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代表诗作:《秋颂》赏析
秋颂——济慈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
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
缀满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
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
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
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
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
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
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
因为夏季早填满它们的粘巢。
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
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
你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
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
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
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
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
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溪,
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
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
你耐心地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
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但不要
想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乐——
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
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
这时啊,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
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
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
篱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园中
红胸的知更鸟在婉转呼哨;
而群羊在山坡上高声咩叫;
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丹麦著名评论家勃兰克斯谈到读济慈的诗时说:“跟随着济慈,我们走进一间温室:一种柔和湿润的温暖遇到了我们;我们的眼睛为颜色鲜明的花与多汁的果实所吸引……”
是的,济慈的诗总能带给我们一种温暖。尽管父母早逝,自身体弱多病,济慈的诗歌却充满亮丽的色彩,富于活力与生气。这源于他对生活、对大自然、对一切美的事物发自内心的热爱。
在《秋颂》这首诗里,济慈向我们铺陈了秋天的迷人风光,热情地歌颂了秋天之美。全诗分为三节,应对着秋天的三个时段。第一节为初秋景象,诗人在这里表现的是秋天的成熟之美。用“缀满”写葡萄果实之丰,用老树“背负着”形容苹果的结实硕大,用熟味“透进”心中,形容果实的甜美……这些动词的运用,无不精准传神。果实的成熟,本是日积月累,非片刻之功,也就是说,成熟的过程是一种静态,诗人却用一系列动词来表现,以动写静,让人耳目一新,且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同时,诗人将使果实成熟的功绩全归之于秋天,正好起到了“颂”的效果。
第二节表现的是仲秋的收获之美。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在第一节里让秋天与太阳为伴,赐予大地累累果实和盛开的鲜花,像一个慷慨乐施的伟人;这一节里,秋天成了一个忙碌的农夫,他的身影出现在谷仓、田野、麦场、田垄、小溪、榨果架下,他的形象变得更为具体:“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在诗人笔下,秋天这位“农夫”显得优雅深沉,仿佛他收获的不是谷物和果实,而是迷人的思想、动人的情愫。与第一节相反,这一节是以静写动。诗人没有写“农夫”是如何地劳作收获,只写了他劳动间歇的休憩——“随意坐在打麦场上”、“为罂粟花香所沉迷”、“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耐心地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是什么让他如此的悠闲、沉醉?自然是收获所带来的充实和惬意。
最后一节写秋声之美。收获时节已过,到了晚秋,田野里“残梗散碎”。我国宋代的欧阳修写过一篇《秋声赋》,通过状写一系列萧瑟的秋声,表达了悲凉寂寥之感——这几乎代表了人类对于秋声的普遍情感,在这首《秋颂》里,济慈却写出了秋声的欢闹和盛大:蟋蟀唱歌;知更鸟婉转呼哨;群羊高声咩叫;燕子呢喃不歇。这些动物们仿佛是在举办一个庆祝丰收的晚会,为秋天划下一个完美的句号。
从古至今,写秋的诗文层出不穷。同一题材,写的人越多,新意就越少。济慈的这首《秋颂》表现的是秋天的平常特征——成熟与收获,却能在写法上推陈出新,使读者在熟悉中感觉陌生。与创造崭新的形象给人以陌生感想比,使人们司空见惯的形象陌生化更需要创造力。济慈曾说:“创造力是诗的北斗星。”这句话毋庸置疑。从济慈的诗歌中我们能够看到,创造力,往往也蕴含在对于平常事物的细思默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