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界:神秘的二里头文化古玉石器 2024-07-29 03:44:16 牙璋。长54、最宽14.4、厚0.8厘米。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五区3号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涂朱玉璋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玉璋:夏代。长出48.5、宽8厘米。1975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牙璋。长49.8、宽5.9厘米。1974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玉璋。长39.2、宽10.2 厘米。1981 年新郑市望京楼新村商代遗址出土,夏代遗物。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玉璋,长66、宽13厘米。1958年河南郑州市南郊扬庄村商代遗址出土,夏代遗物。现藏于河南博物院。七孔玉刀。夏代,长65、宽9.5厘米,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三孔玉刀。夏代,长53.5、宽8.8、厚0.7厘米,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57号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三孔玉刀。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五孔玉刀。长39.6厘米,宽8.4厘米,厚0.6厘米。玉色淡绿,间有米黄色的斑纹。呈长条形,刀背部平整,刃部磨制后较薄。刀身共有五孔,又称多孔。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出土。玉戈。长21.9厘米。1967年河南偃师二时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玉戈。长30。2厘米。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玉戈。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玉戚。长10.8厘米。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玉戚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洛阳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内出土的玉钺 。玉戚。二里头文化,1974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玉戚。二里头文化,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石鉞,夏代。河南省方城縣八里橋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玉钺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玉铲。夏代,长13.5、宽4.2厘米。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玉圭。长17.4、宽4.4厘米。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玉圭。夏代,长211、宽64厘米。196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玉柄形器。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玉柄形器、玉坠,夏代。玉柄形器长16.2、宽2.2厘米。玉坠长7.8、宽1.15厘米。198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玉柄形器。夏代,长17.1、柄宽1.8、厚1.5~1.8厘米,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科院考戌研究所藏。嵌绿松石铜牌饰,二里头文化。1981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M4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嵌绿松石铜牌饰,二里头文化。高16.5、宽11厘米,1984年偃师二里头Ⅵ区11号墓出土。洛阳博物馆藏。嵌绿松石铜牌饰,二里头文化。198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M57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绿松石夔龙饰、铜铃。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在中国古代汉语中,蛙、奎二字本是同一个字的异写,却有着不同的发音,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奎亦写作跬。但是,奎字本身又有着一种特殊的含义,因为它表示一种毒物,而蟾蜍正是“五毒”之一。奎星主水、主毒杀,主归藏。它是北斗七星中代表勺子的那四颗的总称。奎还表示大腿,而蛙类最显著的特征正是它强有力的大腿。由此我们可以推测,所谓“夔龙”,即是奎龙,亦即是蟾蜍被神化之后的结果。夏后氏的龙,确实与红山的龙是有着不同来源的,鱼、蛇和蟾蜍,这是夏后氏龙的初形。很有可能,夏后氏最初并无“龙”的概念,但是基于红山文化的极大影响力,夏后氏必须将他所崇拜的动物予以神化,也就是龙化。在商初,商对夔龙几乎是完全继承了的,这可以从商初的青铜器中看出来。但是在商晚期,商统治者又将红山文化的云龙、猪龙与夏后氏的夔龙进行了整合,这是民族熔合的需要。经修复后的夔龙。经修复后的夔龙。经修复后的夔龙。微雕玉兽,长0.9、高0.5厘米。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出土,洛阳博物馆藏。玉箍。高5.7、直径7.1、璧厚0.7厘米。