再加上文字狱的推行,老百姓已经不能通过昆曲发声了,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所以,昆曲逐步没落,直至彻底失败了。

而昆山腔以外的各种戏曲剧种开始崛起,它们虽不为士大夫们所重视,但为下层观众所欢迎,开始在乡村山区及小城镇流行开来,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和剧本体制。即便是朝廷屡屡禁止,依然无法阻挡他们发声的能力和愿望。这些戏剧被朝廷称为:“乱弹”。又相对于“雅部”的昆曲,而被称为“花部”其花杂之义。但正是这些“花部”的戏曲,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强大的反抗精神。从梆子腔、皮黄腔、昆腔和高腔四大腔戏并存,到逐步取而代之。

而其中盛衰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让人民发声。凡是不能让人民发声的,一定最后灭亡。譬如微信朋友圈,早晚要灭亡。人们一定会找到自己发声的场所,发声的独特方式

曹公作为统治者,作为南方人,他是不喜欢这些“乱弹”的。他觉得低俗,没文化,瞎吵闹,他哪里晓得,这些戏剧里面,所反映的“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却正是现实的反映啊!

《丁郞认父》演得是明代杜文学遭奸臣严嵩迫害,流落湖广,后在胡丞相府中与前妻之子丁郞相认。

《黄伯央大摆阴魂阵》,剧中黄伯杨是燕将乐毅的师父,布迷魂阵以困齐将孙膑,后鬼谷子下山,助其徒弟孙膑破了阵。

《孙行者大闹天宫》,讲的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去东海龙宫抢了金箍棒,又去地府强销生死簿。龙王、阎君去天庭告状,玉帝把孙悟空召入天庭,授他作弼马温。孙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却没有成功,便让孙悟空管理蟠桃园。孙悟空偷吃蟠桃,毁了王母的蟠桃宴,又偷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玉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擒。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置丹炉锻炼四十九日,依然无事,还在天宫大打出手。玉帝降旨请来如来佛祖,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姜子牙斩将封神》,剧本来自《封神演义》,是写武王伐纣的故事。前三十回着重写纣王的暴虐,姜子牙归隐,文王访贤,得姜子牙之辅佐,武王才完成讨伐纣王的大业。后七十回主要写商、周两国的战争,并且掺杂有宗教的斗争,阐教帮助周,截教帮助商,各显道术,互有杀伤,结果截教失败,纣王凶而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姜子牙回国封神,使有功于国的人和鬼各有所归。作者许仲琳所处的时代,封建社会开始从昌盛走向没落,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已处于萌芽状态,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师与徒之间的封建纲常已经开始逐步瓦解,这就使作者有可能对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原因进行一番总结,并通过故事情节的描述表示了对封建纲常思想的蔑视。

这几部戏,都是关于迫害与反抗,阴魂不散,大闹,反抗霸权和封建纲常。

统治者向来喜欢听到:稳定,清净,繁华,盛世,顺从等等这些意境,而热闹,折腾,反抗,嘲讽,不服,呻吟,叫唤,阴魂不散这些意境,他们最是反感了。

问题是:天下究竟是否真的安静太平呢?是否已经民声沸腾呢?

如果你不听,那又能怎么样呢?那就只能是,你听你的,你走你的;他们唱他们,他们热闹他们的。

世事又岂会由几个统治者说了算呢?

历史最后由谁创造呢?是最广大的劳动群众,所以一定是他们取得最后的胜利!他们的声音一定能发出来,并且最终响彻云霄!

这才是真正的历史潮流!

你看,荣国府里的“尤氏和丫鬟姬妾”等,“贾珍,贾琏,薛蟠等” ,甚至“跟宝玉的小厮们”,不都已经乱了吗?他们不是已经沉浸在自己的“繁华热闹”之中吗?“繁华热闹到如此不堪”,谁还关心他们的大清太平呢?

荣国府里上演的戏,他们以为只是戏,他们不晓得社会已经比戏里更加现实,更加残酷,更加“热闹”,但你们看,他们听了吗?他们听得进去吗?他们只是当做热闹而已,只是当做戏剧而已。至于宝玉,他连热闹都不愿意看,他的态度只是躲避,不闻不问,自寻清净。

把别人的故事听一听便罢了,这是听客;或者当戏一样看,当热闹看,做一个看客;或者听也不听,看也不看,默然而过,只做一个过客。

最后怎么样呢?

一定是自己也会成为一出戏,一个故事,一个被抛弃者。

至于我,我既不愿只做听客,也不想做一个看客,更不会做一个过客,我的态度是:“能发声的发声,能发光的发光。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