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洋河,我写过的文章非常多了,再系统展开没啥意思。今天就聊两个朋友们问的比较多的问题:第二,为何实际产能远小于设计产能,酒厂却又在扩产?朋友们都知道,我目前给洋河的2021年业绩预测是:在中银证券年内股价涨跌幅为0的假设下,预计2021年全年净利润90亿左右。老唐不喜欢装神,不喜欢故弄玄虚。等我直接将计算过程亮出来,说不定你会一撇嘴,说一声“切,这不是瞎蒙嘛!”。瞎蒙就对了。对于绝大多数公司,哪怕是巴菲特,其实也是“瞎蒙”
看个大概轮廓就够了,投资并不需要精准预测企业经营成果,也没可能做出精准预测。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洋河2021年一季报营收105.2亿,归母净利38.6亿,扣非归母净利38.1亿。动手统计过去五年里,洋河一季度扣非净利和全年扣非净利数据,然后看一季度占比,我们会得到这样一组数据:我们会发现一个明显的规律,在2019年之前的几年里,一季度扣非净利润占全年扣非净利润的比例,基本稳定在45%左右。——这个规律不难解释,在白酒行业里,除了茅台这个奇葩之外,其他企业都有“一季定全年”的说法。这是因为白酒消费通常带有明显的季节性,第一和第三季度是旺季,第二和第四季度是淡季。原因也简单,一季度是冬天,更适合饮用白酒,且一季度包含春节在内,是中国人一年里喝酒最多,人情往来最多的季节,自然也就是白酒经销商大量进货的时间段。这个期间白酒开瓶率更高,且消费档次会明显提升(第三季度包含为中秋国庆大家备货的时间段。中秋是仅次于春节的饮酒场景及礼品往来场景),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都会比其他季度更高一些。企业的产品靠着数千的经销商,以及犹如毛细血管一样的数十万甚至数百万零售终端去完成,人们的消费习惯,决定了经销商的进货习惯,也就决定了厂家的报表特点。对于洋河而言,我们需要思考①2019年和2020年全年扣非利润为何没有达到“一季度扣非净利润/45%”?②导致这个情况产生的不利因素,2021年是否还存在?现在我们知道了,2019年中洋河开始解决渠道压货的历史问题,导致全年净利润增长不利。2020年,一方面是持续解决渠道压货问题,一方面是春节前爆发疫情,导致经销商元月从公司拿的货,并没有如历史规律那样被消化掉。加上疫情影响的餐饮聚会大量减少,所以后面三个季度进货量下降,全年没有取得预期的增长。现在,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其实就两个:第一,渠道压货情况是否已经基本解决;第二,2021年一季度有没有发生同样的大量进货,然后积压的情况。第一个问题,公司介绍过情况,目前渠道存货情况正常,积压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第二个问题,2020年底,国内疫情就已经有死灰复燃迹象。2020年12月25日,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政府就已经提出了“就地过年、非必要不出京、非必要不出境”的倡议。随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陆续发布了就地过年的倡议,多个省市还出台了鼓励就地过年的相关经济鼓励政策。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经销商对一季度白酒消费场景变化,是有预期、有准备的。不会向2020年元月那样大量进货,然后积压。据此判断,我个人估计:乐观情况下,2021年一季度扣非净利会恢复到历史占比的45%数据附近,全年扣非归母净利为38.1/45%≈85亿。悲观情况下,2021年一季度扣非净利润也会占到全年50%左右,不会惨成2019年的58%和2020年的56%。如果按照50%估算,则全年扣非归母净利为38.1/50%≈76亿。洋河的非经常性损益,涉及非流动资产处置、政府补助、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及处理收益等。但其实主要来源就是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收益(持有分红或利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020年财报第7页和第8页数据显示2020年的非经常性损益就是约24亿交易性金融资产相关收益,然后扣掉25%所得税后的18亿。其他部分几乎可以忽略。交易性金融资产(笋子)分为:银行理财、信托理财和权益资产投资三大部分。前两部分都不难预测,公司共计有160亿信托和理财。期间公司还会有至少六七十亿新增现金(2021年卖酒的经营净利润)但不清楚公司会将其投入理财还是存款,暂且毛估增加1~2亿税前非经常性损益。<公司现有72亿银行存款,但这部分产生的收益是财务费用--利息收入,不计入非经常性损益>则非经常税前损益预计约9~10亿,扣掉25%所得税,折合约7亿左右税后净利润。因此,悲观情况下,扣非净利+理财收益=76+7=83亿;乐观情况下,扣非净利+理财收益=85+7=92亿。截止2020年末,公司持有公允价值45.2亿的权益类资产(年报150页)。这45.2亿全部计入笋子类资产,其公允价值波动直接影响洋河的报表利润。由于去掉中银之外的部分,基本是私募基金及非上市公司权益,公允价值取净资产或者估值,其波动一般不会太剧烈,通常是轻微增长,可以给这约27亿权益类投资估个2亿左右的增幅。公允价值变动的大头,是约7900万股中银证券的股价波动。这部分没有办法预测,只能承受。于是结果出来了:除了无法预测中银证券股价变动之外的部分,悲观情况下是83+2=85亿,乐观情况下是92+2=94亿,这就是“假设中银证券涨跌幅为0时,全年归母净利90亿左右”的思考过程。喜欢踩踏老唐的大小V们,手头又多了一条老唐自己提供的铁证
一家公司提高信批质量,可以说公司进步。但齐刷刷的提高,估计是证监会和交易所提出的强硬要求。2020年洋河生产了约16万吨白酒,销售了其中的15.6万吨——这都是指灌装好的商品酒,不是基酒。到年末库存商品酒约2.4万吨,基酒60.9万吨——这就是过去公司多次谈到的“近70万吨库存基酒”的准确数字。同时,公司在年报的13页还披露了设计产能和实际产能。从这里我们发现一个细节问题,公司的设计产能合计约32万吨,但实际只生产了16万吨——注意,口径依然是商品酒。按照我的推测,浓香基酒每吨可以生产52度左右商品酒1.3吨,或者生产40度商品酒1.7吨。——1吨基酒可以生产52°或53°商品酒1.3吨的推算过程,可以看2020年2月21日的《高端白酒产能补充篇》一文。因为无法计算公司高度酒和低度酒的准确产量,所以这里取一个中间值1:1.5。那么,实际生产了16万吨商品酒,对应的可能是酿造了10~11万吨基酒。同样32万吨的商品酒产能,估计对应着约21万吨基酒产能。问题就来了:既然白酒没有保质期,且储存的越久品质越好,公司为什么不开足马力,将32万吨产能用足,然后把生产的基酒存起来?