196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铜铃。夏代。高9 厘米。1975 年偃师二里头Ⅴ区出土。河南博物院藏。管状玉铃舌。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青铜铃。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二里头文化的青铜铃都见于贵族墓,出土位置与陶寺红铜铃相似,一般也放置于墓主人的腰部或手部,多见以纺织品包裹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二里头遗址的铜铃往往与嵌绿松石铜牌饰共出,或与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共出,表明这类墓的墓主人具有特殊的身份,同时也暗示着铜铃具有与祭祀礼仪相关连的功能。二里头文化的青铜铃比陶寺红铜铃更趋成熟完善,铃内顶部有一横梁,梁上悬有铃舌,使用时手捏外壁的扁鋬晃动铃身发出声音。1962年春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河南偃师二里头展开了第五次科学发掘,在对位于第V发掘区T33D发掘时,发现了墓葬M22,其属于二里头文化二期遗存。该墓共陶器、铜器、绿松石等器物14件,这件带翼铜铃则是墓葬中唯一的一件铜器。带翼铜铃出土于墓葬中尸骨的腰部,器身布满铜锈,器表多呈红褐色,并伴有青绿色锈斑。该铜铃高9厘米,顶部近平、敞口朝下。从正面看呈梯形,顶部较平,两侧下部外扩,口部较大,顶部底部均近似椭圆,顶部有两个半圆形孔,中间有居中的突出桥形钮,用以系铃锤。带翼铜铃肩部圆钝,铃壁内凹,一侧带有翼(即扉棱),其扉棱较小,向外突出。镶绿松石青铜戚。夏代,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除了这只戚,二里头遗址还出土过一块青铜璧,璧上面也装饰着两圈绿松石十字架。圆圈内的十字架是“雷”的标志,这如同金文对于“雷”的表达。这说明,此戚不是兵器,而是执行死刑的法器。因为雷的形象,来源于雷兽,也就是蟾蜍。关于雷神就是蟾蜍——即夔龙前身的最好的表述。人做了坏事就要被雷劈,也就是由夔龙来执行死刑。这只蟾蜍背上的图案,是“雷”的另一种最常见的图形,被一团火裹着的雷。铜钺。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采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这件青铜钺,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钺。从铜钺的材质成分及刃部较钝等特征分析,应非实用兵器而属于礼仪用器。这件铜钺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戈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兵器。方格纹铜鼎,夏代 。高20、口径15.3厘米,底径10厘米。1987年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乳钉纹铜爵,夏。高22.5厘米,长31.5厘米。1975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这件乳钉纹铜爵,前有长“流”,后有尖“尾”,流口上有一对伞形短柱,腹部束腰,平底,下有细而高的三足。长流和尖尾的造型,主要为了使它平衡,有了长流,重心不稳,于是加一个尖尾,达到平衡,又对称美观。铜爵整体造型舒展空灵,如同凌空飞翔的鸟雀,反映了作器匠师的聪明巧思。它的器身一侧附有称之为鋬的把手,而另一侧装饰有五颗乳钉纹。乳钉纹铜爵由此而得名。乳钉纹是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也是青铜器上的最早出现的纹饰。铜凿①、铜锛②、铜刀③、铜锥④、铜锯⑤。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双翼铜箭镞。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乳钉纹是中国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从夏代一直到商代,乳钉纹的灵感无疑来自于蟾蜍。实际上,在龙山时代,蟾蜍纹就大量出现于陶器上了,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乳钉”的?非常神秘。龙山文化的陶鼎,鼎足也是蟾蜍的形象,这种形象在黑陶和灰陶中都存在。当然,如果没有那些小圆点,不足以说明它是蟾蜍。一头二身蛇(龙)陶片,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这个图样在春秋至战国的玉佩中,出现率非常高。新砦(龙山文化至夏文化)陶器盖上的兽面纹与绿松石龙之间的相似性,还有更深一层意义。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以新砦遗址为代表的遗存,是由中原龙山文化向二里头文化演进的过渡期文化,可以看作是二里头文化的前身。当然这一认识主要是来源于以陶器为主的文化因素的比较。而陶器盖上的兽面纹与绿松石龙表现手法的高度一致,则从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上彰显了二者密切的亲缘关系。也可以说给绿松石龙找到了最直接的渊源与祖型。附加堆纹陶鼎。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石磬。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陶埙(xūn)。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方形陶鼎。二里头文化,中国最早的方鼎,不过是陶的,一面有雷纹。骨杖。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陶鼎。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陶斝。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陶鬶。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陶盉。