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心理咨询师解锁孩子“不爱学习”的密码!
我在平时心理咨询的工作中,经常会听到家长对孩子有这样关于孩子学习问题的疑惑 :
问
“我女儿好不容易上了一个市重点中学高中,就开始不肯学习了,屡劝不听。
我每次开家长会,见到他们班主任我就不好意思。
您能教我怎么办吗?”
问
“儿子小学的时候,特别爱学习,总是班级前几名,刚上初一,不知道为啥开始不想上学了。我们家长都很爱看书呀,孩子怎么不爱学习呢?”
问题中最令家长头疼的是:发现“孩子上学没有积极性,对学习不上心”甚至是“不想上学”情绪和表现后的恐慌。
在遇到孩子诸如此类问题时,除了“干着急”、“慌乱”之外,家长还能做点什么呢?
了解“讨厌学习”这个家伙
经常听到“厌学”这个词,我觉得所谓的“厌学”,其实不是孩子真的不想学习,而是孩子暂时没有学习的动力。
开始“不爱学习”的青少年,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的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当孩子这种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诱因影响时,也许会发生旷课或辍学现象。
孩子开始不爱学习,受环境、学校、家庭等方方面面的影响,孩子如果开始有了这种情绪,会带给家长哪些信号?
从解决问题的实用办法和资源角度出发,我想和您一起来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孩子不爱学习。
厌学中孩子成长密码
“心理疲倦”、“习得性无助”、“不爱学习”这三个词,在孩子开始有这种情绪和行为初期,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
心理疲倦,是人在长期思考或在和别人激烈争吵后,会陷入“心力衰竭”状态的疲劳。
而人长时间连续不断地从事力不从心的脑力劳动后,会感到精力不支,且效率显著下降。
由此看来,首先孩子不爱学习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想想我们成年人,假如连续每周上班下班,日复一日的工作,没有更多休息时间,有没有想逃开的厌恶感呢?
拿上面的举例,来访者女儿中考发挥比较好,超过3分录取线上了比自己实际水平高很多的一所市重点高中。之后随着学业压力的加大,小A出现各种不爱学习、不想去上学的想法,因为她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都赶不上班里的大多数同学。
对孩子来讲父母是最重要的人,所以家长需要平时多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而孩子的每次学习,以孩子喜欢的、能带给孩子反馈感的体验中获得,而不是学最难的东西。
也别在纠结焦虑中,让学习中体验各种痛苦。同理,孩子每天的学习,千万别学到想吐才结束。
而家长的高焦虑和高期待,又会转化成对孩子的高压,这种弥散性焦虑也在很大程度上传递给了孩子,让孩子把学习和痛苦强化联系在一起。
日积月累后,孩子也许就会以不爱学习作为对学习无奈而沉重的回应。
这种环境下的多重打击,让孩子慢慢丧失了学习的自信心,陷入否定自己的漩涡,出现典型的“习得性无助”心理状态。
发展心理研究也表明,学习活动是学龄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儿童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根本手段。
我们知道,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从出生起,孩子对这个世界就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
他们总是新奇地试图动动这、碰碰那,充满着孜孜不倦的热情和用不完的精力。
但突然有一天,您发现孩子不再拥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甚至开始逃避和厌恶学习,此时请不要先忙着责备孩子,可以不妨先了解学习一些孩子发展心理学知识规律,或许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上面的例子中的小B的父母,一听到刚上初一的儿子玩手机游戏,就开始担心影响孩子学习。
但好奇和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同时叛逆是孩子构建自我、走向独立、彰显生命力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也就是说,很有可能父母越是不让孩子玩,孩子就越玩。
2020年国内一项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困难的青少年,可能会将智能手机作为一种情绪调节策略,通过玩游戏来满足自己的内心需要,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
家长了解孩子的一些成长心理以及“贪玩”的原因后,或许对自己有一些启发。
儿童青少年在和家长、老师、及同学的各种人际交往中,难免也会出现各种适应性的压力,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尝试接纳自己出现的各种消极情绪。
比如焦虑、担心、害怕等情绪并没有对错,“我的情绪很重要,我要去感受它。”
父母习以为常的话和不爱学习之间
有的孩子期末成绩有一门下降了,父母会很着急,觉得天好像塌了一样。
家长们说的一串可怕的未来——“学习不好,将来考不上好中学,就考不上好大学,没有好工作、好人生……”。
一旦可怕的认知和情绪在心里发酵,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冲突可能就开始了。
“每次测验考试,一看到我就问:考了怎么样啊?他们根本不关心我这个人,只知道关心我学习!”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经常会听到学生来访者这样说。
爱,是人成长最重要的内在动力,当爱缺失,成长会变得没有方向和力量。
“学习不好,人生就没有希望了!”这也是听到一些父母来访者说过较多的一句话。这种话对于小小年纪的孩子来说,负担未免过于沉重,因为非常容易引发孩子的焦虑。
孩子感受到哪怕自己已经很努力,成绩考得已经很好了,父母们却依然不满意,学习结果带来的总是挫败和自责。
有的父母把奖励当成孩子学习的筹码,但这样的潜台词是:只要你好好读书,你要什么都可以。
说得多了,孩子误以为学习就是为了得到这些奖励。他们尝到了奖励的“甜头”,一开始可能很有效果,时间久了就变得非常被动。
而且奖励在无形中把孩子内在动力给浇灭,一旦没有这些物质和外在东西做刺激,孩子也就不想学了。
孩子某次考的不好,有的家长会说“你数学成绩这么差,将来怎么能有出息”。家长的心思不妨从孩子的分数那里走出来,因为孩子的考试分数暂时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家长更多的可能是关注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状态,尽可能留住孩子那份最宝贵的兴趣和好奇心。
写到这里,让我想到最近热播的家庭剧《小舍得》里的一句很“扎心”的话——颜子悠说“我觉得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蒋欣饰演的妈妈明明那么爱儿子,甚至胜过于爱自己,为何孩子会觉得妈妈不爱他呢?即便子悠学习能力再强,但他的内心似乎是不快乐的,好成绩带给他的是不敢松懈,不敢退步,甚至有些胆怯。
“你考100分,爸妈才爱你。”家长的潜意识里或多或少有了这个想法后,尽管我们不愿意当面承认,但孩子似乎会读懂和觉察到。
分数,只是社会筛选人才的一个维度,人生还有其他的维度。
谈到什么是好的教育?
