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棹仙《医经生理学》研读推荐

前言:“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并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本书正是基于此,而汇归《内经》经文以成体系,中医关于生理病理类书籍可谓是凤毛麟角,而以经典著作相关内容类编而成一家之言更是古今罕见,本书不仅分门别类、条分缕析,而且思维思想一以贯之、藏像生理一览无余,实在难得。。。

寻觅无处,图书馆已无此藏书,只是老教授口耳相传,讲给中医学院莘莘学子的故事传说,赞其神一般的存在,叹其难得一见,有如昙花一现;即使作者当年亲授的学生,亦尚未能借阅到此“教材”,三十年后因缘际会才有幸一睹全容,莫不慨然长叹、欣喜异常。网上多有中医爱好者,知吴老有此著作,思慕已久,多方寻求,求之若渴,为得一见,不惜花费巨资,买得残卷一鳞半爪而心犹不甘。(《医经生理学》油印本三卷分三册,历经劫难,流落各处,近年才有幸拼凑完整,终成善本,实在难得。)今若年底最终有幸整理校对出版面世,则中医界一大幸事。

这是一位中医大家、传奇人物引经据典汇编的第一个得意之作。本书作者以其深厚的造诣和广博之知识,融会贯通中医经典,颇得古圣人之心,举一隅反三隅,言前人所未言,发时人所未发,将中医的核心理论(藏像)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阐述详尽,尤其贵在引经据典、言之有据、脉络清晰,分析细致入微,确切指出其中微妙之处。全书架构简单明了,但探讨的问题,颇有创见,越是从古,反而超前。作者以其博学多闻,将人体生理融会贯通,总结汇集于此书,则以其视角看待人体生理“内景”,仿佛“返观内视”,洞见五脏六腑、经络气血;又有如站在巨人肩膀上,登高俯瞰,人间万象,一览无余。

本书主要内容涉及中医所关注的人体主要部分,文章原分三卷,上篇论固定之形脏,包括五体(皮脉肉筋骨)、五脏(肺心肝脾肾)和六腑(胃大小肠胆膀胱三焦)等;中篇论流通之营卫,包括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奇经八脉、营卫生成与细分以及往返之道路等;下篇论变化不测之神明,包括七情五志、精神魂魄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煞费苦心编写此书的用意,正是“浅而导之深,虚而证之实,作一升轩岐堂奥之阶梯耳”。其中文字言简意赅,深入浅出,颇具参考价值,为初学者析疑阐奥、升堂入室提供帮助。要想学好中医,当然必须下苦功夫。勤读经典、多上临床,治病才初见成效,仍然少不了走弯路。前辈蒲辅周在疗效不定时停诊,精读经典三年,后终成上医,即是我辈榜样。

学好中医有没有捷径?作者告诉学生,只有多读、多背、多听、多问、多想,才能磨杵成针,滴水穿石,功到自然成。参考之典籍,自当是黄帝之《内经》、扁鹊之《难经》、仲景之《伤寒》、玄晏之《甲乙》,并孙思邈之《千金》。如今时代,人心浮躁,一书尚难读懂读全,何况如此多古本,更是无暇;而此书便是方便之门,集众经之精粹,通说人之生理。初看一遍或觉太难,再看二遍,二遍不懂,再来三遍。如此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便是学习致知的不二法门。从此不懂经典或无暇读及经典的中医爱好者、学子甚至学者、教授,皆可从中受益,甚至可将其奉作经典来细读。其中学术思想,犹如日月之明,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走出庸医学理不明、学术不精的怪圈。

本书精彩之处颇多,首推全书总体思想核心贯彻中医的“整体观念”,所论皆有联系(无论先生后死、前因后果皆有论及)。这是原先给“西学中”做教材、以还原论思想为编著指导的《中医基础理论》所严重缺乏的。后者虽有反复强调整体观念和联系的内容,其实质依然支离破碎,临床运用多难将理论融会贯通并切合实际。

先说上卷五体(皮脉肉筋骨)部分,各版中医教材都没有论及,其中本书论述特详,自是一大创举;中医皆知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却不甚完全了解脏腑与五体之间的合应关系,跟不用说这些关系是通过什么途径联系的,如此说来藏像之说就会令人感觉有些牵强附会、空穴来风的意味。作者第一个将“合应”说明透彻。以毛发为例,世医皆云“肺主皮毛”,一概而论。却不知毛之生成,不仅关乎肺,亦赖乎冲脉。仅知肺与大肠应皮,却不知膀胱三焦应毛。我校伤寒大家傅元谋教授据《内经》此论,深入探讨膀胱与卫气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太阳病的理解,加强了对太阳病辨证论治的运用与发挥,确切增强了治疗效果。