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陶觚(gū)。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几何纹陶片。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龙纹透底器。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龙(蛇)的形象在二里头遗址中多有发现,除了大型绿松石龙形器、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还以陶塑形象、刻划图案等形式出现。有学者认为这些蛇纹就是龙。二里头文化装饰有龙形象的器物基本上仅见于二里头遗址,且都发现于宫城或其周围的重要地点,表明龙形象器物为社会上层所专有。上述龙(蛇)形象大多饰于陶透底器上,这种器物造型奇异,底部有中空的圆孔,显非容器,属于祭祀用器的可能性较大。刻划于陶器上的龙图像,最生动的要数这件陶透底器上的阴刻龙纹。陶大口尊。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尊是大型盛酒、酿酒器。甲骨文中的“酉”字就是以大口尊为原型的象形字,“尊”字则是两手捧着大口尊的形象,而“尊”与“奠”通用,表示祭祀时献酒。这件陶大口尊的特别之处在于肩部的一周纹饰是图案化的龙纹,与商周时期的夔(kuí)龙纹颇为相似。夔龙纹即龙的侧视图案,在陶寺遗址出土的史前彩绘陶器上已出现。卜骨。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新石器时代晚期至二里头时代,占卜主要用动物肩胛骨,这个部位既宽且薄,稍加烧灼即爆裂,最宜占卜。二里头文化占卜使用的肩胛骨主要来自牛、羊、猪,用于占卜的动物可能也是供奉给神的牺牲,成为沟通人神的媒介。二里头文化的卜骨基本不做加工修整,占卜时也鲜有钻孔而是直接烧灼,占卜形式还处在初级阶段。陶排水管。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宫城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在宫城内的2号宫殿庭院内发现有两处地下排水设施。一处位于庭院东北部,由11节陶水管连接而成,安装在预先挖好的沟槽内。另一处位于庭院的东南部,是一条用石板砌成的地下排水沟。 白陶制的“乳钉”个体,在绿松石串中作为一种重要的饰件。它们也在后来的古蜀国遗址和滇国玉器中出现。但这可能不是二里头人最先的发明,因为在成都平原的新石器时代宝墩文化玉器中,最早发现了类似的东西。二里头文化——玉器、青铜、陶器以及帝颛顼死而复苏的传说白陶“乳钉”的反面,呈盘绕的蛇状纹,这有可能是后代玉璧上出现的“谷纹”的原型。这是与商代晚期甲骨文最有亲缘关系的刻符。河南省洛阳皂角树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陶盆残片上的“车”字形契刻符号 。 圈儿里人都在关注以下这几个平台 赞 (0) 相关推荐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5)河南部分1 玉璜仰韶文化 长4.2.宽2.厚0.4 厘米 河南省临汝县北刘庄遗址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青玉.体呈半环形.素面,璜的两端各有一圆穿孔. 绿松石坠仰韶文化 长3.4.宽1.2.厚0.2厘米 河南省淅 ... 二里头遗址出土【夏代玉器】 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 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冈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该考古文 ... 古玉界:南美洲玛雅文化玉石器赏析 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的资助下,于十五世纪横渡大西洋发现了"新大陆",以区别于人们熟知的欧亚"旧大陆".在发现新大陆之前,原以为这一地区是未开化的荒蛮之地, ... 古玉界:兴隆洼文化玉器的起源和工艺探讨(一) 中国内蒙古兴隆洼遗址.古老的制玉技术以此为中心向周边传播.往东北方向,是黑龙江(俄罗斯称阿穆尔河).松花江流域,在中国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和俄罗斯滨海地区(原为大清帝国领土,女真人的居住地之一)均发现了最 ... 古玉界:兴隆洼文化玉器的起源和工艺探讨(二) 考古发覆千古.考古揭示一条8000多年东亚玉玦之路,跃然活现于纸上.中国东北玉文化对东亚玉器传统的巨大贡献,仍然是难以估量的. 兴隆沟遗址22号房址出土的匕形器.这可能是农业民族所特有的餐具,玉制餐具 ... 古玉界:骆越文化之美玉赏析 这些玉器分别来自越南北部的冯原遗址.长睛遗址和任村遗址,中国的一些考古专家和学者应越南方面的邀请,曾多次参与越南考古研究所组织的联合考古发掘.越方的考古专家拿着这些玉器来到中国,将这些在越南出土的古玉 ... 古玉界:你收藏的古玉有包浆吗? 古玉的包浆, 说起来抽象, 看起来却很真实. 下面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出土古玉的包浆 神人 石家河文化 (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神人 石家河文化 (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局部 交龙 ... 古玉界:见微知著的高古玉 中华民族有着浓厚的爱玉.尚玉的文化传统,中国的琢玉艺术历经八千年的发展,绵延持续,日久而弥新.在中国古代,玉是通天地.祀鬼神的社稷重器:权势与地位物质表徵:追求不朽.保尸防腐的殓葬工具:洁身明志,标榜 ... 古玉界:你收藏的古玉有包浆吗?(二) 古玉的包浆, 说起来抽象, 看起来却很真实. 下面我们来感受一下出土古玉的包浆 圈儿里人都在关注以下这几个平台 古玉界:有一种古玉叫做“鸡心佩” 鸡心佩,是韘(shè)形佩的俗称.韘(shè)形佩是从玉韘演变而来.多作椭圆形,上端出尖,中有一圆孔,近似于盾牌或鸡心的形状.器体较扁薄,下面微鼓,背面略凹,两侧常透雕有龙.凤.螭等装饰 ... 古玉界:故宫博物院高古玉精粹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