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周边最大诸侯国宋国,为何最后活成了一个笑话?
说到春秋战国,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战国七雄。

其实在春秋时期,宋国才是最大的诸侯国。
宋国版图包括今天河南东部,还有江苏西北部,以及山东西南部的广阔区域。
其国土面积约有10万平方公里,而且都是非常富饶的地方。
中国国土面积那么大,宋朝那么大点面积为什么称其为大国?
因为当时的周朝并不包括东北和岭南一代,面积跟统一后的秦汉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周朝建立后,一口气封了800诸侯。
史书上记载的诸侯国有71个,其中姬姓诸侯国既有53个。

而宋国是殷商后代的封国,身份非常尊贵,被封为公爵。
什么概念,天子之下就是公爵,其次是侯爵、伯爵、子男等爵位。
战国七雄都无法跟宋相比,爵位最高的齐国也只是侯爵,低了宋国一等。
宋国政治地位高,文化地位也不低。
儒家、墨家、道家和名家四大思想之发源地都在宋国,孔子、墨子、庄子和惠子四位大圣人都出生在宋国。
不仅如此, 宋国经济繁荣,商业发达,各国望尘莫及。
宋国重视商业发展,继承与发展了殷商文化,这里店铺林立,百业兴旺。
所以宋国堪称春秋初期的超级大国,前程似锦。

但是强大无比的宋国,却在诸侯争霸大戏早早退场。
在公元前286年宋国就灰飞烟灭,宋国人还成为一个笑柄。
那么,宋国都给后人留下什么笑话?
笑话一:抢着让位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2年 ),兹甫的父亲宋桓公病危,眼看就不行了。
这时候,最迫切的问题就是谁当接班人。
按照一贯的嫡长子继承制,宋桓公大儿子兹甫是法定继承人。
可是兹甫不愿接班,他再三恳求,要把太子之位给同父异母的庶兄目夷。

而且理由说的头头是道:'目夷比我年龄大,又忠厚又仁义。'
于是,宋桓公只好改变主意,让目夷当接班人。
谁知道目夷得知后大发雷霆,死活不愿意。
他说:'弟弟能够把国君之位让给我,他比我仁义多了。况且废嫡立庶坏了制度,贻害无穷'。
起初宋桓公目夷是假意推让,谁知道他竟然逃到了卫国来躲避当太子。
这样一来,兹甫悲痛万分,不得不含恨当了宋国国君,此君就是宋襄公。

中国历朝历代为了权力争得你死我活,夫妻相杀,兄弟相残,父子反目。
唯独宋恒公两个儿子你推我让,友谊第一,王位第二,难能可贵。
笑话二:主持公道
齐桓公病逝,齐国五公子没有推让,大家为争夺王位大打出手。
大家打起来了,连老爸也顾不上埋葬,尸体放了两个多月都生蛆了。
直到第二年初,新上任的齐君无亏才把桓公收殓。
齐国太子昭逃到宋国,请宋襄公主持公道。
按说这事宋国不能管,因为它军力太弱,说话没分量。
可是宋襄公却觉得义不容辞,因为此前他答应国齐桓公,要罩着齐国太子。

于是宋襄公就当仁不让,决心帮太子昭夺回王位。
宋襄公知道自己实力不行,就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下了一个通知,让各诸侯国一道主持正义,送太子昭回国。
可是各国诸侯没有把宋襄公放在眼里,他的通知看都没看就扔到垃圾篓里。
宋襄公左等右盼,只有卫国、曹国、邾国三个小国派了小队人马过来。
这些乌合之众根本就不是齐国军队的对手,肯定一触即溃。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联军竟然成功把公子昭送上了王位。

原来他们人虽然不多,但是打着联军旗号,把齐国军队吓得心里发毛。
这样一来,齐国的贵族改变了态度,转向支持公子昭。
于是他们就杀了无亏,在国都临淄迎接公子昭回国。
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是为齐孝公。
宋襄公歪打正着,稀里糊涂就成功了。
笑话三:盟主被抓
宋襄公拥立公子昭成功即位之后就被胜利冲昏头脑,觉得自己是天下老大,就在襄王十三年(公元前639年)春,召集那些小国开会,当了盟主。
这样一来齐君和楚王不干了,提出要再次开会讨论盟主人选。
齐国,楚国的同意就约定当年的秋天再次在盂地(今河南省睢县西北)会合诸侯。
当宋襄公启程的时候,哥哥公子目夷不同意。
他告诉弟弟,咱们是小国,当不了盟主,争不过人家。

但襄公不听执意要去,快到目的地的时候,公子目夷又劝他要带上军队,以防万一。
宋襄公说:'是我首先向楚、陈、蔡、许、曹、郑等六国提出倡议,让大家都不带军队的,不可以失信。'
于是,宋襄公单枪匹马前去开会。
到了会场上,宋襄公和楚成王霸主一位争执不下,楚成王一声令下,早已埋伏好的楚国军人一拥而上,将宋襄公抓住带回楚国。
后来在鲁僖公的调停下,襄公才被释放回国。
笑话四:过河再打
宋襄公回国后,余怒未消,闷闷不乐。
这时候,他听说一个更让人气愤的消息。
原来自己的小弟郑国,在开会的时候竟然背叛自己,支持楚成王做诸侯霸主。

宋襄公听说后勃然大怒,就要兴兵攻打郑国。
目夷再次出来劝阻说,郑国虽小,但楚国可能会参战,到时候宋国肯定吃亏。
可是襄公已经气昏了头,一意孤行。
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初冬,宋襄公带兵杀向郑国。
郑国知道自己打不过,果然向楚国求救。
楚国派能大将成得臣率兵来了个围宋救郑,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
这样一来,宋襄公心里发毛,只好从郑国撤兵。

这时候,两军在泓水(古河流名,在今河南省柘城县西北)狭路相逢。
楚军开始渡泓水河,打算向宋军进攻。
目夷说:'楚兵多,我军少,赶快下令趁他们渡河的时候打他个措手不及。'
宋襄公说,'不可以,我以仁义治国,号称仁义之师,不可以趁人家渡河的时候进攻。'
后来楚军过了河,开始在岸边布阵,目夷说:趁着他们立足未稳,我们可以发动进攻了。
宋襄公说:'人家还没有排兵布阵呢。'

不久楚军布好军阵,向宋军发起猛攻,宋军寡不敌众,被打得溃不成军,宋襄公在战斗中负伤。
打仗不是评道德模范,就是要不择手段、把握战机,出其不意、克敌制胜;怎么可以在战场上讲仁义呢?
宋国之所以成为笑话,不是因它弱小,而是因为它蚍蜉撼树不自量力,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司马迁在《宋微子世家》中写出了它的致命缺点:“小国争盟,祸也。”