其次是整体联系的论述五脏六腑,不仅仅只是注重其功能特点,而是涉及各个方面(如生源、部位、俞募、合应、特殊、功能、经脉及穴俞、经筋、开窍、情志、虚实、受病等等),如此才是系统整体。其他不遑多说,最要处,当在三焦章,梳理并详论三焦腑与气化三焦。三焦一腑,有形无形,千余年来,聚讼不休。作者敢以其自知之明“大言不惭”:“假我数年,当尽罗经文及时贤论断,而分证之,作为三焦考,以释天下后世之惑焉”。如此理解透彻,才能辨证分明。如此辨证论治,有的放矢,才疗效确切,非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之类也。

再论中卷经络营卫。经之分支,络之分类以及营卫之细分,作者逐一梳理,脉络清晰,细致入微。其发明发挥重点在此:冲脉除上下两支,更重“伏膂一支,名曰伏冲。”作者言:以“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之说,皆足证明有伏背而上之冲脉一大支。近代论奇经,多略而不道,盖荒经之过也。作者以其能读经细致入微,即使只言片语,相互印证,亦是多有发现,令专家汗颜,令学人称奇。

《阴阳神明篇》可谓玄之又玄,更是少有人论及,解析其中之妙,详尽如此,唯此书而已。深入解析中医所谓神秘的、被称为“黑箱原理”的藏像理论的最深处,在此无处遁形,不再是那么神秘莫测,或者被攻击为牵强附会,而是有其可靠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来支持的。

另外作者罗列的几大部分内容(如骨部),也是可圈可点。又如详细列出男女左右全身经脉之不同运行方向。这是其他课本或论著绝无仅有的内容,可谓言人所不敢言。虽然存在争议,但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真理自然越说越明。

本书之妙,言有尽而意无穷,当在细读数遍之后,更觉妙不可言。中医之妙,自当皓首穷经,亦难尽会。诚如作者对学生言:“到今天我行医五十年,也没有把中医彻底搞懂。”诚然耶?自谦耶?值得后人思索、回味。

奇人吴棹仙传奇著作《医经生理学》研读推荐(原创首发

作者:四川 成都 逍遥游

(0)

相关推荐

  • 委阳穴:腰痛、下肢痿痹

    委阳穴:腰痛.下肢痿痹 医经 今天 学中医,关注医经 [取穴位置]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解剖位置] 在股二头肌键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功能主 ...

  • 吴棹仙:医经生理学 自序

    医经生理学 自序 吾人体质生成之原理,简而言之日生理,盖医学之基础也,故各中级学校皆授之.伪政时,辑教科书者,皆趋新之士,组织若干类,细胞若干种,人云亦云,尚未能穷究其何以生细胞,何以能组织之原理,可 ...

  • 吴棹仙:子午流注环周图【有图】

    第一环十干主日. 环周一图.内外有四环.第一环用天干十字.分析地之五运.为五阴五阳.五阴分合于五脏.五阳分合于五府(余三焦一府名曰孤府).甲日阳木合胆府.乙日阴木合肝脏.丙日阳火合小肠.丁日阴火合心脏 ...

  • 吴棹仙:发长发堕发白之理

    发长发堕发白之理     毛之生于头颅而特长者,谓之发.缘肾气之充实,循督脉而上以滋长之也督脉为诸阳之纲.头者,诸阳之会.肾气至头,阳因而上也.男子若此,女子反之.女子肾气盛,则循冲脉少阴之经,丽阳明 ...

  • 吴棹仙,四川名医也,经方大家,开方必伤寒...

    吴棹仙,四川名医也,经方大家,开方必伤寒.金匮,疗效很高. 一日,一病人来,曰:我打嗝十余年,找过许多医生,至今病未愈,请先生救我.吴四诊过后,曰:此旋覆代赭石汤方证也.看前医方,旋覆代赭石汤却赫然在 ...

  • 吴棹仙,四川名医也,经方大家,开方必伤寒...呃逆

    一日,一病人来,曰:我打嗝十余年,找过许多医生,至今病未愈,请先生救我.吴四诊过后,曰:此旋覆代赭石汤方证也.看前医方,旋覆代赭石汤却赫然在列.考虑再三,仍开此方.却也仍然无效.吴思之:此明明旋覆代赭 ...

  • 吴棹仙讲肝脏生理(上)

    |吴棹仙(1892-1976),著名中医家,重庆人.曾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师,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成都中医学院医经教研室兼针灸教研室主任.其编写的<医经生理学>.<医经病理学 ...

  • 吴棹仙讲心脏生理(下)

    |吴棹仙(1892-1976),著名中医家,重庆人.曾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师,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成都中医学院医经教研室兼针灸教研室主任.其编写的<医经生理学>.<医经病理学 ...

  • 吴棹仙讲心脏生理(上)

    |吴棹仙(1892-1976),著名中医家,重庆人.曾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师,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成都中医学院医经教研室兼针灸教研室主任.其编写的<医经生理学>.<医经病理学 ...

  • 吴棹仙讲肺脏生理(上)

    |吴棹仙(1892-1976),著名中医家,重庆人.曾任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师,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成都中医学院医经教研室兼针灸教研室主任.其编写的<医经生理学>.<医经病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