第一、浓香酒的酿造工艺,注定了只有很小比例的酒是中高端酒,大量伴生的低端酒实际上是没有储存价值的;
第二,窖池越老,中高端酒占比越大,伴生的低端酒越少。
五粮液的年报将五粮液产品的产销情况,与其他系列酒产品的产销情况分开披露了,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观察机会(财报12页)。五粮液公司2020年生产了15.9万吨商品酒,其中五粮液产品约2.6万吨,系列酒产品13.3万吨,五粮液产品占比约16%,系列酒产品占比约84%。全年五粮液公司销售了2.81万吨第八代五粮液,实现销售收入440.6亿,折合约850左右/瓶(指500ml标准瓶,大约465克左右,下同),加上增值税13%,约960元/瓶,与我们熟知的五粮液出厂价情况基本接近。五粮液系列酒(五粮醇、五粮春、五粮特曲、尖庄等)销售了13.23万吨,获得了83.7亿营业收入,折合约29元/瓶,加上增值税的含税单价也就约33元。这个差异的背后,其实就是特别便宜的低端酒,用很大的量创造了很小的营收,而且不怎么被人注意。洋河只披露了中高档酒和普通酒的销售收入,没有分别披露其销售量,这个做的不如五粮液,要批评
古井贡酒的年报12和14页,分别披露了年份原浆、古井贡酒、黄鹤楼和其他白酒四个档次的销售收入和销售量。通过计算我们可以知道,年份原浆实现销售4.26万吨,销售收入78.34亿,折合含税出厂价约97元/瓶。但即便如此,公司2020年生产了83668吨商品酒,97元/瓶出厂的年份原浆档次,也只有39805吨(说明还销售了2815吨存货),占比仅47.5%。而低端酒(古井贡酒)销售了2.26万吨,创造了13.8亿营收,折合含税出厂价仅约32元/瓶。通过五粮液、洋河和古井贡的数据,我们都能够看出,浓香白酒生产厂生产出来的中高档酒比例都不高,伴生的低端酒是大头。因此,无论是五粮液、洋河还是古井贡,今年报表披露的实际产能都低于设计产能,但同时都还有在建产能,我估摸着只能有一个解释:时间比较短的窖池,满负荷生产会产生太多低端酒,不划算。但不生产又无法让窖池内微生物繁衍,无法让窖池慢慢变“老”。所以,新窖池只能维持最低投料量,维持最小产量,慢慢养窖。伴随着窖池年龄的增长,投料量会逐步增加,实际产量会慢慢向设计产能靠拢。这个过程与现有产能未满产,但同时还在新扩产能,不矛盾。泸州老窖公司在2016年以前,一共10086口窖池,累计约5万吨的产能。今年披露了17万吨设计产能,且实际产能达到17万吨(基酒口径),没有在建产能。这意味着至少有12万吨产能是最近四年时间里新挖的窖池,这种窖池产出的基酒根本没有储存价值,公司却满负荷生产。2020年老窖生产商品酒仅11.14万吨,其中出厂价>150元的中高档酒2.4万吨(1573,特曲和窖龄酒等),其他酒8.7万吨(头曲和二曲等)——按照1:1.5对应,2020年能消耗中高档基酒约1.6万吨。中高档酒2020销售2.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42.4亿,折合含税出厂价约300元/瓶。头曲和二曲销售9.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2.1亿,折合含税出厂价约12元/瓶——这个价格的产品,消耗的纯粮基酒应该极少,否则成本做不过来。当年生产17万吨基酒,绝大部分是无储存价值的低端基酒,且当年消耗极少。这些基酒存起来干嘛?为了让基酒库存量好看?——泸州老窖今年披露的基酒库存27万吨了,比上世纪80年代扩产的五粮液多年存下的家底21.5万吨还多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