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狼山,还是王安石的这首最经典
狼山观海王安石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作者: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坛后,心情渐趋平淡,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张舜民评:“王介甫(诗)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寻绎,不可得矣。” 南宋敖陶孙称其诗“如邓艾缒兵入蜀,要以险绝为功”。解读明万历《通州志》记载: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年间曾任海门县令,期间到过狼山写了一首《狼山观海》诗,于是便留下了与南通的不解之缘。试想近1000年前的初春,乍暖还寒,一位刚至而立之年的书生登上狼山,举目四望,眼前是他从未见过的景象:奔腾不息的长江水万里跋涉,从脚下汇入大海;宽阔的江面上云雾缭绕,宛若仙境,叶叶扁舟驶过,惊起蛰居江底的鱼虾。如此胜境,不禁让书生诗兴大发,挥毫书就《狼山观海》。这首诗气势磅礴,既描写了狼山春意勃勃的美景,又抒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当时,王安石刚从家乡江西临川出来,应试、为官,还没有今后丰富的阅历和高高在上的官位,眼见浩瀚长江和无边大海激情交汇,怎能不心胸豁然开朗,勃发鸿鹄之志?《狼山观海》是王安石早期的诗篇,但以景言志、借物抒情的诗风已老练熟稔。无边的长江之浪排山倒海而来,像是谁凿破了万里之外的昆仑山?初春的江面云雾弥漫,江岸、岛屿在雾幔中若隐若现,春雷响起,冬眠的江鱼开始搅动着春天的气息。这样的景象宛若人间仙境,不但让游人流连忘返,而且心生感慨、眼界大开。首联一问,由眼前“无边波浪”而想到源头昆仑,突兀峥嵘,起笔不凡。颔联写近景,一静一动。狼山与左右之军山、剑山、马鞍山、黄泥山(又称狼五山)如一串翡翠珍珠浮游在烟波浩渺的江尾海端,而乍暖还寒的宜人气候更使人流连忘返。颈联转为虚写。面对仙境般的奇山艳水,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给狼山增添了神话色彩,而本意在于赞叹狼山之幽美。尾联迸发感慨,特别让人警醒。诗人惊呼往日浪迹江湖,竟泱于混沌,唯有今朝,始觉眼界大开。一个“始”字,给南通狼山打出了一张最为引人的名片,南通人也由此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历史的车轮碾过近1000年,今天的狼山依然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地注视着长江之水从脚下流过。当你登临狼山,站在山顶眺望,是否还会遥想起当年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