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装上的黄色绳子是什么?各国军装随处可见,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军队向来是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而军装则是一支军队给人最直接的印象,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于这支军队的观感。
从古至今,军装样式不断发生改变,并且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国军装样式逐渐趋于一致。例如,各国的军装常服通常会配备一条金黄色或者其他颜色的丝带,当军人出席一些重要礼仪或庆典时,都会进行佩戴。
这条丝带的学名为“绶带”,已经成为了军装常服的必要元素。那么,为何世界各国都要在军装上加这么一条丝带,是有什么象征意义还是有什么作用呢?
一、绶带的起源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绶带”究竟代表着什么?
据《现代汉语词典》记载,在中国古代,绶带就是一种用来系官印、勋章,以及用来表明自身身份的彩色丝带。并且绶带出现的年代非常久远,早在中国周朝时期就已经出现。
《周礼》记载,“授组绶,所以系帷也”。在周王朝时期,绶带被用来系挽垂帘。除了这一作用之外,绶带也被用来系玉佩等饰品,并且不同绶带式样还代表着佩戴人的地位高低。
《礼记》记载:“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
从这一记载可以看出,在周王朝时期,绶带被赋予了代表阶级地位的意义,从周天子到各诸侯,再到平民百姓,哪一阶层的人可以使用哪一种样式的绶带,都有着明确规定,不得逾越使用。
等到了战国时期,绶带的代表意义有进一步得到了丰富。除了穿联玉器外,绶带还被用来系官印,并由此发展出了等级深严的印绶制度,每个等级的官员的印绶颜色也都有着明确规定:从三公配紫授、九卿配青授、到最后的五百石以下官员配黄授,这一规定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从周代到汉代乃至明清时期,绶带的作用逐渐多样化,但是有一点是没有变的,那就是绶带的颜色和式样可以用来表明身份地位。
除了中国之外,西方国家的绶带历史也十分悠久。他们的祖先在远古时期,便有了佩戴绶带的习惯。但是在西方国家,绶带不仅仅象征着身份等级,还象征了荣誉。在他们的勋章、奖章上都会配有绶带,并且勋章不同,颜色也不同,人们可以通过绶带颜色来区别不同奖励。
综合中国与西方的绶带起源和功能就会发现,不管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西方国家,绶带总是与等级、荣耀相挂钩。那么这么一件物品,又是怎么演变成军装挂饰的呢?当绶带放在军装上,又是否还具备原来的功能呢?
二、绶带在军装上的应用
虽然中国绶带的起源时间要比西方国家早上许多,但是根据现有史料研究,最早在军装上使用绶带的国家并不是中国,而是西方国家。绶带出现在军装上,也是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演变。
在最早时,人们在军装上加的也并非是绶带,而是条普普通通的绳子。这条绳子并不是为了区别等级身份,也不是荣誉的象征,而仅仅只是用来“挂东西”。
说起来,这还要追溯到军事参谋这个职位。
在近代军队出现之后,渐渐出现了军事参谋这一特殊群体,专门负责协助部队指挥官进行战略制定。这一特殊职责,意味着他们在平常需要进行大量推演。而为了方便记忆,参谋们经常在军事地图上写写画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使用不同颜色的笔用作标记。
因此,这些军事参谋需要随身携带大量不同颜色的笔。最开始时,他们将这些笔放置在军装上衣口袋里,但是这样十分不方便。后来为了方便取用,参谋们便在自己军装上挂了一根绳子,将笔挂在上面。这样一来,参谋们在进行战略制定时,便可以十分方便快捷地对笔进行更换。
渐渐地,这一习惯就得到了保留,并且在军队中推广开来,但是为了军装的整洁,人们慢慢地便用绶带替换了这根绳子。
当然,这只是“绶带”的起源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因为各国之间存在差异,绶带的起源也有所不同。
例如,有说刀子的绳索演变而来、也有水手的短绳、骑兵的马鞭、火枪兵的点火绳,甚至还有说是由当时波兰起义的官兵为表示不怕被绞死,而佩戴象征绞索的绳子发展演变而来。总而言之,在最开始时,各国军装上的绶带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性作用。
但是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军装上的绶带,早就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功能性作用,变成了一种象征荣誉的装饰用品。并且军装上的“绶带”也从最开始的普通绳子,演变成了样式繁杂的精美编织品。
世界各国对绶带的颜色和样式都有着严格规定,并且还采用了各自独特的编织方法,使得绶带在整体上十分美观,不但不会影响军装的整洁程度,还增添了军装的威严。另外,佩戴绶带也能让本来略显单调的军装增添独特元素,显得更加自然得体。
那么,咱们中国又是从何时起开始在军装上使用绶带的呢?
三、中国的引入
中国虽然拥有漫长的绶带使用历史,但是在军服中使用绶带的时间并不长。
晚清时期,清政府效仿西方国家,组建了新式部队,仿照西方军制建立起新的军队管理训练等制度,而授勋制度也在这一时期被一同引进了。但是在这一时期,并未明确规定授勋需要佩戴绶带。
直到辛亥革命之后,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沿袭设立了授勋制度,并且对授勋仪式有了更为全面的规定。根据这一规定,被授勋者需要“由左肩斜至右肋下”佩戴绶带。除了授勋时会使用到绶带之外,在北洋军和国军中,将官以上级别军官拥有定制礼服,在这些将官出席重要庆典时,是需要身着常服,配戴金黄色绶带的,这是将官地位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之后,解放军在1955年向全军配发了55式军服,并且首次有了常服和礼服之分。但是在这一时期,军装的设计秉承艰苦朴素、简洁经济的理念,并未将绶带作为礼服的一个元素,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1987年。
因此从建国后到1987年,在这将近4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军装上并不能佩戴绶带。即使是87式军服,也仅仅只有仪仗队、文工团、军乐团以及驻外武官的礼服上佩有绶带,其他军种依旧没有配发绶带,这个现象一直到97式军服配发后才得到了改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军在军装设计上主动与国际接轨,97式军服的设计便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在这次军服的设计过程中,突破了原先军装礼服不配备绶带的局限,将绶带元素普及了全军。自此,中国军装上第一次普遍拥有了绶带。但是与北洋军队和国民党军队不同,在解放军中,绶带并没有等级之分,既不代表奖励,也不代表身份,只是一种单纯的装饰品,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统一使用同一样式的绶带。
总而言之,在最开始时,军装上的绶带只是士兵用作具体目的的实用性绳索,但是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这一绳索逐渐与古人们用以表明身份、地位以及荣誉的绶带相结合,形成了今日这般美观大方的装饰品。虽然军装上的绶带已经没有特殊含义,但是对于普通士兵而言,依然是一种无上的荣誉象征,那是一种入伍过的荣耀。
文/乐宇
参考资料:《我国古代佩绶服饰的演变》,邵晨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