给人予温暖、培养人的良善心、让孩子有自信。让孩子在一种虽疲累但依然能够享受生活和生命乐趣的场景下,成为一个能够体面以成绩通过高考的人,这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人的教育。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
“人生如果总把阶段性目标作为最高追求时,会失去持久的动力,因为人生不是每一个阶段都可以设定具体目标的。”
我们跳出这部剧,假如用人一生的跨度去看,一个孩子有享受亲情、体会欢乐有趣的童年,更利于孩子的身心和人格健康,何尝又不是舍得之间的智慧呢?
各种关系和不爱学习的联系
孩子刚开始有一些不爱学习情绪本身,不是心理问题,但持续严重的这种现象背后,很可能存在心理问题。比如早年分离、养育关系、家庭问题、网络成瘾及各种心理障碍等。
有的父母也许给了孩子成长所需的一切,但除了陪伴和关心。孩子有了这些情绪或行为,家长可能要多留意是否真的懂得孩子?父母为孩子做的事情,是否对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
常听过一句话“童年无忧无虑”,其实童年的艰辛超过我们的想象。正如《飞屋环游记》中的一句台词“幸福是实现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
青少年在18岁之前,一直在寻找一种认同感。
一个孩子对自己的接纳和认同,很大程度取决于孩子感受到多大程度被自己的父母所接纳。
生命就是关系,没有人可以脱离关系独立存在。而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又是这个世界最基础的关系,也是我们第一份关系。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孩子做得好、做得对,我才能说行、说好。孩子做得不好,难道还不能对孩子说不行、不好吗?
当然可以,但我们要看到,批评孩子这样不对,那样不行,其实是没有任何建设性,孩子也并不能从中获得任何的启示和帮助,最终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做。
孩子做得越是不好的时候,越需要家长鼓励和帮助的时候。
例如,一位妈妈和初中女儿说:“我叫你从门口的超市带回来一斤鸡蛋,可是你忘了。好烦啊!”
也许,妈妈是希望女儿马上出去买鸡蛋。但女儿可能会以为妈妈只是在指责她。如果我们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受,孩子可能就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
家长和青少年的孩子之间有效的沟通,是有可遵循方法和原则的,这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实践、总结、再实践才能掌握。
比如家长在亲子间敞开式沟通可以有如下方式:
讲事实:你刚才毫无征兆地突然发飙,样子很吓人啊。
谈想法:我想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让你很生气?
谈感受:看你那么不高兴,我也觉得很无辜,你这么乱发火让我也有点生气。
说期待:如果你有什么不开心,能够直接告诉我,我会愿意来跟你一起解决的。我非常希望我们能够好好谈谈话,而不只是在这样僵着。
做邀请:你说呢?你是怎么想的?
假如法:如果我给了你不好的评价,给你带来什么不同呢?
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另一个人,所谓和孩子间的心心相印是不存在的。因此,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是有多么的重要!
人的迷茫不在于明确答案的好坏,而是在于没有答案。
当家长开始有了反思,帮助孩子看到“我具体不喜欢学习的什么地方?”,“我有没有好朋友?”,“我是否适应现在的学校?”,“我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最好写下来,越详细越好,您可以和孩子一起体会,一定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林清玄曾说过: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孩子除了学习,更应该掌握这几个方面的能力:
01
面对挫折的能力
02
爱的能力
03
认识生命多元价值的能力
04
拓展视野的能力
05
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家长重视自身以及孩子其他能力的培养,我们才不会只跟孩子学习较劲,不会被成绩控制,不会因为成绩阻断了亲子之间的沟通,才能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并投以欣赏的眼光。
当孩子想学习的时候,学习就成了一件隐隐约约、自然而然的事情,会有强烈的“我想学”的感觉。
家长与其和孩子的不爱学习做对抗,不如练习学习如何地接纳孩子。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或许可以学习到了更新的、更适应性的方式去生活。
作者简介
余红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本科
高校兼职心理咨询师
擅长方向
青少年问题咨询
婚姻家庭情感
老年情绪困扰
职场人际冲突
情绪管理
给来访者的话
人生的路很长,这一段,我们可以一起走,去寻找成长和幸福的力量。
文字|余红
编辑|李杏
审校|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